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锦的图案和工艺

时间:2022-03-17 12:42:27

海南黎锦的图案和工艺

黎族织锦图案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据不完全统计,织锦图案有100多种,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

人形纹主要有婚礼图、舞蹈图、青春幸福图、百人图、丰收欢乐图、人丁兴旺图、放牧图、吉祥平安图等,它寄寓了人们对生育繁衍、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黎族妇女通过夸张和变形的工艺创造手法,把黎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场景反映在织物上,使图案造型具有可视性和艺术性。最有代表性的是婚礼图,它主要流行于乐东、三亚、东方等市县,是典型的人形纹样,它将黎族婚娶礼仪习俗中的迎亲、送亲以及送彩礼和拜堂等活动场面反映在筒裙上,描绘了新郎新娘和前来参加婚礼的众多村民的画面。其场面开阔,热烈壮观,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风情。

动物纹主要有龙凤、黄S、水牛、水鹿、鱼虾、青蛙、乌鸦、鸽子、蜜蜂、蝴蝶等,其中,龙纹、青蛙纹最为常见。龙纹是流行在白沙、琼中一带最为普遍的黎锦图案,反映了黎族人民把龙当作高贵、吉祥、幸福和美好的象征。青蛙纹图案在民间流传很广,在黎族的传统观念里,青蛙有表达母爱和避邪的功能。反映在服饰上的蛙纹有严格的对称结构,图案以“田”字形纹样为主体,中间有四只具有抽象性的青蛙纹,用动和静的对比手法,显示青蛙在田间生活的主要特征,画面充实,节奏协调。有的地方的青蛙纹样,采用夸张与变形的表现手法,把青蛙前腿省略,后脚加长,表现出青蛙跃跃欲跳的神态,图案构思大胆,造型简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植物纹主要有木棉花、泥嫩花、龙骨花、竹叶花等花卉,以及藤、树木、青草等。常见的有木棉纹、花草纹等。木棉是黎族纺织的主要原料之一,黎族妇女普遍喜欢用木棉纹样做为织锦纹样,图案以木棉树为主,有根部、分枝,分枝下有钥匙纹(又称“任意花”),还有花和绿叶,以此象征根深叶茂,家庭美满幸福。花草纹流行于五指山地区一带服饰图案纹样,图案以长柱形花纹作族系标志,整体纹饰近似汉文的倒“巾”字形,上有野草和菱形连续纹样。寓意根深叶茂,家族人丁兴旺,繁衍生息。

几何纹是利用直线、平行线、方形、菱形、三角形等组成的纹样,以抽象的图案表现在服饰上,反映出原始思维的某些特征。其内容丰富,色彩美观。

日常生活生产用具纹样主要有煮饭、玩球、纺织、农耕、扁担、禾叉等。这些纹样大多是黎族妇女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理解,凭借自己的艺术想象,加工创作出来的。

自然界现象的纹样主要包括日月、星辰、雷电、水火等。黎族是一个崇拜自然的民族,对自然的崇拜一直影响着织锦图案的发展。

汉字符号纹样有喜字、福字、禄字、寿字、万字等。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织锦图案因受汉文化的影响,有些图案逐渐采用汉字符号。这些汉文字体现在服饰上,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希望能够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黎族织锦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自然景物,这些图案在造型上,稚拙夸张,构思大胆巧妙,人们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形纹饰,把人物的动作或活动,自然物中的鱼虫鸟,山川景物,日月星辰等图案,抽象地在服饰或龙被上表现出来,构成既淳朴又绚丽且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在构图上,主要以母体图案组成,子体图案作陪衬。一般是母体图案多为人形纹,子体图案为动植物纹及其他纹样。结构严谨,主次分明。在色彩上,以黑色为主,黑色表示吉祥、庄重和驱邪逐妖;红色,以红见喜,表示兴旺、尊严、权贵;黄色表示快乐、平安长寿;白色视为纯洁素雅、吉祥如意。表现在织锦上,有深有浅,有对比色有调和色,搭配和谐。黎族妇女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纺织工艺把大自然中吉祥或美的物体内涵,织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图案,也织出她们的思想和情感。

长期以来,黎族妇女在生产劳动实践和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形成了独具本民族风格的纺、染、织、绣等纺织技术。原始纺纱是用搅棉机去棉籽,把棉花或木棉花捻接成线,缠绕到手捻纺轮上。手捻纺纱是人类最古老的纺纱工艺。染色的原料以野生植物为主,矿物为辅。青、绿、蓝、黑等颜色多是采用植物叶染制;黄色用姜黄根茎染色;红色、棕色、褐色是利用树皮或树心材切片后投入少量草木灰或螺灰等煮水染制。织布主要采用踞腰织机,简称为腰机,由藤或树皮布腰带、腰力棍、木刀、拉经线棍、竹梳、竹纬线针、整绒梳等工具组成。在织布时,先手工挂经,绑住藤或树皮布腰带,用双足踩织机经线木棍,席地坐着织布。织花是用黑色或蓝黑色做底线(经线),根据图案的需要,用各种染色的线搭配,拉经线,投纬线(彩色线),用木刀打紧纬线,织出各种图案花纹。提花是用经线、纬线错综地在织物上织出凸起的图案。刺绣是在纺织好的布上绣上图案花纹,刺绣有单面绣和双面绣。

在清・张庆长的《黎屺纪闻》里对黎族妇女从原料采集、纺线、染线、刺绣、织布等有详细记载:“山岭多木棉树,妇女采实取其棉,用竹弓弹为绒,足纫手引为线,染红、黑等色,杂以山麻及外贩卖彩绒织而为布,名曰吉贝。或掰山麻,纫线织布,捣树皮汁染为皂色,以五色绒杂绣其上,名曰黎布。……织布法,复其经之两端,各用小圆木一条贯之,长出布阔之外,一端以绳系圆木而围于腰间,以双足踏圆木两旁而伸之,于是加纬焉,以渐移其圆木而成匹,其亦自有匠心也”。黎族妇女用简易的弹棉弓、捻线纺轮等纺出棉线,用多种野生植物染料,将纺出的棉线染成多种颜色。再用踞腰织机,采用通经断纬织花的方法,精心制作出集纺、染、织、绣于一身的传统服饰。

在黎族织锦工艺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是经线扎染和双面绣两种工艺。美孚方言的黎族妇女,运用木制扎染架进行扎染,扎染架长约260厘米,宽60厘米。用褐色或黑色线在经线上扎成各种花纹图案,从架上取下来,放入缸内染成蓝黑色后,取出晾干,将扎线除去显出蓝黑底白花纹图案。黎族的先扎染后织布与别的民族先织布后扎染相比,图案既不失严谨,又增加了色彩的变化,层次更加鲜明丰富。润方言的双面绣,工艺精巧,最有特色。在白色的平纹布上,运用黑、红、黄、绿、紫等色线,绣成正反一模一样的双面绣图案。在粗犷的质地上表现出丰富而统一,绚丽而细致的色彩效果。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梁钊韬先生对黎族双面绣给予很高的评价:“黎族中的本地黎(即润方言黎族)妇女则长于双面绣,而以构图、造型精巧为特点,她们刺出的双面绣,工艺奇美,不逊于苏州地区的汉族双面绣”(梁钊韬等编著《中国民族学概论》第235页)。

黎族织锦工艺存续了二千多年,历史悠久。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里的:“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说明黎族妇女很早就懂得从植物中提取纤维作为纺织的原料。秦汉时期,黎族的纺织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后汉书》里提到的珠崖太守孙幸强调“广幅布”,激起黎族人民的反抗。棉纺织品“广幅布”指的就是棉布,当时人们穿的贯头衣即由“广幅布”做成。可见,“广幅布”以它的优良品质不仅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而且在百姓中也十分普及。唐宋时代,黎族棉纺织业十分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工艺品,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且品种繁多。“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彩,拆取色丝,间木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幅联成一幕。……黎单,亦黎人所织,青红间道,木棉布也。”(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黎族妇女所织的黎饰、黎单、黎幕、鞍搭等,“五色鲜明”,“异纹炳然”,曾作为岁贡献给中原统治者以及远销广西桂林各地。宋末元初的黄道婆,在学习和总结崖州黎族妇女纺织技术基础上,运用当地传统的丝麻纺织工具和技术到棉纺织工艺中来,改变了松江一带落后的纺织业,促进了江南地区棉纺业的大发展。明清时期,黎族棉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黎族妇女织的黎锦、黎布等“贾者或用牛或用盐易而售诸市”(清・张庆长《黎屺纪闻》)。“其出于琼者,或以吴绫越锦,拆取色丝,间以鹅毳之绵,织成人物、花鸟、诗词,名曰黎锦”(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货语》)。

黎族织锦历史悠久,其精湛的工艺,精美的图案早已闻名于世。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黎锦工艺仅在山区、乡间以作坊形式残存下来,传统的黎锦制作的知识和技艺正在面临失传。在上世纪80年代,有双面绣图案的一套服装,价格才二三十元,做工精细的五十元左右,黎锦中的精品――龙被几百元就能买到,价值较低。现今,随着收藏热的升温,黎锦的价格已翻了许多,据2005年《海南京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的黎锦价格普通的一二千元,有的六七千元,甚至上万元,历史久远且品相好的龙被价格高达十几、二十几万。可以说黎锦的升值空间是很大的,有极大的收藏价值。但在收藏时要注意鱼目混珠的现象,有的虽保留了黎锦的织造方式,但无论从图案到材质,就很难与昔日的黎锦相媲美,有的甚至是从岛外运入由机器生产的廉价纺织品。

上一篇:当代艺术走势趋稳 清代瓷玉高价频出 下一篇: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