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知识场及其特征集与知识场效应研究

时间:2022-03-19 11:42:51

组织知识场及其特征集与知识场效应研究

摘要:文章在介绍组织知识场概念的同时,提出知识场的结构维度,由主题、知识资产、规则、载体、愿望、技术等6大要素共同组成。知识场特征集由9大特征组成,并对每一特征进行阐述;同时提出了知识场效应概念,并分析了知识效应对组织内部知识创新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知识场;特征集;知识场效应

知识创造需要实际的情境。知识因取决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而以情境为转移(Hayek,1945)。知识并非只存在于人的认知层面。相反,它是有目的行动的结果(Suchman,1987)。因此,就时空及与他人的关系而言,创造知识的过程也一定是以情境为转移的。知识不可能在真空中创造出来,它需要一个场所,在这个场所里信息通过解读被赋予含意,然后转变成知识。

一、组织知识场及其结构维度

日本学者伊丹敬之提出组织中场的概念及管理理论,其认为组织中的场是参加组织的成员在“主题、规则、载体、愿望”4项基本要素具有某种程度的共同性基础上,可以保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密度较高的信息、知识相互作用持续地发生的组合状态。即组织中的场是一种状态,是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及空间范畴中,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相互作用、相互沟通,交流信息或知识的情景状态。我国学者安海忠、刘宁、韩伯棠则分析了企业组织中知识能力符合上述4项基本要求,具有场态特性。芮明杰在研究高技术企业知识员工间的知识传播时建立了知识场模型,认为高技术企业环境下的知识传播受到弥漫其中的知识影响力的作用,知识载体客观存在着知识影响力,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场”。而被广泛接受和引用的是Nonaka有关知识场的理论,他将“知识场”定义为分享、创造及运用知识的动态的共有情境。“场”为进行个别知识转换过程及知识螺旋运动提供能量、质量及场所。换句话来说,“场”是知识以“含意流”(stream of meaning)形式不断涌现的现象学上的时空(Bohm,1996)(见图1)。

Nonaka认为,人们很容易将“场”想象为如同会议室般的物理空间,但也应该将“场”理解为特定时空里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场”可以存在于个体、工作小组、项目团队、非正式团体、临时会议、虚拟空间之中以及与顾客面对面接触之时。“场”是参与者共享情境,并通过互动创造新的含意的存在场所。“场”与其说是一种组织形式,不如说是对含意创造进行组织的方式。“场”具有两种基本意义:实体性的特定的空间;表明场的有机性,即是充满意义和秩序的空间,这个意义通过功能表现出来,每个场对位于其中的具有一定性质的事物都能产生相应的作用。这种作用正体现了“场”效应的存在。因此,构成组织中的知识场有6个维度,且缺一不可――主题、知识资产、规则、载体、愿望、技术。

知识场是以知识为核心的多种(有形或无形)情景迭加、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和支持而形成的动态的知识状态。在这知识状态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正受情景的影响而不停的进行着转移、交换、共享和创造以及应用,新知识连续或间断的产生并被合理性证明后转化为某种价值。因此,知识场是进行知识创造和创新的场所。在知识创造过程中,知识场的生成和再生成为个人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螺旋式上升提供了能量和场所,并决定了知识创造的特性。知识场更是一个时空的连接,并超越时空,具有一种此时此地的品质。知识场是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和精神空间的统一体,知识场强调场内各个组成要素的互动,并具有复杂的结构和不断变化的性质特征。

知识场本质上是一种介质,其主要作用在于在受知识场特征的影响和驱动,产生组织所期望的知识创新行为和绩效。因此,本文提出了“知识场特征集”概念,并探索特征集的构成。

二、知识场特征集

(一)强度特征

它主要是指组织中构成知识场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程度,尤其是知识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力。知识元之间相互关系越密切、互补性越强、协同性越高,则知识场越强。决定知识场场强的变量是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和知识距离。企业员工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缩短彼此间的空间距离,有利于提高双方的知识转移效率进而推动员工的知识创造。

(二)能量特征

它指构成知识场的要素协同作用所产生的能力属性,它决定了组织中知识的获取、筛选、融合、扩散、共享与创造的知识创新动态过程,同时也是组织知识存量和流量的集中体现。组织中的知识存量和流量越大且其中偶合越紧,能量越大。能量来自于知识存量的激活和知识流量。知识存量是指特定时点某个组织系统的知识总量,是依附于组织系统内部人员、设备和组织结构制度或文件中的所有知识的总和,是员工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实践中知识的积累,是个人和组织“学习”的结果。它反映了组织系统生产知识的能力和潜力,体现了组织系统的竞争能力。知识存量可以反映一个组织知识资源的总量、规模、结构及变化趋势,以及知识生产状况和知识创新的潜力,也是测度知识产出的起点。

而知识流量是指某一阶段内流入和流出组织的知识资源的数量。知识流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实质是动态知识的数量。对某一系统而言,流入系统的知识称为知识流入;流出系统的知识称为知识流出;知识流入和知识流出统称为知识流量。知识存量是知识的静态表征,是某一系统在特定时点的知识储备水平;知识流量是知识的动态表征,是某一系统在特定时段的知识流动总量,反映知识扩散的速度和水平。没有知识的静态积累,组织系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没有知识的动态激活,就不能体现知识存在和应用的价值,而知识存量和流量的互动过程正是组织知识创新的重要前提。

(三)效率特征

知识场效率特征是指知识场中各要素尤其是知识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协同的成效。效率特征既体现知识场强度和能量发挥作用的有效性,更体现了其他特征协同作用的结果。

(四)非均衡特征

组织内部同层次和不同层次员工之间的知识存在差异,也即知识元存在异质性,且知识元和相关要素的分布也不均匀,因此,组织内部知识场就必然呈现非对称性和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特征对于内部知识的转移和扩散具有诱导作用,同时对知识创造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位势特征

由于组织内部知识状态的非对称性和非均衡性,导致组织知识场密度不均匀,场强大小也不均匀且具有强的动态性,正是这种不均匀,使得复杂组织内部存在着知识场位势,位势的存在就必然存在位势差,正因为位势差的作用大大促进了组织内知识获取、选择、融化、创新和共享等行为的产生,从而大大提升组织知识创新的绩效。

(六)弥漫特征

知识场不仅在组织中存在和扩散,同时可能渗透组织边界向外部环境蔓延,形成一定程度的知识外益。

(七)开放特征

任何企业组织无时无刻都在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知识和能量交换,在任何时候封闭组织是不存在的,企业只有不断与环境进行信息和知识交换,才能促进组织内部知识存量的增加同时提高知识流量,这对于组织内部知识创新行为以及顾客价值的创造非常重要。这也体现组织知识场开放性和动态性。

(八)动态系统特征

知识场是由其构成要素的各子系统在企业战略意图和知识管理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协同作用的表征,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互补性、依存性和协作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协同效应。它是一个以知识为载体的、不断演化的系统,具有极强的动态性。

(九)自组织特征

场内强度和能量存在涨落现象,组织的知识资产成为系统中的慢变量,由于系统自身根据内外部环境的需求进行自调节,而使知识场在不断的接近均衡的过程中动态运行。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关键在于组成知识系统的各子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能否产生相干效应和协同作用,并通过这种作用产生出结构和功能有序的系统。这种协同运动意味着系统新的有序状态的出现,在宏观上表现出知识场的自组织现象。知识场中自组织的产生和演化都是由竞争与协同共同决定的。

三、知识场效应及其对知识创新的影响

所谓知识场是一种状态,它既存在于组织之中,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式组织的运行规范,它是通过一种隐含于组织行为中的机理发挥作用的,因而,所谓知识场效应是指由组织内部知识场构成维度之间相互作用和偶合而产生的,透过知识场特征的相互作用而促使知识场形成有利于知识获取、选择、转移、共享、运用和创新及价值转化过程的聚集效应。知识场效应是知识场特征相互作用和耦合的集中表现。知识场效应不仅与构成知识场的基本要素和知识场特征有密切关系,同时与组织规模和产业特征有关。而知识场特征与组织知识资产、经营规模和范围、组织的人力资源、硬件设备、设施、资本投入、技术研发能力、产量、销售收入、市场营销规模、市场占有率以及管理水平等要素相关。因此,组织知识资产和规模越大,组织知识存量和流量越大,知识场特征越明显,其知识场效应越强。如在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由于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几乎都是知识员工,企业的生产投入主要是知识,尤其是创新知识,因此,在知识型的组织中,其知识场无论是在强度,还是能量,乃至于其他特征都要比其他类型的组织更加明显和强烈。

知识场效应的直接或间接作用结果是必将体现为组织中的知识创造和知识创新以及创新知识的运用和价值转化,组织知识创新惯例的形成以及创新型文化的构建和创新气氛的增强。

组织内部知识场效应的直接作用对象就是组织员工,尤其是知识员工,他们作为知识场中的知识元,必定与知识场效应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根据知识场效应对组织中知识员工的影响差异,可分产生两种结果:心理协同效应和行为协同效应。心理协同效应是指在组织知识场效应的作用和影响下,员工之间在创新意图、动机和愿望方面产生共鸣、认知模式趋于一致,而形成从心理上产生认知趋同。而行为协同效应是指在组织知识场效应的作用和影响下,员工之间在工作和行为上趋于协调一致、密切配合而行为上趋于协同。

心理协同效应与行为协同效应存在因果关系,心理协同效应是行为协同效应的前提和起因,而行为协同效应是心理协同效应的结果。这两种协同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促进了知识创新行为的产生和创新绩效的形成。另一方面,心理协同效应与行为协同效应会受到知识创新过程的反作用和影响,尤其是知识的转移和共享过程会直接或间接的强化这两种效应,形成良性的互动过程,这是组织知识创新成功的关键。

四、对实践的启示

任何组织内部都存在知识场,只是知识场特征集不同而已。因此,不同组织内部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场效应,对组织知识创新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所产生的心理协同效应和行为协同效应对于知识创新过程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因此,企业在了解和掌握内部知识场特征的同时,要尽可能的利用好知识场效应,以便促进和提升组织知识创新能力和绩效。

参考文献:

1、(日)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著;李萌译.知识创造的螺旋[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安海忠,刘宁,韩伯棠.知识能力的场态特征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6(6).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其中,林长逵为博士生;万迪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探究 下一篇:浅议我国货币政策调整对资本市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