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定向小学教师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研究

时间:2022-03-17 12:42:03

农村定向小学教师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农村定向小学教师职业能力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重点。根据湘方言区普通话的发音特点,结合湖南省祁阳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定向小教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普通话教学中可通过目标激励兴趣、理论知识指导发音实践、多途径学习和训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职业能力;口语表达;普通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027-03

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农村小学教育则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农村小学教师是农村孩子接受起步教育、获取知识信息的直接影响源。相比较大城市而言,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口语表达这一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先从提高普通话教学水平入手,为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教育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然而,据我校《农村定向小学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组在对湘方言区的永州市各区县300多名农村小学教师职业能力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有少数教师不能使用或不使用普通话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在用普通话对学生教学时存在“说不准、道不明、沟不通”等问题……这些令人担忧的现状,使得承担着为农村培养定向小学教师任务的中职学校,必须致力于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课程普通话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鉴于此,根据湘方言区普通话的发音特点,结合我校定向小教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在普通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作了研究和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目标激励,培养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积极性

强调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目标激励,让学生明确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以后的生活交际、学习和工作。特别是毕业时,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甲等和师范生五项技能(即兴演讲、书法、写作、备课、上课)要达标,这是定向小教班学生非常重视的,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对普通话的兴趣,自然就会激发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为此,笔者首先尝试着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普通话的课堂变成生活的课堂。普通话课堂教学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普通话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的习惯,这是搞好普通话教学的第一步。鼓励学生举手发言,学生的发音不管对与错,都以微笑面对。发音准确,掌声鼓励;发音错误或语音有缺陷,微笑着说:“好,你再思考一下!”或者“好,回答得不错!对比一下标准的语音,有没有谁愿意再帮他完善一下?”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愿意说,消除恐惧感。只要发现自己还行、能行,开口说话的学生就会不断增加,良好的氛围就会渐渐形成,这更有利于发现和纠正学生的语音问题;其次,在普通话课堂教学中,精心挑选学生感兴趣且能针对发音问题的趣味绕口令、词语接龙、儿歌、故事等语言游戏的形式进行指导教学。这样,学生感到兴致盎然、身心愉悦,自然积极参与到普通话练习当中,不知不觉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二、理论联系实践,帮助学生掌握说好普通话的语音知识

掌握好普通话的语音知识是学好普通话的关键。定向小教班的学生大多来自永州市不同的地区,学生的语音基础参差不齐,语音面貌也各不相同。永州市属于湘方言地区,湘方言地区大多没有翘舌音和后鼻音,边音和鼻音也不分。因此,永州地区的学生大多有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边鼻音等语音问题,很多学生翘舌音、后鼻音不准,或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及边鼻音混淆不清,如陈(chen)程(cheng)不分。永州市不同区县的学生所显现的语音问题也有少许差别。冷水滩区、芝山区和东安县都是后鼻韵母ang不准,习惯把后鼻韵母ang发成前鼻韵母an,来自这些地区的学生说“我姓唐(tang)”结果却说成“我姓谭(tan)”;祁阳县的学生就习惯把zh、ch、sh翘舌音的声母发成j、q、x舌面音,或变成平舌的z、c、s,如猪(zhu)――居(ju)、书(shu)――需(xu)、出(chu)――区(qu),桌(zhuo)――作(zuo)、春(chun)――村(cun)、山(shan)――三(san);新田县的学生往往是将前鼻音的an和后鼻音的ang互相混淆。这些复杂的情况,要求口语教师在讲解正确发音位置和发音方法(发音时的舌位、唇形、动程)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语音问题,逐一纠正发音,更正学生错误的语音习惯。例如,教学生学习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时,先用《数青蛙》(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三只……十一只……)这首儿歌检测学生是否存在平翘舌音的问题。别看这首儿歌很简单,但其实颇具趣味性和挑战性,并且能够很准确地检测学生的平翘舌音问题。因为学生在算数的同时往往难以兼顾到平翘舌音字(只、张嘴、四、十四、四十、四十四……)的发音,所以平常错误的语音习惯便能很真实地暴露出来。这时,详细地记录下学生错误或有缺陷的语音问题,以便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正音训练。另外,在普通话教学中,可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发音。譬如,口形展示法(教师展示正确的语音发音时的口形)、对比辨音法(让学生听标准和不标准的语音并作出判断,训练学生听音辨音的能力)、手势法(教师运用手势展示发音时舌位和口形的变化过程)、模仿法(教师作示范,学生模仿正确的发音)、个别辅导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正音训练)等。通过教师精准细致的理论讲解,再联系生动直观的实践演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普通话的发音技巧,纠正他们在口语表达中的问题。

三、多听多读多记多讲,指导学生运用普通话的基本途径

1.多听多比较,指导学生辨音正音,形成语感。在讲“普通话的语音”这个内容时,让学生明确说好普通话首先要学好发音,方言区的人学普通话往往受到方音的干扰,影响普通话的准确性,因而需要进行方言辨正。在笔者所教的定向小教班级中,不同地方的学生说普通话时,分别存在着不同的方言问题,尤其是新田、蓝山、金洞、羊角塘等地的学生方音浓厚,顽固难改的方言土语等发音习惯成了他们取得普通话等级证的绊脚石,也直接影响到他们作为未来小学教师的从业资格。因此,针对我校地处湘方言区、南方口音较重的问题,在普通话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听、多比较,听标准的录音示范,听教师正确的发音,听广播电视播音员纯正的发音,听各种优秀的朗诵、演讲、讲故事等节目规范的发音,等等。多听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比自己的发音和标准的普通话发音的区别,然后进行模仿训练以达到辨音、正音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语流习惯。

2.多读多练习,训练学生口齿灵活,吐字发音。由于所处地域各异,生长环境、个性特点也不尽相同,定向小教班学生的口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根据对不同学生具体问题的分析,采取多读各种语言艺术形式作品的方式来培养他们口语表达的单项能力,如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节奏的转换变化、语流的顺畅通达。多读的目的,就在于训练学生咬字器官(口腔和舌头)的灵活度,使他们普通话发音标准。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练出来的,练习绕口令就是一个很好的口语训练方法。绕口令属于我国民间文学中比较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是一种口头文学形式,俗称“口腔体操”。它主要是利用声、韵、调极易混淆的字词,使之或交叉或重叠或颠倒,组成一些短小、有趣的句子或段子,如“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儿”、“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等一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经典句段。绕口令说快了难免会出错,加强练习能有效地训练学生口齿灵活、发音准确、吐字流畅、字正腔圆。例如,《山桑和桑山》这首绕口令,帮笔者在普通话教学中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平翘舌音问题和前后鼻音问题。通过绕口令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呼吸和吐字的基本技巧,加大咬字器官的力度,锻炼发声器官的灵活性,而且能增强气息、口腔的控制能力,提高用气和吐字的功力。多读绕口令,是很多广播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及影视话剧演员都提倡使用的方法,它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矫正发音,锻炼口才,提高说话的能力。

3.多记多积累,要求学生改缺纠错,学以致用。我校定向小学教师专业的学生,是直接从永州市各区县乡镇的初中招考的优秀应届毕业生,他们大多来自于农村。也许这些学生的文化课程基础都相对较好,但从小到大耳濡口传的方言环境,十几年根深蒂固的用语习惯,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他们的普通话水平,使得他们在用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时,或多或少地会出现系统的语音缺陷和语法毛病。因此,给学生上第一堂普通话课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个《口语记缺集错本》,记录自己平常容易读错的或不认识的字音、记容易混淆的难点字词、记音变的基本规律、记轻声儿化词等,随时积累学习普通话的知识和经验,改正口语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湘方言区的学生,大多受家乡方言的影响,普通话不标准,很多字词的读音会本能地读错。例如,很多学生将“山、水、桌”等翘舌音时总是习惯发成“三、髓、作”等平舌音。此外,湘方言的习惯用语中基本上没有儿化音节,如“滋味(儿)”、“有劲(儿)”等。这些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都需要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多记、多积累,并将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学以致用。

4.多讲多交流,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表达自如。学习普通话的最终目的是说话,是交流。在普通话教学实践中,经过前面对学生听和读两项能力的训练,善于“讲”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笔者要求学生无时无刻都得讲普通话,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包括课外的日常生活,这也是新时代对农村定向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于是,笔者结合普通话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最后一轮切实有效的训练:白天利用课前10分钟,轮流让学生上台讲故事、讲笑话,训练学生说话态度大方,口齿清楚;晚上利用自习举行演讲比赛,让学生讲自己当天看到的事物或介绍某一门专业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度、说话的条理性及语言的组织能力等。经过训练,学生胆大了,气壮了,音也亮了,从原先的“脸红心跳、目不正视”转变为“气定神闲、娓娓道来”。这样一来,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促进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课堂氛围逐渐变得活跃起来。这在事实上也证明了,要学好用好普通话,拥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对笔者所教的几个定向小教班的调查中,发现平常坚持讲普通话的学生相比不能坚持的学生而言,普通话水平进步相对较大,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也相对要快。因此,要使学生日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农村定向小学教师,就必须要求学生随时随地坚持讲普通话,多给他们创造口语表达的机会和平台。

总而言之,作为农村定向小学教师的培养基地,着手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已经成为中职学校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我们应努力提高普通话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敢说、想说、言能达意;提供广阔的锻炼空间,激励每一位小教学生自信迈向三尺讲台,成就他们光辉的教师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陈晖.普通话测试与训练[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2]唐树芝.教师口语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杏坛逐梦,痴心无悔 下一篇:《精灵旅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