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鼓舞的源起与发展

时间:2022-07-14 06:38:27

海南黎族鼓舞的源起与发展

【内容摘要】黎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黎族有123.78万人,其中海南黎族占总人口的93.9%,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也是海南的主要居民之一。黎族舞蹈是黎族人民在海南岛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中,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其中,黎族鼓舞更是一朵艺术奇葩,黎族鼓舞保留了悠久的文化艺术,保留了异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黎族社会历史文化、、生活习俗都可以从鼓舞这个角度上得到一定的展现。

【关键词】黎族 鼓舞 源起 发展

黎族鼓舞源于中国海南省最大的原住少数民族。黎族人民性格豪爽、能歌善舞,具有自己丰富的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艺术特性。其中,黎族鼓舞最具有代表性。据史料记载,早在宋朝时就已有鼓舞存在。前清时期《琼州黎人风俗图》也记载了鼓舞这一艺术形式。在笔者实地考察中发现,海南黎族鼓舞主要流传于白沙、儋州、昌江等地,有关鼓舞舞蹈形式的沿袭、传承主要通过言传身教、代代相传的方式延续。现存的鼓舞表现形式和艺人散落在不同的黎族区域中,鼓舞的技艺都付托在民间艺人的身上。

一、从历史沿革上看黎族鼓舞的起源

据考古发现,在1万年到3000年前一直有黎族先民在海南岛各地活动。分析其具体起源,有以下几点因素的影响:

(一)宗教祭祀

学术界普遍认为舞蹈的起源都有一个共性,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其形成的初始,总是与宗教、巫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黎族鼓舞也不例外。

黎族普遍存在“万物有灵”的观念,黎族人民认为天地山川都是有灵性的。为了保佑人畜平安、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便利用椎鼓跳舞的方式,把祈愿“传达”给神灵。“鼓”便被人们誉为神器,“鼓舞”也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在实地考察中发现,现今的黎族鼓舞仍保留着这一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如,白沙县细水的“大鼓舞”、儋州市番加乡鹿丹弯村的“跳鼓舞”,在击鼓前,都需进行一系列的宗教仪式。鼓,被黎族人民看做神器,是人与神沟通交流的载体,是黎族人民娱神的重要手段。

(二)生活习俗

黎族鼓舞气氛激昂热烈,人们在重大喜庆节日,诸如欢度传统节日、结婚、农闲娱乐等活动中,都会表演鼓舞庆祝。据史料记载,清代邓庭宣绘《琼州黎人风俗图》形象描绘了一男子站于场中央击鼓跳跃,两男子立于旁侧敲锣,其他黎民围绕四周,悠闲劳作的欢娱情景,充分反映了300年前黎人击鼓跳舞的娱乐聚会场景。直至如今,在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庆祝活动时,仍有舞者表演“跳鼓舞”以击鼓起舞的方式抒发欢悦之情,庆祝喜庆佳节。

(三)聚会议事、抵御外敌

过去当黎寨村民遇有紧急和重大事件时,就会由威望最高的男性老者敲响大鼓,以击鼓传声的方式,号召村民聚会集合。如流传至今的白沙县细水“大鼓舞”,最初源于聚会议事。

二、海南黎族鼓舞发展现状

据笔者实地考察,海南黎族鼓舞主要流传于白沙、儋州、昌江等地。国内外学术界和艺术界对黎族鼓舞的研究尚属初级阶段,仅限于资料整理水平。有关黎族鼓舞方面的文字资料,散落在文献资料中,未见系统的专项研究或文章,文字、影像资料也极为匮乏,缺乏系统的对鼓舞这种特殊艺术形式的理论研究和探讨。现存的鼓舞表现形式和艺人散落在不同的黎族区域中,鼓舞的技艺都付托在民间艺人的身上,且舞者均年老体衰,鼓技无人继承。海南黎族鼓舞正面临着消亡的风险。基于此并出于文化传承和文化抢救的目的,笔者以文字、视频记录等方式对现存的5种鼓舞形式进行深入研究。

(一)皮鼓舞:流传于昌江、东方县一带黎族村落,源于聚会议事、抵御外敌。以击皮鼓为号,召集村民。现已发展为自娱性舞蹈,表演形式、内容以及道具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着变化。由一人表演发展到可多人表演,舞者双手持鼓槌纵情地击打斜挂在树上的皮鼓,旁边另有男子为舞者敲锣伴奏。击鼓时,舞者时而双脚蹦跳,时而高抬腿击鼓,动作敏捷有力,姿态多变。

(二)大鼓舞:流传于白沙县细水乡各黎村。古时,当遇有重大事件时就会击大鼓召集村民聚会议事。后逐渐发展形成了娱乐性舞蹈,流传至今。当喜庆节日活动时,村民会到土地公庙祭拜,行请鼓仪式,将鼓挂在树上,由一舞者击鼓,一人敲锣,一人吹唢呐伴奏共同完成。

(三)跳鼓舞:流传于儋州市番加乡雅管区鹿丹弯村一带,据跳此舞的老艺人王不二阿婆描述,当人们庆祝喜庆佳节时,多以此舞庆祝,自娱自乐。此舞不受性别、年龄限制,女子也可舞,形式不拘一格,可一人或多人即兴击鼓跳跃,但跳鼓舞的源起已难以考究。

(四)锣鼓舞:流传于白沙县南开乡,据当地民间艺人口述,此舞受生殖崇拜思想的影响而形成。击鼓时,男性舞者把皮鼓拟为女人,双手持鼓槌击鼓,其舞蹈动律以顶胯、收胯带动上身,围绕鼓身敲击舞动。击鼓时而急促,时而缓慢,并伴有黎歌,即兴而舞。旁侧的大锣则配合鼓点节奏。

(五)打鼓舞:打鼓舞的相关资料甚少,其出处已无从考究。据现存的资料表明,此舞源于黎族人民反抗外敌、英勇斗争而形成的舞蹈。以击鼓跳跃的方式表达着召唤弟兄一起抗战斗争的情愫。

结语

自宋代流传至今的黎族鼓舞反映了海南黎族社会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与反抗斗争,是海南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倡导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挖掘海南黎族文化艺术的今天,传承和发展海南黎族鼓舞这一即将消亡的艺术形式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通过对海南黎族鼓舞的初步探析,进而为黎族鼓舞研究做出基础性的研究成果,为保护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保存、挖掘黎族文化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海南大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9njj1043)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海南卷,1999.

[2]吴永章.黎族史[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3]邢浪平.中国民间歌舞・海南岛黎族舞蹈初步介绍[M].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

[4]王养民,马姿燕.黎族文化初探[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5]王学萍.中国黎族[M].民族出版社,2004.

[6]杨晶.海南黎族鼓舞初探[J].舞蹈,2013(7).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论戏曲表演艺术的本质性特征 下一篇:提高低音提琴教学质量的融通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