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研究

时间:2022-03-12 08:04:38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研究

摘要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和灵魂,商业银行要想有效的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就必须建立起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体系。本文先是阐述了商业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意义,然后介绍了目前国内比较常见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模式,并深入分析了这些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以期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构架意义模式建议

一、商业银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意义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形势日益严峻,风险管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体系是商业银行有效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合适的全面风险组织架构能够明确全行各部门及其员工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责任与义务,将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在全行范围内顺畅地传递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目标、任务、责任以及规定全面风险管理的报告路径,实现全行内部信息共享和部门紧密合作的经营文化。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模式介绍

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贯彻和执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具体形式,目前国内比较常见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模式有集权模式、事业部模式、矩阵型模式以及网络型模式。这些模式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每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劣,商业银行选择何种风险管理组织构架取决于自身的风险管理制度安排,以及该模式是否能够有效运行,是否能有效地控制各类风险。

(一)集权模式

集权模式是指商业银行的总行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政策的出台、工具的选择、日常的监控等一系列工作都由该部门全权负责。该种风险管理职责高度集中的模式,风险管理部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仅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银行的整体风险,还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但该种模式可能导致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难以适应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以及银行业务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并且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经营部门完全隔离,如果风险管理部门在风险控制过程中缺乏与业务经营部门的沟通,容易造成风险管理与业务经营脱节,也可能引发矛盾,产生冲突。

(二)事业部模式

事业部模式是指商业银行总行不单独设置风险管理部,而是在每个事业部内设置风险管理机构,每个事业部都是一个单独风险管理单位,负责事业部范围内的风险管理工作。该模式使得每个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工作由该条线的事业部负责,从而将风险管理工作与业务开展有效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将业务发展规划与风险战略结合起来,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最佳平衡,还有利于提高风险识别和工作的效率,减少部门沟通协调中可能产生的摩擦和阻力。

但是该模式使得各个事业部分别管理所辖业务条线上的风险,不利于银行从整体上衡量、评估和控制风险,每个事业部都单独设置风险管理机构有可能会出现机构重复设置,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此外,每个事业部既从事业务经营,又负责风险管理,有悖于利益相关岗位分离的原则,往往会弱化风险管理的独立性。

(三)矩阵型模式

矩阵型模式是综合了集权模式和事业部模式的优点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二维的、双线报告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可以分为以事业部为利润中心的矩阵型模式和以区域分支机构为利润中心的矩阵型模式。

1.以事业部为利润中心的矩阵型模式

以事业部为利润中心的矩阵型模式下,事业部内设置风险管理小组,负责事业部范围内的风险管理工作,对事业部和总行风险管理部双线报告和负责,以对总行风险管理部的负责为主,直接接受总行风险管理部的垂直领导。该种模式仍以业务条块管理为主,但强化了风险管理部门的垂直管理,加强了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垂直性和有效性。

2.以区域分支机构为利润中心的矩阵型模式

以区域分支机构为利润中心的矩阵型模式下,在区域分支机构内设置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区域内的风险管理工作,并实行向总行风险管理部门和本区域分支机构行长双线汇报和负责的制度,以对总行风险管理部的负责为主。该种模式主要以对不同区域的风险实施区块管理,同时加强风险管理的垂直条线管理,提高风险管理的独立性。

综上所述,矩阵型模式强化了风险的垂直条线管理,有利于银行从整体上把握和控制风险,提高了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并且风险管理实行总行风险管理部和事业部或区域分支机构的双重领导,不仅有利于实现业务经营与风险控制的有机结合,避免二者之间产生矛盾,还有利于事业部或区域分支机构有效控制其范围内的经营风险。但该模式要求相关业务人员要处理好双重领导的关系,可能会降低工作效率,并且该模式的信息沟通量非常大,对银行的信息系统是个巨大的考验。

(四)网络型模式

网络型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将具有较高风险管理技能的人员被分派到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单独开展工作,如果有需要他们可以随时组成风险管理小组对某些重大问题或突发事件进行集中处理。商业银行也可以根据需要引入外部的专业力量,协助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该种模式能够适应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产品创新速度的加快等新情况,但是网络型模式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型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目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在一些传统的管理领域仍然很难得到较好的实施。

三、结语

综上所述,集权、事业部、矩阵型以及网络型四种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模式各具优劣,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长期发展战略以及现实情况,结合成本效益原则,选择具有可操作性且操作便捷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模式,为商业银行有效地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效率,有效的控制各类风险。

参考文献:

[1]于立新,朱天星,田慧勇.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比较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2]许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张静.试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新金融.2008.11.

[4]李明辉.论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

[5]司武伦.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9.

上一篇: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创新初探 下一篇:美国医疗改革新动向对我国医改的启示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