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3-15 01:12:10

浅谈一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每次作业发回去之后,我总会听到学生说:“哎呀,这里怎么会错呢?”“真可惜呀,我少看了一个字。”……有的家长也常在教师面前说:“我的孩子怎么不懂读题呢?让他自己读就做不来,我帮他读,不用和他解释他也会做。”“我的孩子为什么每次考试都考不好?问他有什么不懂不会的,他又说全都懂、全都会。唉,这孩子真是马虎。”……孩子和家长都会给这种错误戴上粗心、马虎等“帽子”以安慰自己,而教师也常会批评学生太粗心。那到底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通过深入分析,发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不当的数学阅读也会导致学生出错。所以,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重视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使每个学生从小就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仔细观察是培养阅读图形能力的基础

一年级的学生识字不多,所以培养学生在有序、有效的阅读图形过程中,搜寻有关的数学信息,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运算过程,锻炼数学语言的组织和表述能力,为中高年级分析抽象的线段信息和文字信息打下良好的基础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读图能力呢?

1.注意观察的有序性

一年级学生在观察图形时,往往只注意图中较明显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随意而无目的。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顺序、有目的地观察情境图的能力。如在一年级准备课“生活中的数――可爱的校园”的教学中,教师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再按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的顺序,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如图中有哪些物体等。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有序地数出各种物体的数量,并根据画面上的物体有序地提问,引导学生看一看、数一数、想一想,做到有顺序、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画面信息中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观察事物的能力。

2.注意观察的指向性

例如,一青年教师在教研活动的磨课过程中,第一次试上“动物乐园――比较多少”一课时,出示情境图后问学生:“小朋友们,这幅图美吗?图上画了些什么?”学生们纷纷踊跃发言: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地,小猴在树上爬,小动物们玩得很开心……学生的回答都不着边际。五分钟过去了,教师满脸着急……这种现象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情境图中可爱的动物、鲜艳的色彩等。因此,在学生读图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避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与所学内容无关的信息上。在第二次教学时,教师可换个问题导入:“小朋友们,这里是动物乐园,小动物们玩得很开心,有哪些小动物呢?各有多少只?”这就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所需要的数学信息上,为进一步观察发现数量间的特点和关系打好基础。在培养学生观察读图能力时,观察要求指向要清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寻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中去,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以提高读图的有效性。

3.注意观察的生活性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对自身生活经验激活、利用、调整和提升的过程。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基础,数学中的许多数量关系都能够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以图文结合形式呈现的问题时,在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以后,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理解图意。比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位置与顺序”这一单元里,有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实物图或情景图来呈现信息的。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甚至是把书中的场景搬到现实中来,在课堂上加以展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判断确定前后、上下、左右。有些文字叙述更加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体验,以准确理解图意和题意,达到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目的。

培养学生数学读图的能力,是提高一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基础。直观地识图会对以后分析抽象的文字起到铺垫的作用。识图、读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并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细细品读是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关键

培养读图能力是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起步。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学生都学会了拼音,识字量也增加了,重点就要转移到培养文字阅读能力上。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较慢,理解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1.解决字音、字义问题,读通题目

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这就阻碍了学生顺利地进行数学阅读活动,进而导致不理解题意。如一道习题,要求是“厚的打√,薄的打”。其实,这一题很容易解答,可一年级学生根本不认识“厚”“薄”两个字,如果教师不先帮着解决字音、字义问题,学生怎能理解题意?认识生字是读懂题目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文字类型的题目时,必须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带领学生认读,对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进行解释。通过学生跟着教师读、学生自己读等形式,让学生做到读通题目,进而理解题意。

2.养成认真仔细的读题习惯,读准题目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经常会只用眼睛扫一遍,从中提取几个数字,就开始动笔解题了。如一道应用题:“停车场一共停了37辆车,开走6辆,还有几辆?”学生看到“一共”两字,就断定这道题用加法,不再认真往下读题目。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读题习惯,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用手指着读、轻声地读,做到不漏字、不添字,读懂题意,从而逐步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3.咬文嚼字,读懂题目

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有时也可以用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帮助阅读。如在教学“小兔子有8只,比小熊多2只,小熊有几只”这道题时,我在一位学生读题后提问:“这道题中哪句话、哪个字最重要?”然后请学生们有意地将重点句、重点词读得响亮一些,并画一画或圈一圈,读完后再问“到底哪种小动物多,哪种小动物少”。学生只有在数学阅读中养成咬文嚼字、细细推敲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三、形式多样是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动力

学生有了一定的练习经验之后,便会产生凭经验做题的懒惰思想,而忽视阅读。这时,我们不妨采用多种阅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让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读给大家听,或采用分组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这种摒弃单一、形式多样、富有趣味和竞争意识的读题方式,自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教会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培养学生具有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共同合作,从课堂练习抓起,从习惯抓起,对学生进行坚持不懈的训练,就一定会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我们的教学也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编 杜 华)

上一篇:培养学生数感四部曲 下一篇:小学生数学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