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缺席审判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时间:2022-03-13 07:24:16

浅析缺席审判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摘要】缺席审判是指法院在一方当事人缺席时所为的审判。从民事诉讼理念的视角如辩论主义,当事人平等主义,程序安定主义,处分主义及程序公正等角度来分析缺席审判制度所存在缺陷。应确立辩论主义原则,明确缺席主义,把原告纳入缺席审判主体的范围,法官对证据的认证上应当采用推定原则,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关键词】缺席审判;民事诉讼;理念;程序公正

民事诉讼理念是民事诉讼制度构建的基石,它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滞后于民事诉讼制度自身的发展,而在某种情况下引领着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与发展。缺席审判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维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并且很好的维护的法律的权威,维护了国家的阻延。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民事诉讼法对于缺席审判的规定有些粗浅,实践当中的操作性比较差,从而导致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层出:在可以适用缺席审判的情况下,不敢轻易下判,在没有对案件调查清楚前,匆匆下判。对缺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也不够。因此在程序的公正与效率、程序的安定性、平等主义、处分主义等现代民事诉讼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对此制度进行一些浅显的分析,希望能够对实践有效的指导。

一、缺席审判的含义及其存在的模式

(一)含义

缺席,按一般意义的理解,是指当事人在规定的时间和日期没有到场。我国民诉法上129-131条的规定也对当事人一方缺席如何处理做了规定。“所谓缺席判决,是与对席判决相对而言的,具体是指在某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经过开庭审理后,依法对案件所做出的判决。”缺席审判的立法旨意并非在于以此惩罚缺席一方当事人,而是为了全面维护各方当事人的权利,而不能是单独的保护一方。

(二)缺席审判的两种模式

从历史上看,在古罗马“法律诉讼程序”时期,诉讼由于是模仿仲裁契约,因而必须双方当事人出庭决定争点和评定审判人员。被告如果不能按时出庭,审判根本没有办法开始。一直到了非常诉讼时间,审判的重点从当事人转移到了审判员,这个时候,缺席审判制度才最终确定。尤士丁尼安法典规定,如果有一方缺席,那么另一方就能被判决缺席败诉。并创建了罗马法“缺席一方不得上诉”之原则。而发展到目前,各个国家的司法实践的状况展现出来的就是两种模式缺席审判主义和一方辩论判决主义。

缺席审判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原告缺席时,拟制为原告放弃诉讼请求,法院判决驳回:被告缺席时,拟制为被告自认原告主张的事实,根据原告的申请,法院作出缺席审判。传统意义上的缺席审判主义还包括异议制度,即缺席方在一定期间内提出异议申请,使缺席审判失去效力,诉讼恢复到缺席前的状态。一方辩论判决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当事人一方在言词辩论期日不到庭时,由到庭的一方当事人进行辩论,法院将当事人已辩论的事实、已调查的证据和缺席方所提供的诉讼资料作为判决的基础,依到庭一方当事人的申请作出缺席审判。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用这个原则。

二、从民事诉讼理念上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缺席审判制度的理论及实践层面上的缺陷

(一)缺席审判与辩论主义的背离

我国民事诉讼中已经确立的辩论原则。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根据这个立法规定,大部分学者的观点是这样的,此原则的表现就是,人民法院是主持人,双方当事人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还可以针对对方的观点相互提出意见,目的是维护自己的权益。根据这个,我国的辩论原则与国外的辩论主义原则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我国民事诉讼法所赋予的当事人的互相攻击防御及辩论的权利对法院所作的缺席审判是不产生任何影响的,二者是隔裂开来的。法院在作缺席审判时,可能大部分的认定依据都不是经双方辩论推出的。

当事人是否出庭,和最后的是否辩论,包括最后判决的结果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我国法律中所规定的“缺席”仅指当事人经传唤没有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没有经过法庭许可就中途退庭的情形。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出庭了,可以没有做任何答辩,这个不认为是缺席。这就与辩论主义的原理背离了。

(二)缺席审判与当事人平等原则背离

当事人平等原则是“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这一宪法原则派生出来的。强调法律或诉讼地位平等的人在相同的法律或诉讼情形中必然得到平等的对待。平等原则的出发点最大程度的维护当事人的权利及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

在一些国家的立法中,如果有一方当事人撤诉,另外一方当事人都必须要同意。而在我们国家,最后是否撤诉,是由法院来裁定的,是不用考虑被告的意思表示的。如果原告,被告在这种情况下应诉了,还为此付出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包括财力。如果在这个时候原告缺席,法院按撤诉处理,被告所做的一切将付之东流,由于我国没有设立异议制度,被告人不服只能启动上诉程序进行救济,因此被告很自然的丧失一审利益,二审成为了实质意义上的一审,不利于实现程序与实体的公正。如果原告没有正当理由缺席了,就视为撤诉。撤诉后可以再次基于这个理由。然而,被告如果没有正当理由缺席时,法官都可以依据情况审查是否撤诉,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原告的权利。原告和被告似乎一样的行为却产生了不同的后果,这样在理念是表现出来的是不公平的。

(三)缺席审判与程序公正的背离

长期以来,“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影响着法学的各个领域,从理论到实践,都受到过这个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在程序正义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更加关注程序公正对实体公正的影响,在这里,我们不宏观的谈程序公正与缺席审判的关系。而是谈程序公正一个首要的认定标准,即法官的中立与缺席审判。

法官中立原则,这是保证审判公正的理念之一。在许多情况中,本着“以发现案件事实真相”为原则,法官会主动收集证据。体现在缺席审判制度中,法院一般在没有足够证据认定事实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做出缺席审判。因此在当事人提供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法院会依职权主动调查收集证据,这也包括法院经过自己调查所得到的的证据,但是当事人并没有陈述。这不仅违反了我国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质证规则,即任何证据不经过质证,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并且法官的中立地位也会大大折扣。一旦如此,法官无疑会成为缺席方的“代言人”,诉讼的天平就会发生倾斜,法官会不由自主的对自己的代言方产生偏袒,对方当事人进行对质或辩论,那程序的公正性也就可想而知。而此时,法官所寄于期望的实体公正的实现也会随程序公正的牺牲而随之化为泡影。

三、力求民事诉讼理念与缺席审判制度的平衡点

以上是我们对缺席审判与民事诉讼理念相背离的几种情况的阐述,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缺席审判制度进行改革或重塑,以达到缺席审判制度遵循民事诉讼理念实现其民事诉讼价值。

(一)确立辩论主义原则,明确“缺席”含义

正如上文所谈到的,我国仅仅赋予了双方当事人辩论的权利,却没有规定辩论主义原则。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缺席”指的是当事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情况。而那些奉行辩论主义的国家的学者都认为,当事人虽然出席,但是针对诉讼不进行任何的辩论,视为缺席。这是与辩论主义原则基本相适应的,据此我们国家民事诉讼法也应当界定“缺席”的含义为:当事人一方在应当辩论日未到庭;当事人有的时候虽然出庭了,却不辩论或者没有进行任何辩论就中途退庭了,也应当视为未到庭。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去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二)把原告也纳入缺席审判适用主体

根据上文中我们所谈到的缺席审判与当事人平等原则相背离中,原告缺席如果当做车速,被告缺席就可以按照缺席审判处理。这和当事人平等原则是相背离的。针对这个规定,并且参照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先例,我们原告也纳入缺席审判适用主体的范围,让原告被告的诉讼权利义务处于对等状态,不仅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双方当事人地位的平等,平衡攻击与防御的诉讼结构:而且也防止了原告反复的缺席(撤诉)与,最大程度的实现诉讼公正与程序安定。

(三)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目前,被告缺席案件的数量在断增加,这种现象产生的除了和人口流动频繁有很大的关系以外,还和我国还没有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笔者建议是否可以在我国建立一种象西文国家那样的个人信用制度。每个公民建立一份个人信用档案。如果在具体案件中,出现了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的情况等其他一些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情况都可以记录到个人信用档案里。以起到对其以后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警示的作用。

上一篇:论我国妇联组织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下一篇:婚姻家庭法律关系中少数民族民间习惯法司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