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尝试

时间:2022-03-22 08:08:56

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尝试

长期以来,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一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那么,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必须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知识的要点、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搭建平台呢?下面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搭建师生合作学习的平台

合作学习是目前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为学生多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有效载体中发挥自身潜能,展示自身特长,在学习中团结协作,促进学习成员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初中生天真、活泼、好奇,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上课时注意力分散,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肤浅,针对学生这样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设置生动、形象、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例如:我在讲解“数轴”一节时,我先布置学生回家仿照自己家的温度计画一幅平面图,第二天上课时,我出示我准备的温度计,先简介温度计的用途,然后提问,(1)温度计上的刻度是怎样表示温度的?(2)把温度计平放(零上温度向右),你觉得它像什么?(3)从你自己画的平面图中,你能设计一条什么样的直线来表示有理数?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流,由学生回答上述问题。从学生回答问题可发现,部分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够准确,概括不够全面。这时,教师可以做相应的补充,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发言,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学生会画数轴,会利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教,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环境,本节课借助温度计,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认识数轴的特性,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亲切的,这些问题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去。

二、善于设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设置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无限的空间自由驰骋,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

例如:我在“比较有理数大小”教学中,首先给出了一周的天气情况表:

并提出问题:每天最低温度是多少℃?最高温度是多少℃?你能将这14个温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吗?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上述问题,然后各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温度计观察:温度计上所对应的这些点是怎样的呢?并让学生把这些点画在数轴上,然后分组合作交流归纳出:(1)异号两数比较大小时的情况;(2)同正两数比较大小的情况;(3)同负两数比较大小时的情况。通过上述的学习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愉快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真正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体现了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点。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质疑,鼓励他们给自己、给同学、给老师提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思维和认识上有所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在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沟通能力都有所改善。特别是在争论和冲突中,学生不得不结合不同的意见,重新思考自己的结论,从而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探究活动中。

三、诱发学生合作欲望,引导学生进入合作学习情境

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精心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切与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促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例如:在教学“图形认识初步”时,我首先布置学生积攒了很多漂亮的图形,我把每个学生搜集的图形加以整理、分类,在教学中分类展示给全班同学看,提高学生的兴趣,并总结千姿百态的图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空间,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建筑施工是怎样拉出笔直的参照线的?怎样制作一个五角星?怎样设计一个产品包装盒?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掌握更多的几何图形知识,这些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大大提高了对该知识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课堂上合作交流变成了学生的最大愿望,讨论交流非常活跃。在此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并参与其中,同时关注学生合作的进程,了解各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点拨,适时调整。

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开展讨论,然后我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与学生探讨广场铺设的方砖为五边形、六边形时怎样计算需要的方砖数量,让学生了解等边图形的特点的方法,同时又拿出男同学的足球,让学生回答一共由多少个六边形和多少个五边形组成的?从而让学生在师生和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中初步掌握多边形的一些特征,同时使学生意识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存在,意识到几何不仅是一门数学课程,而是很多课程的基础。

四、由教师单一讲解转变为学生自己操作,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自己动手操作少,与生活实际联系少,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比较少。动手体验是认识事物的基础,通过动手能够有效地加强理解记忆。新课程提倡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自己观察、测量、对比的方式去认识规律。通过手脑有机的结合,不但学会了知识,加深学习印象,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

例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平面展开图”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①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②你能设法得到下面的图形吗?

笔者预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每人制作几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边长大约4cm左右,大小一样是为了便于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4人一小组进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活动中去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11种不同的平面展开图,最后并让他们进一步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们剪开了几条棱,为什么?

②你觉得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怎样的特点?

在这种学习气氛当中,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的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的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学习合作者,既是一名良师,更应成为学生的益友。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必须学会与团队成员合作,并通过学生手、口、眼感官认识与大脑思考结合的互动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转变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敢于尝试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获得智慧的启迪,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成为一名有用之才。

上一篇: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数学的积极性 下一篇: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