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

时间:2022-03-18 04:34:36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健康地、主动地、可持续地发展,传统的备课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实践的需要,下面我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思路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备课≠只备教材写教案

首先应该明确“备课”的概念。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从广义上说,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应该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因为教师也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索。狭义上的备课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仅包含狭义的一部分,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这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

不少教师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设计的教学过程不是罗列了教材内容,就是通篇的问题,或是把教参内容抄下来,最多也就是再加上一些时尚的词汇,用什么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之类形式上的词语,掩饰空洞的问题设计。我觉得备课除了备知识,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四个目标领域”、“两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领域和“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性目标”两个维度。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基本能力和学科思维得到发展的同时,学生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变固定目标为动态、开放目标,教师要设身处地关注、呵护、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不一定全讲教材出现的内容,教材上简要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如果学生生活中或是现实生活中,有比教材上的素材更鲜活,那我们完全可以作出相应调整。新教材呈现的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而且许多都是首次出现,所以每一节课的形式都会迥然不同。备课时,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因人制宜,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案。

备课形式和风格的个性化、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孕育下的必然走向,所以为了适应教育改革、新课标实施的新需求;需要与我们的教师在实施新教材的同时,不断完善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开放、合作、发散的备课方式的评估规则。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应要求他们备课注重规范,以锤炼青年教师备课的基本功;对中老年教师,应要求备课有创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优秀教师,则要求他们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念。在评估中,还要注重实用性,淡化应检性,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备课格式。如提纲式、随笔式、表格式和框图式等,以体现个性化教学的风格,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使教师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

所以,备课应该是基于新课程“四个目标领域”、“两个维度”下的教学活动的准备过程,绝对不是简单地书写教案。

二、备课≠只有教师的静态预设

备课其实也是动态延伸的过程,备课是有始无终的:对整个教学活动的预设是备课的开始,而在目标达成的实际操作中对预设的调整、修正,对课堂新情况的随机应变,是备课的继续和提升,对于学生相对教学预设生成的内容,教师做到尽可能充分的预设,才是备课的精华,课后的总结则是对整个备课的缝合和沉淀,是备课的后续和攀升,并且这还将在新的备课活动中延续、再上升,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做的课后反思。备课和上课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教师要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能力,当反思成为你的生命中一个牢固的部分时,你会提高你的学习和教学。《让教师成为研究者――论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一文中有这样的话:反思应该成为教师自主、主动的一种研究意识、能力和习惯。它会为教师自身提高工作成效,促进自身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在拥有同样信息源的今天,学生拥有的信息量不一定就比教师少,有时因为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和视角独特而使问题的答案更接近本质,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完善的知识结构,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加以甄别,更缺乏教师的学识和阅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所以,我们绝不能轻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我们应积极顺应信息时代的这种变化,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如果我们备课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借助网络等现代媒体参与备课,那么课堂的空间将会开发延展得更加深广,教学效果将会更佳!虽然我们现在教的是一年级,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长大呀!备课时,有些问题有必要向学生询问一下。这也是落实新课标“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质量”的重要举措。

我还想补充一点,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开放是非常必要的,备课时考虑学生只有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才能真正建立起持久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能力。我们要把过去备课中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填塞转变为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所以说,备课不是只有教师的静态预设活动,也应该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责任编辑:李雪虹)

上一篇:关于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下一篇:教师“不良心态”的成因及其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