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策略

时间:2022-03-14 06:12:09

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策略

【摘要】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深层次的变化,在教育领域,素质教育成为了核心任务。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欣赏又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本身需要丰富的联想,如果我们音乐教师能有意识地运用它来培养、激发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那么学生就会在得到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音乐赏析 情景设置 音乐教育 教师素质

一、情景设置是音乐欣赏课重要手段

音乐欣赏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多听一些音乐作品,挑一些音乐色彩明显的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琵琶曲《十面埋伏》,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等,在这些作品中,乐器特有的音色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乐器运用得当,音乐形象生动活泼。运用听、唱、听、议的方法,先让学生听,再指导性地分析欣赏乐曲中主题及表达主题的艺术特点,然后再让学生听,最后让学生讨论认识。这样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对音乐的鉴赏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在上《青少年管弦乐指南》欣赏课时,要先让学生想象一下各种乐器是什么样子?圆的?还是长的?同时想象一下在管弦乐队演奏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假设自己就是一名指挥,说出自己的感受。带上这种感受来欣赏这首乐曲,就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然后再讲述一下整首乐曲的风格和乐曲的内容及写作背景,让学生有目的地来欣赏乐曲,这样开展教学活动效果会很好。

二、教师应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1.理解歌曲情感美。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则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还可促使他们品味歌曲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学生,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

2.教师应充分再现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欣赏作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美。这种美可分为音乐美和意境美。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美的音乐不但能愉悦身心,而且能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行为变得高尚。

3.充分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美。欣赏作品都是情感的艺术,其情感的丰富和显露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秀的欣赏音乐作品倾注了作者美好的情感,尤其是对党、对祖国、对生活、对大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深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三、音乐教师还应当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1.要“多思考”。思考是人们获得一切智慧的源泉。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仅仅思考音乐本身的知识性、技术性问题是不够的,还应常思考与音乐和音乐教育相关的诸多方面的问题。

2.要“多体验”。音乐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音乐的美有赖于亲身的体验,对音乐作品文化的体验是我们上好音乐课的关键,却也恰恰是被很多音乐教师所忽视的。

3.“多读书”。古人云: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对一名普通音乐教师来讲“行万里路”总是受时间、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而读“读万卷书”相比之下则是一个更便捷、更有效的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好方法。

4.“多掌握先进的现代文化”。我们的广大学生在课外接触音乐的机会很多,因此学生们对音乐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已不满足于单纯地唱歌、视谱教学,他们希望通过音乐课,更多地开阔视野,更深刻地感受音乐。办法只有一个:紧跟时代步伐,尽快多掌握先进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文化,使之服务于音乐教学。在音乐课上,要多利用电脑制作多媒体授课软件,图文并茂,音画同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密度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速度。

今天我们重新提出音乐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性,须站在一个更新更高的,也是历史的角度去理解,音乐欣赏正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在中学阶段更应该加大音乐欣赏课的力度,更好地完成中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任务。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学方法改革、德育渗透、美育渗透,可充分发挥音乐的多功能作用,使中学音乐欣赏课充分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使学校成为音乐的摇篮,为培养高素质的人作贡献,为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气质、文化素养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汪馥郁,杨建.成为富有出航新能力的教师[M].新世纪出版社.2005(07).

[2]邵祖亮.中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03).

上一篇:关于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整合的探究 下一篇:艺术教育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