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效应激活一池春水

时间:2022-03-14 05:48:40

运用心理效应激活一池春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张梅玲教授在一次关于“阳光课堂与学生发展”的研究报告中提出:“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平等沟通学习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师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教学的目标,选择适合的方法,有计划地进行多边的互动生成的活动。”的确,阳光课堂是要充分地、全面地、和谐地、可持续地关注学生的发展。然而,有些学生对于学习感觉抽象、枯燥、难懂,上课时不是发呆就是开小差。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个善意的提醒,也许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背上了思想包袱。生机与活力是学生生命中最为朴实又闪亮的东西,深奥较真的面孔很难引领学生走进的殿堂。那么,怎样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呢?

一、“坐向效应”疏心理

坐向效应是指由方向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心理学家分析,产生坐向效应,是因为相对而坐,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压迫感,不自由感,这是由正面直视的视觉“感受”而造成的。对于部分学生过于乖巧听话,循规蹈矩,教师的做法应该是鼓励这部分学生,让他们的心理坦荡,行为有序,感觉放松。利用“坐向效应”使教师转换角色,能在课上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学《图形的对称》,先将一些课前剪好的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贴在黑板上,然后请学生上台分类并说说想法,可以是一名或多名学生一起上台,这时教师可坐回学生的座位,座位上的学生觉得教师与他们“平起平坐”了,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台上板演的学生觉得教师是一名欣赏的观众,板演起来就自信了。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变换座位的安排,有时可以围成一个圈席地而坐,教师坐中间;有时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呈块状安排座位;有时还可根据教材安排成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利用座位的变化,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空间。“坐向效应”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座位上的一种自由,更是心理上的一种自信。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树自信

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是暗示的力量。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实际上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教学中可以经常扮演皮格马利翁,用眼神、笑貌、音调去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帮助其扬起自信的风帆。所以课堂上请不要忘了你的掌声和表扬,对于有差异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不同的表扬。对于那些基础较差但乐于参与学习的学生,教师应表扬其积极性,而后给他们提一些较为简单的要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充分肯定好的方面,给他们恰当的指导。教师的表扬是给学生的“一杯水”,而学生被教师激发起来的学习热情无疑是还给教师的“一桶水”。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新授部分,在板书课题后,接着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中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哪个小组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

三、“赫洛克效应”激动力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应试者分成四个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它两组受表扬或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被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因此,我们在平时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及时进行评价,多表扬、鼓励和信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同时表扬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但不能夸大其词;对错误和问题的批评要及时、慎重,不能讥笑和嘲讽,要从理解和尊重出发,对症下药。要正确运用心理学知识,使表扬和惩罚都收到实效,同时还应注意奖惩之间的比例,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当奖惩的比例为5∶1时,往往效果最好。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遭遇失败,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表现尤为烦躁和不安,失去了对探究学习的信心。这时教师及时对他们的学习过程或结果进行评价,训练学生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式面对成败,这样的过程可谓是雪中送炭,能强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针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思维特点,笔者把“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别放弃,再试几次,坚持下去准能行!”、“你真有毅力,能坚持研究这么久!”等激励性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尝试后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感受的是一种真实的体验,收获的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激发的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四、“门槛效应”求发展

心理学家费里德曼和费雷泽德的一项研究表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心理实验证明“门槛效应”的存在,先得寸再进尺,往往能实现目标。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制定一个个具体的目标,并由小到大排列,先让学生达到第一个小目标,使学生迈进“门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学生经过努力陆续达到后面的一个个更大的目标,即“跳一跳,摘果子”。对于学生素养的提升,只能循序渐进而不可能拔苗助长。尤其是对于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可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达到基本目标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逐渐实现更高目标,学生的这种“得寸进尺”式的发展就显得异常珍贵。

“事非亲历不知难”。学生学习的情感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的情感完全取决于教师。只要教师科学合理地把好学生的心理脉象,定能激发学生思维世界的一池春水

上一篇:家校合作要要要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 下一篇:张丽莉,一朵美丽的“茉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