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企合作 助力人才培养

时间:2022-06-07 06:28:56

深化校企合作 助力人才培养

2008年6月12日,“第十二届软博会软件人才培养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展览馆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共同承办,来自政府、行业、企业和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的领导、专家、学者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共同探讨了如何加强软件人才的教育培训,加强产学互动。本刊记者就我国软件人才教育培训以及软件产业校企合作的问题采访了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邱钦伦秘书长。

记者: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软件产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整体状况。

邱钦伦秘书长: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的《2008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统计了一些数据。2007年,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规模为5834亿元,增长21.5%。其中软件出口与服务外包102.4亿美元,增长69%。中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比重也从2006年的7.1%上升到2007年的8.4%,全球排名第四。

2007年,全国共有10个省市软件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北京、广东软件规模突破千亿元,作为“软件之都”的北京排名第一,达到了1259亿元。

2007年,全国新认定软件企业3087家,全国共有软件企业1.8万家,其中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162家,有94家企业规模过亿元;软件从业人员148万人,新增38万人,增长幅度达到历年最高(前三年增长分别为10万、18万、20万)。

从以上这些数据就可以看到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速度之快,可以说,软件产业已经成为今天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记者:软件人才教育培养及使用状况决定着软件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潜力,那么从我国目前的形势来看,软件人才的供需处于什么样的状况,高校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又是怎样的呢?

邱钦伦秘书长: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软件外包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大量的软件人才需求。“招聘难”是软件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它制约了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也同样困扰着高等学校。

高等教育是软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我国软件人才教育培训事业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2007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909所,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院校超过1000所,从总量上来说,高校对软件人才的供应,是基本能够满足的。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全国各高校软件专业的毕业生有124298万人,在校生人数超过了51万人次,其中本科生占了绝大多数。软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2007年分别为专科397475、本科316713,专科毕业生略多于本科毕业生。

总的说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加大了对软件人才培养的投入,社会各界也给予了支持和帮助,软件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

记者:政府相关部门确实在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比如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立。它不仅是对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新探索,更为全国高校的软件学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举措,它在这些年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邱钦伦秘书长:以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软件工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建设示范性软件学院是我国软件人才培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次重大改革尝试。教育部和发改委先后批准建立了37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主要致力于探索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软件产业中的高端人才。通过这几年的努力,示范性软件学院为国家和软件产业输送了一批高质量、高层次、深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为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2007年国家示范软件学院在校研究生24247人,在校本科生30398人;毕业研究生6727人,毕业本科生7337人,但这个量相对与需求量来说还是比较小的。

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社会各界也对软件人才教育与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部门纷纷结合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为促进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制定了相应的支持政策。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共同启动了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CSTP),先后在北京、广州、大连等软件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建立了14个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实训)基地,并与30余所大中专院校合作在高校中建立软件专业人才职业训练基地。作为各地软件企业聚居的高新区、软件园,同样在软件人才培训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软件企业从自身需要出发,积极地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比如说文思大学、中软计算机培训中心等。另外,商业化运作的社会培训机构,以其灵活的机制、资源的优势以及快速的市场服务应变能力,为软件人才的培养输送也做出了贡献。

记者:您所谈到我国的软件人才培养,实际上是一种政府与行业组织引导,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及社会团体等广泛参与合作的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个多方参与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相比较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我国目前软件产业的校企合作是什么样的情况?

邱钦伦秘书长:相对于传统行业的校企合作,软件产业的校企合作显得比较特殊。传统行业的校企合作通常由企业提供设备、实训场地和环境等偏“硬”的要素,而且只要硬件环境具备,大多数学校都可以完成很好的实训,对师资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或者相对而言可以比较容易获得这类师资,而且学校还有实力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这种情况下的校企合作互补性高,因而比较容易达成。反观软件产业,企业的核心是人,实训环境更多的是案例、软件、工程师、团队合作等“软”要素,其中人的作用和成本所占比例太大,硬件环境的作用很小,很多软件企业的硬件环境反而不如高校。在我国“重硬轻软”的观念和管理体制下,校企合作中高校要获得自己最需要的“软”环境十分困难。首先,高校要能认识到“软”环境的价值从而有动力去获取,这需要观念的转变;其次,高校还得有办法在双赢的基础上获得这些“软”环境,这并不容易。

记者:软件产业目前的校企合作主要有哪些形式?

邱钦伦秘书长:当前软件产业的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订单式培养、共建实验室、课程置换、实习实训基地以及项目合作等。

订单式培养,就是根据企业生产岗位的需求,设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量体裁衣地培养人才。通俗点说就是用人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通知学校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一般情况下,订单式培养的应由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企业提供用人需求和接收学生实习和就业,学校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实施针对性更强的教学计划。同时,学校应将企业所需技术和企业文化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其中,理论课程主要由校方完成,实践课程、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和实践指导主要由公司完成。

共建实验室,一般是由企业捐赠自有硬件设备或软件产品,在高校建立以企业名称命名的联合实验室。企业对高校教师进行相关产品培训,有的企业还提供自己的资格证书认证。

课程置换,对于更新快和实用性强的课程,学校难以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专门开发此类课程,因此与专门进行课程课件开发的企业进行课程置换,将实践性强并带有证书培训性质的课程纳入学校正规教学计划,近年来成为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

实习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它已经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然而,去哪儿实训、实习乃至就业,却是高校比较棘手的问题。这类校企合作主要是学校寻找能够接收实习生的企业,在企业挂牌的形式。

项目合作,这类合作有两类,一般是高校承接了科研课题或横向项目,限于自身技术实力,寻找企业合作共同完成项目;另外一类是高校希望通过承接企业的项目,既利用了学校学生成本低的特点,同时又能达到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记者:这几种模式目前的实施情况如何?

邱钦伦秘书长:以上几种模式的校企合作,都非常有助于高校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在软件行业中这几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真正成功的比例并不高,大多数高校是要么找不到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要么就是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为合作而合作。近年来高校的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记者:您觉得这种情况内在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邱钦伦秘书长:我们通过对企业调研和产业环境分析,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的软件企业规模都很小,自身盈利能力较弱,很大一部分企业都在生命线上挣扎,要依赖这些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还需要相当的时间。其次,对中国的软件企业而言,因为自身规模上不去,他们能够接收的应届毕业生也相当有限,因此高校哪怕是做几十人的订单培养,可供选择的企业也是为数不多的。另一方面,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不少学校有几百甚至上千的毕业生,而软件企业愿意接收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也不是太高,即使能够接收,很多企业也就能要几个。可以粗略估算一下,如果你是负责学生实习的领导,你得找多少家企业?第三,任何合作都需要双赢才能长期进行,但软件行业的校企合作常常是高校“一头热”,软件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很低,高校百思不得其解:“校企合作,企业能节约大量的招人成本,实习生这么廉价的劳动力企业为何不要”。这说明高校对软件企业了解还不够,需要加强沟通。最后,校企合作还存在体制障碍。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思维,高校则属于计划经济思维。

记者:您分析了目前我国软件产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您有什么建议吗?

邱钦伦秘书长:如何提高企业积极性,使得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能够实现双赢,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思考和探索。一是加强沟通、换位思考、求同存异。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能让校企双方坐到一起就人才问题进行讨论。我们行业协会每年都通过举办会议,把企业、学校、培训机构召集到一起进行沟通。在加深了解的基础上,学校与企业可以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从而寻找到校企合作的共同点。也许一开始要找到双方都比较理想的校企合作模式较难,但如果大家能够有求同存异的心态,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二是,要敢于合作、深化合作。校企合作的问题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能不能深化下去,能不能推广下去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三是,要寻找规律,建立平台。我们看到有的学校找企业可能还会看这个企业够不够大,企业找学校也在挑选是否名校、本科还是专科、一本还是二本等,很多合作基于此就很难进行。下一步,我们希望通过一些像软件园、行业协会这样的中间机构搭建平台来协调更多的资源参与,使得高校通过这个平台能与几十甚至几百家企业建立联系,企业通过这个平台也能与许多高校沟通合作,尤其是实力相对弱小而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平台对其作用将更大。通过平台,我们希望能够切实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为企业提供一个稳定的人才供应渠道。企业尝到甜头,就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从而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的合理化。

记者: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一直致力于我国软件人才的教育培训事业,充分发挥了软件行业的组织和引导作用。请问行业协会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样的规划?

邱钦伦秘书长: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今年还将推出两个关于校企合作的具体计划,一是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访问学者计划,二是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前者是我们在近两年与中关村软件园合作成功举办多期高校软件工程师资培训班的基础上,对高校双师培养模式的又一个大胆探索。目前,很多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往往具有很大的偶然性,难以推广,还有很多高校由于各方面原因短期内也难以实施校企合作。这时候,高校要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依赖于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些企业其中不乏知名企业会去一些很不起眼的高校招聘却大有斩获,这是因为他们知道那里有一个很好的教师,能够培养出不多但确实不错的学生。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在学校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校企合作的复杂程度相比,教师培养对高校来说就显得容易得多,关键是要找到确实能够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机构和方法。我们尝试通过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访问学者计划在全国各地的软件产业基地中,通过软件行业协会以及软件园的合作,帮助高校的教师到基地企业去参观访问,去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学习和锻炼,从而锻炼出一批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第二个校企合作计划是,通过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建设计划,以中关村软件园为试点,尝试搭建一个非盈利的平台,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主流的实训机构、主流的课件提供商和我们软件园企业的人才需求集中起来,以促进实训基地、课件提供方与高校的配合,为高校提供实训课件、实训师资和实习生就业岗位,为企业批量提供经测评的优质应届毕业生。参与方为高校、软件园(企业)和实训机构。通过多方的这种合作,逐渐地让学校与企业参与到软件人才的培养中,从而真正达到深化校企合作,助力人才培养的目标。

记者:您提出了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非常现实的问题,而这两个校企合作的计划非常具体,非常值得期待。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对我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做了非常详尽的分析,为我们展示了多参与方、多层次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我国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上一篇:扬长补短的“2+X”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模式 下一篇:融合多学科课程实验平台,全面提升实验教学软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