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体验文本的魅力

时间:2022-03-20 09:47:52

诵读体验文本的魅力

新课标意提出了诵读方法,在教学施教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新课标在阶段目标中再以具体操作层面给予保证,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悟内容;“第三学段再加上”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诵、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提出更加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阅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情感投入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1 熏陶入情

古人云:“诗缘情发,文缘情作。”诗歌的题材、体式无论如何变化,但诗歌有其始终如一的物质:“情”与“韵”,但这深藏于字里行间的“情韵”却是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灵之物。高明的教师不应局限于口授言传,而应积极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诗中抽象的“情韵”具体化、可视化,主动地“为诗造情”,即为诗篇创设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多方向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比如,可借助音乐、画面等手段,讲析诗歌时,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配上音乐,让学生有声可闻,加上画面,有学生有形可感。例如上《天净沙・秋思》课文时,就利用这些手段,播放一段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沉浸于文中的情境,感受美的画面,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倍受感染,对情的把握自然也会水到渠成,比起枯燥的讲解,可谓事半功倍。

2 有感而发

当学生能够对诗歌:“入情”的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以情带韵,为诵造势”了。品析诗歌不能脱离诵读,这是人所共知的。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指导学生能“读”出诗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诗歌的“读”可以有朗诵、吟咏、歌唱三种。教师应善于根据不同的诗体,选择不同的吟诵方式,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比如《黄河颂》、《长江之歌》,既是诗作,又是歌词,可读可唱:《沁园春.雪》、《满江红》本身就是词作,可吟可歌。诗歌,诗歌,本身就是可以“歌唱”的诗作。当然,教师同样可采用音、画等辅助手段,为学生诵诗推波助澜、制造声势,助其进入声情并茂的佳境。这使我想起不久前曾观摩朱震国老师上《星期一早晨的奇迹》时的情景,他的配乐朗读给人印象深刻。当课堂渐近尾声之际。画面一出,音乐一响,师生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振。在音、画的双重感染下,朱老师读得热情澎湃,学生听得如醉如痴。当朱老师诵毕文段戛然而止时,听课掌声雷动、喝彩一片!课堂气氛被烘托至最高潮。朱老师的功底自不必多说。但音、匦所起的作用却功不可没。由此我想,让音、画走进诗歌的课堂,在诗情画意的熏陶下,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发现诗歌美之所在吧!

3 “美读”怡情

所谓“美读”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到出来。”文章“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也于吾心”。因而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感情确定语调的变化,停顿时间的长短,节奏的快慢,可见要使学生真正做到以声传情是不容易的。关键是要把握文中的感情,至于其他因素就可以由感情来驾驭。

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时,先让学生深入体会小弗朗士的当时心境――既有对先生的悲悯又有为自己失去学国语言的机会而痛惜的感情。而其中又交织着对祖国的热爱和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再据此让学生反复揣摩确定了叙述语沉郁压抑的朗读基调和稍显缓慢的语速。而后着重解决难点:①韩麦尔先生的话――“我的朋友们啊,我――我――”这一句话蕴含着韩麦尔先生非常复杂的思想感情,他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欲言而又终因悲痛过度而哽咽。指导这句话的朗读时,我让学生想像韩麦尔先生当时痛苦万状,欲言又止的情景,反复朗读体会,找准感觉,将人手的感情传达出来。②“法兰西万岁”!这句话加了感叹号,学生读时很可能像呼喊口号,我于是指导学生把握住内在的强烈感情,用深情但又较为低沉的语调来读,两个词之间应有停顿,“万岁”的语调要激昂一些,但不可拉长,学生试读,果然发现效果比较;这一部分经具体指导、学生掌握了一些朗读要领,反复练习后,终于能将文中浓烈丰富的情感令人满意地传达出来。

4 实践动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把握解读诗歌的要点所在,并使其好诗乐诗的最好方法是发动学生亲自参与诗歌的写作与点评。初中生模仿能力强,教师只要对诗歌的种类划分、体制特点等常识做到番讲解,他们大都能进行写作。当然,鉴于初中生的能力,鼓励他们写新诗为宜。记得初二第三册刚教完诗歌单元时,曾组织学生搞个“竞诗会”,诵诗赛双管齐下。结果,吟诵《滕王阁序》的一男生拔得诵诗赛头筹;创作《思》、《你.您》的一女生和一男生荣膺作诗赛第一。一时间,全班上下写诗、品诗蔚然成风。

诵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到诗文的各种美,加深对课文中的情和意的感受和理解,而对情意的真切感受和深入理解又能使朗读达到传情达意、感人至深的效果。诵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洗礼,诵读在无形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将审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诵读教学中,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愿我们的学生如不受牵绊的云鹤,藉着飞逸的神思、勃发诗情,支发现更为博大深究的精神世界,并最终开出娇艳无比的思想之花!

上一篇:中职语文合作学习的实践和思考 下一篇:我们还要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