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企合作给力人才培养

时间:2022-03-20 12:08:53

论校企合作给力人才培养

摘要:人才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在校企合作的框架下,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是其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社会接轨、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企业则通过与院校建立的合作机制,为其培育一线实用型基础人才,从而实现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而学生可以提前接受企业的培训,熟悉企业工作的环境和文化,从而实现更快成长和发展。因此,校企合作实是企业培养较高实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重要形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酒店校企合作特点;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04-02

0引言

“校企合作”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已被国际酒店业开发利用,并为酒店与院校的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校企合作发展相对较晚,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校企业合作机制越发完善,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提出“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并要求成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机构,明确了该机构的职责;对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在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中应承担的任务进行明确的界定。2006年7月,国家劳动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提出要“全面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并特别强调:“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绝不是学校教学环节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一项全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随着校企合作制度的完善体系的健全和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已经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状态,但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是典型的职业技术人才教育,酒店要求从业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及时适应酒店工作环境及工作岗位的要求,迅速成为酒店所需的基层实用型管理人才。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1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校企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模式。酒店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应酒店人才实际需求状况而产生的,并按照酒店的工作需要和学校的教学安排实施的、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酒店岗位实际操作培训的教育模式。

1.2 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坚持互利多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企业需要大量基础性人才,还需要及时提升工作人员的水平和综合技能,而学校需要通过向企业输送合格人才,来展示办学质量及服务水平。其次,合作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任何市场经济体制均以教育与经济的密切合作为前提。

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学校需要发挥教学、师资等优势,主动为企业提供技能支持,同时充分利用企业工作环境、资金等资源,为学校培养适用型人才;企业则需要广纳良才,为企业的发展引进合适正确的人才,并为企业补充新鲜的力量。

1.3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标。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就业;企业将之定位为经济效益。根据李豫京观点,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标不是学生就业,也不是经济效益,而是促进学生技能成才。学生就业只是校企合作周期性特点的阶段性成果,经济效益只是校企合作过程中可能实现的间接性成果。校企合作是一种制度,通过这种制度,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我们既不能与纯粹是出于对劳动力的简单需求的企业合作,也不能单纯追逐利益,甚至降低办学成本,减少学生的正常在校学习时间,这就背离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目标。

1.4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双方组成专业管理队伍,对教学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提供指导意见,并共同参与完成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执行,企业的专职人员发挥经验与实践优势参与教学,对学生实施“现身说法”;派遣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一部分中高层管理人员走进校园接受学习与培训,以提升理论高度;学院派遣实施教学的教师参与到企业具体岗位的操作;建立培训、就业基地,实现课程共管、专业共建、资源共享。搭建起“携手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有效平台。

1.5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式:①针对高等教育类院校,实行“定期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这种从“感性认识――理性选择――实践锻炼――正确对待”的认知过程,满足企业“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现实需求。②针对职业类院校,实行“临时顶岗实习”的培养方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企业的用人特点和学校的教学计划,学校与企业建立专班。新生入学伊始,以企业的名义为学校提供资源、资金、职业技能方面的支持。同时,企业制定培训方案,实践计划,有目的、分步骤地安排学生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短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职业类教育学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顺利就业、与职业岗位对接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实现了企业特别是旅游行业特殊时期临时用工需求。③针对企业自身,实行员工“拔高学习”的培养方式。在日常工作中,员工和管理人员需要提高和进步,企业分批派遣他们暂时离开工作岗位走进校园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脱产学习培训。把“拔高学习”的培养方式,作为直接提高员工技能和管理者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新的工作思路。企业利用这种培养方式与院校合作,可以实现酒店人力资源增值,提升经营绩效,塑造深厚的企业文化。

2酒店“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2.1 互利共赢性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对酒店来讲就可以满意的拥有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设计出适合于自己的校企合作的目标、制度和项目,选择自己最有利的校企合作项目,从而可以较好地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使其更贴切地融入学校已有的教学安排,使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更好地融合,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在校企合作中学生能通过实际的工作环境,强化职业技能,提升职业能力;毕业后学生就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完成一个美好的就业愿望;对社会来讲,降低了学历教育与企业应用之间的落差,容易满足需求,有益于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2.2 周期性在合作主体、内容不变得情况下,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培养的对象为每届毕业生或新生,对企业而言,校企合作培养的对象为每批在岗员工。每届或批次都有相似点,也有差异处,学校与企业就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实施人才培养。只有合作持续,很多内容及环节多次重复出现,循环往复并不断完善提高,校企合作愈加顺利。

2.3 风险性风险性表现在实习安全和培养质量两方面。实习期间学生的安全能否保证,合作培养的质量能否保证均存在不确定性和负面效应。学生出现安全事故和企业选择不当,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都是合作质量下降甚至中断合作的风险。前不久成都市温江一家酒店与实习生的纠纷事故,实习生在送餐过程中不慎摔伤,造成严重残疾,但由于与酒店并不存在雇佣劳动合同关系,如何同院校方划分事故责任,在保障学生的权利的同时又维护酒店利益就成为双方争执的矛盾点。此类事故并不鲜见,对于招收得不到社会保障的在校生的酒店以一定的打击,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酒店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加大了校企合作的风险性,甚至破坏后续合作的进行。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酒店的意义

3.1 有利于学校为酒店培养实用型人才旅游产业具有季节性,酒店的用工需求尤为突出。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符合了这一需要,是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设计出不同于传统的校企合作的目标、制度和项目,选择自己最有利的校企合作项目,从而可以较好地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合作项目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使其更贴切地融入学校已有的教学安排,使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更好地融合。

3.2 有利于酒店节约成本投入,减轻招聘压力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酒店需要参与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环节,这有助于后期酒店缩短对员工的考察和培养过程,节约了培训成本;同时,由于实习学生的管理比社会人员的管理要方便和容易,并且学校还会指派专门的指导老师来协助,因此可以给酒店节省管理的费用和减少管理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酒店人力资本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每年通过定期循环合作,学校为酒店输送人才,酒店在学校建立人力资源基地,以解决酒店“用工荒、招工难”的现状。

3.3 有利于酒店稳定员工队伍,降低流失酒店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员工流失率较高。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理解酒店行业的特性,使其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从业观念,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加入酒店后通过培养帮助学生规划职业蓝图、铺设发展道路,使其明确未来的职业目标,铸造本人从业的荣誉感、忠诚度。

3.4 有利于提高饭店的综合竞争力酒店参与校企合作,是酒店的经济实力、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企业文化内涵的综合体现。通过校企合作,酒店可在旅游市场和社会各界人士心目中树立优秀的品牌形象,获得大众的认可,有效地提高知名度、增强综合竞争力。

就饭店行业而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已经完全彰显,在国家政策强有力的支持下,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不管是酒店还是其他类型的企业,科学的使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能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校企合作给力人才培养.培训,2011,(1).

[2]陈建明.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J].科学时代,2011,(4).

[3]王士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

上一篇:基于幸福干预观点的校友工作H2O路径 下一篇:模拟电子技术实践项目的研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