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探究之我见

时间:2022-03-15 06:13:28

合作学习探究之我见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组合作学习是最能体现“合作与探究”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为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全员参与为前提,以个人及小组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教学方式。它把个体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通过合作交流、探讨,使探究显出更大的成效。

小组合作学习好处多多,它与美国的金字塔学习法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目前,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全面范围内受到极大的追捧――无论高中、初中还是小学都在搞小组合作学习,好像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不是现代化教学一样。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在不同学校、不同学段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有很多学校在实施“小组合作”过程中,存在很多值得反思的“形式问题”。

一、组的划分“形式”

为了便于学生的讨论,往往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的存在形式大部分学校是把桌子拉开,让学生在形式上“围”在一起。针对这种形式,我想问――小组合作学习就一定要把桌子拉开吗?对于几个学生坐在一起效果更好的问题,有很多学校专门请了北京、上海或天津的专家来论证、“把脉”,当然专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有的认为五人一组好,有人认为六人一组好,都建立在高深的理论基础之上,但在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对相对传统但简便的前后位四人一组的分组方式大都嗤之以鼻。综合很多专家的意见,很多学校认为六个人基本上算是最好的。所以按六人一组的模式把桌子拉开了,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前段时间到一处小学、一处高中听小组合作学习的随堂课――也就是按常规上的课而非展示课。学生们都斜身子、歪着脖子听课,尤其是坐在教室前面靠墙的学生听起课来尤其辛苦。如果我坐在他们的座位上以那种姿势听课,一堂课能听下来就算不错了。真想对那几个孩子说:你们辛苦了!整堂课下来,小组合作学习只进行了一两次,而且所讨论内容的价值并不大,时间并不长,真是浪费了那种坐姿。私下想,只把桌子拉开就算小组合作学习了,算不算形式主义呢?还不如原来前后位的四人组机动灵活,至少可以保证孩子们坐姿正确、舒服。有必要时再转过身来,学生不会感到太难受。

另外,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来讲,这种围在一起“面对面”的学习方式有更大的弊端――自习课上只要抬头就会吸引对面同学的注意力,进而进行眼神的交流或语言、肢体上的“慰问”,很难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自主学习效果。

二、合作探究的“形式”

按照正常的思维,合作探究应该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讨论才会顺理成章。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关注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然后再选取有价值的问题来进行合作探究,这样才会使课堂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

在很多情况下,教师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探究而探究,只是为了完成这种形式――有时教师所抛出的问题或者太浅显,大多数学生一看就明白了;或者太深奥,讨论也不会有结果的,这都不能激发起学生积极讨论的动机。这两类问题都没有讨论的价值,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所以教师应在熟悉学情、关注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前提下,找到值得讨论的话题,然后再走“合作探究”的形式。这要比拉桌子难得多,这才是学校对教师培训的重点。

找到值得探讨的问题后,教师抛出问题的切入点也很重要。有些教师布置完任务后,直接让学生去讨论、探究,但这无疑剥夺了部分较差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因为与他合作的同学知识系统比他牢固,思维比他敏捷,这个问题他根本来不及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只有听的份了。在一两次活动中,这类学生好像失去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但更为可怕的是,长期如此,他会完全失去自主学习的机会与表达自己声音的信心。

三、“形式”的频次

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使用的频率也很重要,这更考验一名教师对所教内容难度的理解、对学生对所学内容接受快慢的预设及课堂调控能力。为了督促教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些学校给教师硬性规定每节课小组活动要在三次以上。出发点不错,但往往得不到预期效果。小组合作几次,一定要根据所教内容及学生学习需要来设置,不是为了做样子而合作学习。

总之,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内容与形式同样重要。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要因人(教师、学生)、因地(地区差异)、因时(时代特性)而定,决不能搞让“形式”一统天下的“闹局”。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教育体育局教科室)

上一篇:语文味儿,快乐的味儿 下一篇:报纸形成风格及其树立品牌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