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

时间:2022-03-14 11:02:17

浅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

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由此可见,行为习惯与人的性格命运的联系非常密切。我国古代就有“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说法。我国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需要一句话,艰巨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应当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怎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我们通过多年实践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的主观评价及具体的行为反应。学习态度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一个人带有怎么样的学习态度,对他的学习有决定性作用。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曾肯定地指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习态度。”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进校开始就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

刚进校的小学生还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对待学习还是主要以兴趣为主,他们的学习态度也有很大的波动性,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喜欢的老师上的课学习态度非常好,对不喜欢老师上的课学习态度则比较消极。基于以上一些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1.提升教师魅力。小学生的学习主要以兴趣为主,因此教师要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让他们因崇拜教师而学习。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弯下身子和学生做朋友,爱每一个学生,让他和你的心灵亲近,让他走进你的课堂。

2.了解学习的意义与目的。当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后,我们应逐步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与目的。枯燥的说教没有任何效果,我们可通过形式多样的班队会,比如开展“我的理想”诗歌朗诵会,“名人的故事”讲述会,“学习是为了什么”的讨论会等等,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逐步变为主动。

3.树立远大理想。理想是一盏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每个人只有点燃生活目标的火焰,才能让他的光热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目标,并引导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过程也会让学生的学习态度逐步趋于稳定。

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也叫求知欲,它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要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获取,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关键就是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1.以“爱”点燃学习兴趣。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培养、诱发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撇开和谐的师生情感这个土壤,兴趣的培养则无从谈起。 “亲其师而信其道”,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诱发,能达到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爱好和追求的意向,从而达到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目的。教师热爱学生,给他们寄予希望,学生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而无压抑感,从而“乐”学。

2.教学方法灵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兴趣的形成必须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这就得靠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艺术来激发和培养,力求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而不会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例如:语文课上,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加一加、减一减、合一合、猜谜语、编顺口溜……),让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数学课进行计算教学时可以开展“夺红旗”、“我当医生”、“看谁算得快”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提供“机会”,展示自我。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起主导作用,课堂上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校一位学生说过这样一番发人深省的话:“过去上课,老师讲得特别细,我们烦了,总盼着下课。现在自主学习,在每节课上总觉得自己的眼睛、脑子和手都相当紧张,好像40分钟过得很快似的。”是啊,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说”教师“听”呢?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而且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三、培养顽强的学习意志

学习意志是指学习者自觉地确定学习目的,有意识地控制和及时调节学习行为,努力地克服学习困难,以实现预定学习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学生获得优异成绩,实现远大学习目标的重要主观条件。为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习意志品质的特性,弄清影响学生学习意志的主要因素,进而采取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意志进行悉心的培养。

1.确定目标。该做什么,怎样去做,目的、要求必须一清二楚。确定的目标要与孩子的年龄、经验、能力水平相适应,是经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不要定得太低或太高,太高了,高不可攀,一旦摔下来,会把孩子的自信心摔掉;太低了会让学生失去拼搏的斗志。当孩子们完成一个目标后,家长和老师还得对他们进行表扬,让成功的喜悦强化他们的进取精神,激起他们确定下一个目标的热忱,从而养成不断进取的习惯。

2.强化训练。习惯是由多次重复逐渐形成的。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大,期望一两次就培养好习惯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在开始阶段,可用一定时间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按要求进行督查、指导。经过课内若干时间的反复练习,学生初步养成一些良好学习习惯后,可由课内发展到课外,并在学科间迁移。如培养一边阅读一边圈点的习惯,教师可让学生明确圈点的具体要求,并且有意识的进行分步训练。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有意识的训练,使之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3.加强监督。小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制力都很差,做事情总是凭着三分钟的热情,做作业可能做到一半就去玩别的了,画画可能画了两笔觉得不好看就不画了等等诸如此类的事,因此我们可以从老师的督促和鼓励开始。比如,要求孩子每天中午读半小时的课外书,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读,对他们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对做得不够好的要引导,激励他们改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读书的习惯,不用教师督促也会自觉地看书了。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已经不光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要让学生“会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瞻远瞩,提出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观点。我国古时也有“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惠无穷”的说法。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终生学习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呢?

1.教学中渗透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这一点上说,知识是学法的载体,离开了知识传授,空谈学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有教必有学,有学必有法。教师只要时时想着学法,就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法。

2.学会总结学法。

过去我们的教学活动大多是教师按事先准备好的内容和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教师几乎包揽了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如果没有学习者主体的参与,真正的学习就不会产生。所以我们在探索中,就应注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积极地尝试,总结学法。

3.学以致用的原则。

“学以致用”是认识论的原理,也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学到了一种方法,“致用”才算真正发挥了价值。因此,我们应常常提供一些基地或实践活动,让他们利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以获取应用的快乐。如“三角形面积公式”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以平行四边形知识为基础,通过两个相同图形

拼接而获取的。因此,前者所采取的操作指导尽可能详细,以便让学生尽快摸到操作要领,掌握方法,而在后者的教学中要适当放手,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让学生去发现,让学生体会到应用的快乐。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品质,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建立学生学习习惯评价标准不仅能激励学生坚持良好学习习惯,预防和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还能促使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积极的方面,从而提高学生的是非观、善恶观。学习习惯评价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标准明确而具体,便于对照评价。对应小学生学习习惯目标,确立评价标准,力求标准条理清楚。可设计多种表格,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学习习惯的各项内容。

2.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便于评价主体运用。通过探索,逐渐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结合、学校评价与家庭评价相结合的灵活多样评价方法,使评价科学规范。例如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轨迹,就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举措。

3.评价主体要多元,便于评价结果的公平。采用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多元评价,全面公平评价学生学习习惯表现,力争评价结果公平合理。每个阶段的评价内容要适中,不能太繁琐,否则教师和学生很难驾驭。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须在长期的教学中反复训练,加以深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拒绝“人浮于事”,不断探索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是在播种希望,期待收获学生一生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2]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3]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界出版社, 2003

[4]孙云晓张梅玲《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北京出版社,2004

上一篇:谈心理健康课教学初探 下一篇:“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