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2-03-20 03:04:04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一、当前城市防汛现状

近几年,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暴雨等极端天气频繁,有不少城市在强降雨中陷入“水城”窘境,并正在成为国内城市普遍顽疾。特别是今年进入汛期以来,全国又有不少城市遭遇了强降雨的袭击,导致了东北三省、南方广东、福建、湖南等许多区域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内涝问题。

笔者认为,造成部分城市普遍性内涝的原因在于:一是降雨量特别大。近年来,气候复杂多变,强对流天气、强雷雨天气、短历时雨等灾害性气候增多,给原有城市排水系统带来新的挑战。二是路面大面积硬化。当前,不少城市面积无限扩大,硬化地面越来越多,水泥地等硬地面遮盖了原有的透水地面,渗水系统缺失,容易造成积水。三是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低。目前,我国部分城市排水设施设计仍沿用前苏联模式,采用的是传统的推理公式法,标准偏低,管道口径小,难以对付大流量的来水。加之受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建设存在着“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在城市规划时对排水系统设计不够,标准不高,在实际建设中又明显投入不足,导致排水系统落后,跟不上城市的高速发展。四是城市地势不同导致部分区域内涝。城市地势有高有低,在暴雨突降时,水自然向低洼处聚集,形成内涝。比如:石家庄市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遇有强降雨时极易造成东南区域积水。

二、城市内涝应对措施

国内给排水知名专家、北京工业大学周玉文教授,在国内首届城市防汛研讨会上曾提出了“城市排涝体系”的全新观点。周教授指出,城市市政管网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仅靠城市排水部门自己无法单独完成,需要法规的保障和规划、园林、水务等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可能短期内难以实施,但这是大势所趋,必须要编制新的城市排涝规范和标准,创建城市排涝体系,来提高城市抵御内涝灾害的能力,才能较好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同时从一味的“排”到“渗、蓄、滞、排、用”相结合的转变,走出“城市排涝就是城市管理部门的事”,“靠城市排水系统就应该能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认识误区。

结合工作实际和专家意见,提出几点粗浅意见:

(一)编制防范城市内涝的法律法规

在一些发达国家,防城市内涝早已上升到法律高度。比如,美国防内涝的法律制度,对城市内涝防范、治理措施,规定得相当详尽;德国有《城市内涝保险法》,不仅减轻了政府的防洪负担和压力,也培养了公民防洪意识;日本有《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项技术指标都有严格规定。而在我国尽管也有一部《防洪法》,但在防城市内涝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正着手编制城市排涝规范和标准。因此各市在国家城市排涝法规出台后,要结合各地市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规条文,以规范城市防汛工作。

(二)提高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

国外城市的排水系统,纽约是按“十至十五年一遇”标准;东京是按“五至十年一遇”标准。而在中国,北京一般按“一至两年一遇”标准,武汉还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标准;杭州和南昌的城市排水系统,同样是“小马拉大车”,排水标准严重滞后。

各地城市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尽快提升原有排水系统设计标准,提高应对突发强降雨的能力,以破解“小马拉大车”的痼疾。

(三)构建城市排涝体系

城市排涝体系由城市内河、湖、水面、道路和调节构筑物等组成,这在国外称为大排水体系。要构筑城市排涝体系必须从“渗、蓄、滞、排、用”等方面进行考虑。

1、注重地面设计强化城市渗水能力

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城市地面大量硬化,到处都是柏油路、水泥路,水根本渗不下去,这些都不利于排水,这是内涝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规划、设计、施工等多个环节注重地面设计,提高城市透水能力。

(1)建设透水性路面。透水性路面是由一系列与外部空气相连的多孔结构形成骨架,能满足强度和耐久性要求的路面,具有很强的渗水性。在一些符合条件的道路采用透水性路面,将有效的解决道路积水问题。

(2)铺设透水砖。在露天停车场、便道、广场等地方尽量使用透水砖、石子、网格等有利雨水直接入地的材料。给树坑覆盖木屑类有机质以增加树坑对雨水的吸收能力。

(3)构建渗水系统。利用各种条件,采取多种方法,建设渗水设施,形成城市渗水体系。一是打通硬化道路、停车地面与绿地之间的通道,大雨时,地表径流能顺利进入凹形绿地,被土壤吸收,因而不会形成地面积水。二是在城市的低地势区,大面积保留天然植被地带。大雨时,天然植被能大量吸收降雨。这有利减少内涝,使雨水能通过植被的根系进入地下,补充地下水。三是在道路旁、停车场边、楼房的近处,设计露天低地或排洪沟,以利迅速排水。雨水可汇集形成景观湖水,也可通过渗透,进入地下水层。四是在立交桥的挡板上多开直排雨水孔,这能减少立交桥面积水,也能避免桥面积水汇集到下桥处的低地,形成积水,阻碍交通。

2、加强绿化建设提高城市滞蓄能力

若每棵树的树坑低于路面0.3米,那么如果下雨时,每上树坑可蓄雨水0.432立方米。所以,可考虑在便道上多种植木,在道路周边建设下凹式绿地,在城市地势低洼地带建设蓄水池、人工湖、水广场等设施,并充分利用池内的水生植物,对集蓄雨水进行净化处理,防止水质恶化,这都是对付城市洪灾比较有效的办法。而且积蓄的水还可以用于浇灌城市园林和冲洗城市道路。

今年4月份,国务院下发《通知》(【2013】23号文件)以及住建部下发的《大纲》(【2013】98号)文件精神,专门就加强各地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尽快完成编制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力争用5 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等。因此,对现有暴雨强度公式的修订,全面评估城市排水防涝的能力,提高排水管网设计(建设)标准,是解决排涝的唯一办法。在以后的规划中,把城市排水系统作为重要的内容,与城市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改变重生产、轻生活,重收益、轻环境,重短期、轻长期,重地上、轻地下的观念,加大对地下排水管网建设的投资力度,改造和完善旧城区排水设施,在新城区建设“综合管沟”,提升城市的排洪泄涝能力。

上一篇:浅谈如何控制聚羧酸混凝土的坍损 下一篇:特高压输电网络的高空架设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