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三化”发展的对策

时间:2022-03-14 12:10:22

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三化”发展的对策

摘 要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针对现今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关键因素,着力从问题切入,旨在推进现今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发展,并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服务 常态化 制度化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是我国志愿行动的主力军。随着现代社会人们互助意识和奉献意识不断增强,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然而,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在我国发展较晚,志愿服务组织能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法律法规等不够完善,这些因素制约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1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志愿服务有利于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运用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吃苦耐劳的品格,锻炼自己的专长,引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志愿服务有利于高校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志愿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其中的奉献、敬业和创新精神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的彰显。

2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志愿者自身素质缺陷

第一,志愿者对志愿精神与志愿行动理解还不够深刻。志愿者由于参与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对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的理解存在偏差。第二,志愿者责任心不强。部分志愿者因一时兴趣和冲劲而参与活动,到中期很容易因热情褪去、未得到认可和回报而形式化地去继续服务,甚至脱离岗位,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正常进行。

2.2志愿服务质量不高

大学生志愿组织一般由学校和学院带领,实行自我管理和发展,容易出现组织定位不清、组织松散、执行能力低、服务能力不足、志愿骨干流失等问题;志愿服务尚依赖于以往活动的规划和管理,缺乏自身特色服务和品牌文化,缺乏广度和深度的发展;社会对高质量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需求越趋明显,但组织自身协调能力不足,志愿者综合素质不高,系统化理论和实践培训参差不齐,志愿者的专业知识无法很好地转化为专业志愿服务实践。

2.3缺乏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和社会认可

大学生志愿组织资金尤其依赖上级组织的支持,但上级对志愿服务投入的资金有限,很多大学生志愿组织依旧无法以充足的活动资金保障志愿服务工作,服务效果大打折扣;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完整的志愿服务法规来解答志愿者的法律地位问题、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问题、志愿者与被服务者的法律关系问题、志愿服务的原则问题等,直接增加志愿者们的风险顾虑,导致了许多有意愿投身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大学生失去了参与的勇气和决心;我国普遍民众对志愿服务的概念不理解,甚至认为志愿服务是免费劳动力,将志愿精神等同于雷锋精神,致使志愿者本身的服务热情大大降低。

3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3.1加大志愿精神与志愿服务宣传力度

通过报刊杂志、电视节目、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教育方式,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和志愿者的感人事迹,营造浓厚的舆论环境与社会氛围;积极表彰和奖励对志愿服务作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不断提升民众知晓度,增强民众对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的理解和认同;拓宽民众的志愿信息获取渠道,通过各类志愿活动来宣传志愿服务知识以及志愿精神。

3.2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和基地建设

组织建设方面,应深化成员的志愿服务理念,成员之间互相分享志愿服务经验,提升整体服务意识;强化自身组织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活动组织管理体系,做好前期准备、中期跟进、后期收尾;加强团队学习和培训,定期组织内部娱乐活动和学习活动,加强内部建设和团队交流;做好成员的志愿服务基本技能培训、专项技能培训和团队管理能力培训。基地建设方面,积极在社区、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中开拓志愿服务基地,主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明确志愿服务基地目标和建设方案,结合志愿组织自身优势,积极创新基地运行机制,深度发掘志愿服务资源,开展适合基地情况的志愿服务,打造基地品牌服务项目。

3.3提升专业志愿服务能力

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群体特征和真实需求,拟定针对性的志愿服务形式和内容,有针对地培训该项志愿服务技能,提升志愿服务效能;强化与社工站的联系,推动“社志联合”机制,充分借鉴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专业服务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整合资源,规划项目目标和实施方案,更为严谨地做好项目资金管理和项目考核监督。

3.4加快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建设

加快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建设,志愿组织积极提供交通餐饮补贴、奖品等物质激励和志愿服务绩效评估等精神激励,政府将志愿服务纳入公民道德评价体系中,学校将志愿服务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并作为学生综合测评审核依据之一;健全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以立法的方式明确志愿服务的法律地位,明确志愿者、志愿组织、服务对象三者的责权关系,切实保护志愿服务主体。

未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必将肩负着更重的社会服务责任,大学生志愿服务“三化发展已成为时代迫切需要。常态化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稳定发展的首要基础,专业化是志愿服务发展的不竭动力,制度化是志愿服务的有力保障。随着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不断深入,大学生志愿服务也将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焕发新生,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民忠,狄涛.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2] 薄爱敬.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

上一篇: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推行绩效管理,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