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时间:2022-03-21 11:35:11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摘要: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时反馈课堂信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本文从课堂提问的适度、坡度、梯度等几个维度,介绍了有效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的教学效果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问;适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87-02

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好的提问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时反馈课堂信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可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预设缺乏有效的设计,严重影响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效率。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研究性学习全面开展,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思维活跃,可是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并没有顺势而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强。有些甚至是无效的,严重地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课堂提问适度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的适度,指的是教师的提问应适时、适量,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思想品德》课有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其重点在于指导初中新生在观念、能力、心理素质等诸方面尽快适应新的学校、新的同学、新的环境。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提问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提问从方式到内容都有极大的不同。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为例,如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遵纪守法”第23课“不以规矩?摇难成方圆”时,针对“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向学生举这样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在闹市中心的一个十字路口,尽管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但是车辆行人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大家穿梭有序,大道口次序井然,忙而不乱,畅通无阻。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交通规则,或者大家不遵守交通规则,争道抢先,互不相让,南来北往的车辆、行人挤成一团,那么,势必会造成拥堵,谁也别想通过。”这时教师向一个学生提问:这种现象,对你有何启示?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很快得出答案:这个现象告诉我们“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社会如果没有规则,就会造成混乱,严重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每一个公民都应遵守社会生活公共秩序。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并总结:“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社会是由无数个人集合而成的,社会活动离不开人的活动。人们的活动动机、活动目的各不相同,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的规范,大家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会显得毫无秩序,混乱不堪。所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要让社会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就需要有立有规矩,人们说话、做事都要以此为据,全体社会成员都遵守这些规则。”上述情景学生常遇到,其中道理学生也都明白。通过分析与总结,学生很快就可以掌握这个知识点。教师的提问应点到为止,如果教师过度深究,大面积展开轰炸式的提问,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思维疲劳和大脑混乱,使学生穷于应付教师的提问,降低回答的准确率。久而久之,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就会丧失殆尽。

二、课堂提问梯度的有效性

提问梯度指的是课堂提问要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划分层次,形成有效的提问梯度,切忌不看对象,胡乱发问。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以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为出发点,全面培养学生适应中学生活、调适自己心理、加强道德修养的能力。换言之,主要应从学生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这一角度来构建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注意到这点,在预设提问时更要考虑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一环节。教师预设的问题应构成有效的梯度,或面对全班,或针对优生,或针对中等生。提问有效梯度还表现在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区别提问对象的学习基础,做到分层次、有选择地提问。如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立身需要自尊”时,教师如让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回答“为何自卑者所追求的目标往往会失败呢?”这一问题,课堂上难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原因在于问题点到了他们的软肋,挫伤了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心里永远摆脱不掉“学困生”的那层阴影。如果再加上教师经常对课文中的重、难点和一些关键性的知识只是做一般性的提问和简单化的处理,那么,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就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难以达到课程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的提问分层次,分对象,加强针对性,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可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感觉。这也符合传统教育的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课堂提问坡度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坡度的有效性指的是课堂提问要设置合理的科学的坡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及难,由简到繁,步步提升,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课前预设的台阶,一步一级地引入大纲规定的高度。这样学生就能有效地把握该课的内容,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一般而言,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应是一些学生无需思索,即顺口而出的问题,或者是教材上有或隐或显的答案的问题,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合理的坡度。提问的坡度要适中,不能太难,也不能过易。如果问题提得太难,如同空中楼阁,使学生望而生畏,丧失学习的信心;如果问题太容易,缺乏挑战性,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合适的提问,应当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一定的思考能回答的。因此,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降低坡度,精心设计,分解为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再如八年级、九年级的教材都有涉及到民族的问题。如问“什么是民族?”就显得太浅,不如换“如何理解民族的含义”更佳;问“种族与民族是怎样的关系”太大,太露,不如具体到“中国和日本属于同一种族,为何属于不同民族”那样新颖含蓄。这样联系实际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兴趣一旦形成,便会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展。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问时,要遵循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钻研课堂提问的技巧,把握课堂提问维度。让课堂提问真正成为开阔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的利器。

上一篇:腹腔镜手术在早期子宫颈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 下一篇:以图证史 让历史更有空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