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越位、学生缺位”的思考

时间:2022-09-16 11:42:30

对“教师越位、学生缺位”的思考

多年来,我们一直积极倡导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实现生本课堂。但是,我们在平时听课过程中,却发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仍然比较普遍,存在教师越位、学生缺位的现象。“教师越位、学生缺位”的成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教师“解读”文本欠缺,受到“时尚”的诱惑,和从众心理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整体说,以下几点,应尤为重视。

一、 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制定恰当、目标落实到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本前提。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者大多热衷于教学方法,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教”。观课者关注的也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艺术风采。其实,无论教者、听者,更应关注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我们教者必须增强目标意识,确保目标定得正确、全面,符合《课标》要求并懂得灵活变通。

二、 服务意识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不仅是教师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舞台,更应该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摇篮。我们要替学生着想,更多地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他们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会有什么困难,我们怎样给他们帮助。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急不躁、循循善诱,慢慢地引领学生步入语言文字的殿堂,并且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快乐,健康成长。

我们不难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生态维护,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这就关系到教师教学立场的选择。教师如果只是想着多告诉学生一些知识,或者想尽可能多展示一些自身的文化积淀或教学技巧,这固然可以理解,用心也不可谓不好,但结果只能事与愿违。因为,问题在于教学的成功与否,落脚点不在于教师做得怎么样,而是学生学得怎么样。所以,教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位置,一定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表达的一种信念是: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教会”从根本上说,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内化学会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学。

三、 实在意识

语文课要体现三个“实”:真实、朴实和扎实。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朴实,是执教者必须具备的教风;扎实,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教者务必脑际有《课标》、眼里有文本、心中有学生。而心中是否有学生,更是检验教学“真”“假”之试金石。教者需要持守以下几点:倾听学生发言,并对其内容保持高度敏感,切莫心不在焉;鼓励学生质疑,并定出重点议题,深入组织研讨,切莫装腔作势;还给学生权力,引领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切莫为着凸显“高超水平”,收“完美成效”,而将课堂异化为教师展示的场所。

四、 训练意识

《课标》倡导的“对话式”教学,演绎成了“光说不练”,这是语文课应该规避的一种极端主义。语文课最本质的使命是承载“双基”的重任――“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写(字)”的落实,不应该被“对话”或“纯粹的朗读”所蒙蔽。为此,课堂小练笔的回归是必然的。

1. 训练应“关注整合”。课堂上的训练要尽可能减少目标单一的练习,要尽可能将训练转移到多元的维度上去,尽可能让训练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级教师盛新凤在执教《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课时时,设计了下列训练题,就极好地关注了训练过程中的“整合”。盛老师先引导学生观看“枪林弹雨中的狮子”的录像片段,然后,要求学生联系当时的情形改写或补写课文,练习时,任选其中的一句进行练笔。题目具体内容如下:有的狮子,蹲坐在石柱上,好像( );有的低着头,好像( );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 );有的小狮子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好像( );有的( ),好像( )。

也许正是盛新凤老师恰如其分地预设了训练的良好时机,巧妙设计了训练的方式,课堂中,学生不仅表现出了“下笔如有神”的态势,还表现出了“情真意亦切”的情形。有学生说道:“有的狮子低着头,好像在怀念‘七七事变’中阵亡的战士”;有学生说道:“有的小狮子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好像是狮子妈妈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看到如此血雨腥风的场景”……

2. 训练应“追求创新”。语言文字训练的创新应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教师在设计语言文字训练材料、方式的时候,要不断创新,不断地以新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语言文字实践的积极性;二是要将训练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结合起来。如若能将上述两个层面的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训练在求异中出新意,我们的课堂必定是鲜活灵动的,学生整体素养也将得到不断提升。譬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于老师把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其中有一个词语“饱经风霜”,它在课文中这句话里:“他(车夫)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其他词语于老师都在课上处理了,唯独把“饱经风霜”给漏了。

“呀!”课文学完了,于老师惊讶地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怎么忘记讲了呢?”

不光是学生,连听课的教师都在想:是呀,怎么忘了呢?

“不过,于老师已经把课文读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他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怎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

这个教学环节看似随机应变,实则是于老师有意安排的。不到五分钟,就有学生写好了。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的片段:

这位车夫才三十多岁,可是看上去却像五十多岁的人。他面色蜡黄,颧骨很高,两只眼晴深深地凹了进去,眼里布满了血丝,眼角爬满了鱼尾纹,嘴唇发白,裂开了几道血口子,灰白的头发乱蓬蓬的,连眉毛似乎都是灰白色的。

这位学生写得好,读得也好,听课的教师不禁为他缓慢低沉的朗读动容了。

课后,有位教师对于老师说:“这个写的训练,设计得很巧。它一举两得:第一,检查了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第二练习了写人物外貌。”

还有教师说:“这个写的训练,化抽象为形象,‘化’的过程即是想象的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张庆老师评论说:“从教育心理学这个角度讲,它有新颖性。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知欲。学生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写出这么生动的一段文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新颖,巧妙应该说是艺术性的一个方面;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紧紧围绕课文展开,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想,这是艺术性的更重要的方面。

五、 实践意识

课内习得的语言规律,要及时迁移到课外实践中去。“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语文课是以语言的感悟、实践与积累为主,这就需要反复地实践和加强学生的积累。而目前儿童的语文社会实践,无论在意识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比较欠缺,对此,教师理应给予关注,并适时、适度地引领与设计。

把语文教学的时空从“高耗”中解放出来,教师化教为导,只有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自主和自在,才能实现低耗高效,才会有更多的“素课”呈现,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散发出知识的芬芳,让学生习得实实在在的语文。

(作者单位: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

上一篇:“双升级”使井下工人受益多 下一篇:中国传统包装设计中的元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