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与合作精神养成的关系

时间:2022-03-18 08:49:20

审美教育与合作精神养成的关系

审美教育是目前高校教育应极为重视的一个环节。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开展,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应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着手,加强审美教育的训练。本文基于工作经验,揭示了当前高校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现状,包括审美教育缺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设施比较落后等问题,并且重点探讨了审美教育与合作精神养成的关系,提出了三项解决方案:(1)加强对审美教育的重视,提高学生团体协作能力;(2)完善审美教育课程安排,培养学生综合素质;(3)完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合作能力。

审美教育合作精神养成关系所谓的艺术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在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领域的学习和感知中,通过对艺术的鉴赏和感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造力、反思与评价以及分工与合作等能力。因而,审美教育关系着合作精神的养成,影响着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因而加强对高校审美教育和合作精神养成关系的探讨,不仅影响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而且也影响着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一、当前高校审美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教育体制的转型,我国在对教育改革模式的探索中,逐渐意识到音乐、美术等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受传统因素制约,当前高校中审美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高校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审美教育缺失,相关院校重视程度不够

相关院校不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是制约审美教育推行的关键因素。传统教育模式中,高校审美教育仅仅存在于艺术类院校中,而在非艺术类院校中,基本不会安排相应的艺术类课程作为必修课,因而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只需要选修一门艺术类课程就能顺利完成高校要求的艺术类选修任务。而且目前高校课程设置也不会将艺术类课程安排到非艺术类专业的课程中去,这样课程设置的结果就是审美教育在高校中面临着缺失的危险,大部分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并不能得到适当的艺术审美训练。

2.教学设施比较落后,制约教学模式改进

反观当前许多高校,教学设施比较落后,制约了审美教育的开展,也不利于教师对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完善。比如,音乐鉴赏课程需要多媒体设备的辅助,需要相关音乐器材配备到位,更需要专业的音乐教师引导和培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还能加强自身的创造、反思、合作等艺术审美能力的养成。而教学设备配备不到位,不仅制约课堂效果,也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模式。资金投入不充足、对审美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教学理念落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制约高校审美教育的开展。

二、审美教育与合作精神养成的关系探究

团队合作能力的养成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重视与培养,更需要教师创造一定的平台,从团队合作的理论到团队实践,建立起完整的合作能力培养方案,从而从根本上加强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因而,教师在设置艺术类课程时,应该从审美教育的特征及作用以及实施方案等角度入手,重点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合作能力。而合作精神的养成一定的程度上又会促进审美教育的开展。

1.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团体协作能力

艺术类课程有助于提高审美教育的质量,也是开展审美教育的主要渠道,而审美教育的开展,则会通过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反思与评价意识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因而对高校而言,审美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艺术类专业,非艺术类专业同样需要审美教育。首先,高校要转变传统观念,将艺术审美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团体协作能力的一个途径。比如,音乐鉴赏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思维的活跃力以及对美的欣赏能力,同时一些音乐作品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尤其是乐器演奏、指挥,对于团队的协作水平要求很高。而美术、影视剧鉴赏和学习,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加强学生团体协作能力等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校内艺术类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

2.审美教育的课程安排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审美教育在进行课程安排时,摒弃传统的课程设置方面不合理的部分,按照时展的要求加入一些新的元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一方面,按照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课程安排遵循灵活多样但又强调本专业发展需求为原则,以本专业相关课程为主,以艺术类专业为辅,相辅相成,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养成,又不忽视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另一方面,艺术类课程要安排到非艺术专业中去,作为专业选修课的一部分推行。目前高校中将艺术类课程作为公选课的做法弊端重重,对非艺术专业艺术类课程要求较低,公选课开课的艺术课种类较少,大部分学生只是按照学校要求选取一门艺术课,这样显然没能够达到审美教育的目标,而将艺术类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推行,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审美教育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高校审美教育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要按照艺术类专业教学设施的配备模式对教室进行完善,这样有助于采用合作探究模式,审美教育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从而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因此,相关高校首先要加大对审美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相关设备的配置。比如多媒体教室数量要适当增加、相关器械要定期维修,艺术类器械要按照需要尽量其配置,从而尽量满足学校推行审美教育的需要。其次,教师也要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比如采取小组讨论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团队协作积极性。教师可以布置一个教学任务,对某首音乐歌剧的鉴赏,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并且以情景再现方式表达该歌剧描述的场景和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总结

高校审美教育主要是有关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的训练,高校可以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相关人员要加强对审美教育和合作精神养成关系的探讨,加快高校审美教育的推行。

参考文献:

[1]肖晓玛.杜威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刘志洪.论体育教育理念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

上一篇:以高校社区为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设计性实验课教... 下一篇:The Effects of Noticing Function of Outpu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