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两面派”,怎么“治”?

时间:2022-03-16 12:09:58

案例一:程程在幼儿园吃饭很好,可到了家里却这不吃,那不吃的;在幼儿园程程听话又勤快,能主动把桌椅摆得整整齐齐的,还能关心、照顾小伙伴,可到了家里,不仅什么活都不干,还非常淘气、任性。

案例二: 冲进教室,小华抓起同学张明的书包就往地上摔。顿时,张明的课本、纸笔散了一地,并且凶巴巴地说:“你去找老师呀,就算你去告状,老师也不会相信你!”张明跑到老师跟前诉说了开头的一幕,班主任果然怎么也不相信。

原来,在老师面前,小华是个很乖的孩子,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学习成绩也很好,可每当老师不在场时,小华总是摇身一变,成了“恶少”,顽皮捣蛋,还专门欺负同学。

案例三:菲菲在本市某示范中学念初二,因为学习成绩好、工作认真负责,被同学们推举为班长。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好孩子”,回到家中不但骄横跋扈,还常常动手打姥姥。有一次,菲菲放在桌上的折扇被姥姥不小心碰到地下,没等姥姥反应过来,菲菲就从沙发上跳起,捡起扇子往姥姥的胳膊上打了一下,嘴里还说着:“笨死了”。姥姥望着被打红的胳膊气得说不出话来。

两面派解读:

“两面派”,一般指口是心非、善于伪装的人。

所谓“两面派”孩子,并非是成人世界中常说的那种表里不一,有目的有企图故意为之的人。孩子的“两面派”,其实是他适应不同环境的后果,也是他长期与他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的不同行为。

孩子的“两面派”多表现为:在学校里和在家里不一样;老师面前和家长面前不一样;父辈家长面前和祖辈家长面前不一样。在发展领域方面,孩子的“两面派”一般更多地出现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两面派”的行为可能是孩子最初对权威的顺从、对自我情感的压抑,到后来寻找途径进行自我放松的过程的体现,这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心理发展特点:

1.“两面派”孩子其实很聪明,不仅社会认知能力强,能够看懂成人的脸色,了解成人的脾气和态度,体察家长和老师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根据成人不同的情感、态度、要求和行为方式,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以此获得成人的表扬和奖赏。一般来说,人际智能是这类孩子的发展强项。

2. 孩子尚处于他律阶段,自控能力远不如成人。如果外界环境对孩子的限制较多,孩子会在他律的约束下,表现出好孩子的一面。相反,如果外界环境对孩子较为纵容的话,孩子则会任由自己的喜好,做自己想做的事。

3. 孩子自我意识在增强,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的自尊感和荣誉感也逐渐地发展起来。因此,孩子为了在集体中获得认可,往往在学校老师和小朋友面前会表现得乖巧懂事、热爱劳动、乐于助人;到了校园外的地方,就会放松自己,表现得和学校大不相同,有时甚至会变得任性、不讲理、蛮横、残暴。

心灵处方:

1.火眼金睛――看得到孩子的进步

孩子是需要在正面、积极的环境中进步的。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很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孩子的动力。

2.身体力行――做好孩子的榜样

孩子特别喜欢模仿成人。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家长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出现“两面派”的情形,使自己努力成为孩子敬爱的且值得学习的好榜样。切忌责怪孩子那些连家长自己都做不到或做得不好的地方。

3.家园接轨――塑造孩子的好行为

孩子的良好行为,是需要长时间培养的。因此,家长应了解学校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即使在家里也可以时不时的按照学校的“规矩”来要求孩子。

4.耐心等待――提供孩子实践机会

孩子是在经验的积累中成长的。家长要学会放手,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孩子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包容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错误,直到他最后成为“多面手”,避免将孩子的事情面面俱到。

5.善于沟通――教会孩子自我反省

当孩子表现出“两面派”的行为时,家长要试着和孩子讲道理。尝试问孩子:“你在学校也是这样的吗?”“如果你的老师和好朋友看到你这样,他们会怎样想?”家长要学会多用提示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孩子“两面派”并不可怕,只要你掌握了以上提到的“变脸法宝”,就一定能让孩子改变“两面派”的习性,让他在老师、家长、同学面前都是一个样子。

专家意见:

一份针对1585名初中生及其家庭情况的调查显示:初中生存在敌对、攻击行为的占5.1%。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孩子在学校里多是讨老师喜欢的乖孩子或优秀学生,但在家中却是“小暴君”,对家长说打就打、说骂就骂,十分暴力。

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认为:这是家长前期教育的结果,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家长平时不注意言谈举止,家庭成员之间不够礼貌。比如那位打姥姥的菲菲,就是因为父母平时打架、吵闹时,总埋怨姥姥惯坏了菲菲。看惯了父母对姥姥的不尊重,菲菲自然而然地认为姥姥“没水平”,不值得尊重。

其次,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生惯养,导致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差、情绪不稳定、不易适应新环境。有的孩子则常常感到自己是弱者,导致自卑、烦恼和苦闷。在学校受到挫折,更不敢发泄,只能回家发泄到父母身上。

第三,有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忽视了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在学校时,孩子被各种荣誉架了起来,便开始伪装自己,以维护自己的形象;有的孩子则是为了在学校获得同学们的认同,表现得很蔫、很顺从,回家后才显现出“霸王”本性。

此外,孩子的学习负担比较繁重,家长忽视了孩子对自己的感情和心理支持的强烈需求,久而久之,孩子会出现情绪障碍,心烦或苦闷,道德规范和约束力降低,严重的就会出现暴力行为。

青少年所谓的心理问题,根本不是病态。主要还是环境压力造成的,是大人促成的,是教育方式、方法的问题。要除孩子心头之病,还得从老师、家长入手,从改变孩子周围环境入手。

上一篇:热点语录 第3期 下一篇:“小富翁”的压岁钱,怎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