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中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

时间:2022-03-12 01:18:08

新闻评论中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

2008年2月19日,《南方都市报》刊登了这样一篇新闻,广州市政协委员、卫生局副局长在该市政协分组讨论会上说:“大家对医疗机构有误解,所谓看病难、看病贵,我走遍全世界,看病最不难是中国,看病最不贵是中国,老百姓老要自己掏钱(看病)所以觉得贵,但出不起不等于贵。”

这位副局长认为,中国人为什么觉得看病难、看病贵?因为中国的老百姓看病全要自己掏钱,但出不起不等于贵。在中国,全国一流的专家挂号费只要7元钱,而在香港挂号看一次病要300元,在加拿大要25加币。他认为,老百姓也要更新自己的价值观念,例如,有市民反映到医院看一次感冒要一两百元,但“喝一次茶要多少钱?大家对生命、医疗技术不够尊重,所以就觉得看病贵……”

此言一出,舆论大哗。“口诛笔伐”的新闻评论铺天盖地,仅笔者看到的就有30多篇,但情绪激愤的多,鞭辟入里的少。如果从批判性思维出发来分析,就能清楚揭示该副局长的谬误所在。

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 Thinking的直译,指的是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作为现代逻辑的一个发展方向,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西方兴起的非形式逻辑、新修辞学和论辩理论等相关内容的综合,最终出现了一场被称为“新浪潮”的批判性思维运动。新闻评论的本质是提供观点,尤其包括质疑某种观点,更加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

该副局长的主论点是由四个分论点支撑的:

(1)看病全部自己掏钱,但出不起不等于贵。

(2)中国看病比国外便宜(论据是中国挂号费比香港、加拿大便宜)。

(3)中国看病比国外容易(论据是其弟弟在某国看医生、B超都要排几个月的队)。

(4)中国人价值观不对(论据是一次感冒要一两百元觉得贵,喝一次茶花的钱更多,修一个机器、换一个汽车零件都要几千元没人觉得贵)。

在批判性思维中,核心理论是定义理论、论证理论和谬误理论。

首先,来看定义。在“中国人看病最不贵最不难”这个论点中,需要界定的词是“看病”、“贵”、“难”。“看病”,是诊疗的一个环节还是整个过程?显然,这篇新闻语境中的“看病”,是指整个诊疗过程;再来看“贵”,是一种心理感受还是一种客观标准?确实,“出不起不等于贵”,如果说1000万可以买一艘航母,虽然大多数人买不起,但相信没有人会说贵。所以,“贵”从根本上是指物非所值的客观标准;和“贵”不同,“难”则纯粹是个人感受,所谓“难者不会,会则不难”。

定义清楚后,我们再来看这位副局长的发言。“挂号”,实际上只是“看病”的第一步,从挂号不贵就得出“看病不贵”的论点,显然是在偷换概念,利用“看病”这个意义暧昧的语词。“贵”既然是指“物非所值”的客观标准,那么和付不付得起就一点关系也没有了,在中国“以药养医” 的现行体制下,“药价虚高”已经是周知的事实,当然是“贵”了。而“难”作为个人感受,该副局长从根本上就无权替代病患者发言。因此,关于中国看病是否“难”,应该由看病的人说了算,而不是医院的领导机关。

如果从批判性思维的论证理论出发,这位副局长的论证过程更是问题多多。批判性思维针对推理强度,也就是理由对主张支持程度的强弱,要求需要做出的批评性反应是:

(1)论证运用了哪种推理类型?

(2)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是否符合规则?

(3)样本或事例是否有代表性?如以特例为根据概括出一类对象的总体特征。

(4)类比或比喻推理是否恰当?缺乏相关性的类比推理,或是比喻的潜在事理与所论证的事理缺乏一致性。

(5)统计推理是否正确?如支持结论的样本未满足样本容量的要求。

(6)因果论证是否排除了其他有竞争性的假说?

在该副局长的演绎推理中,明显存在以偏概全、类比不当、比喻失理、样本过小等谬误。以他弟弟的某一次就医遭遇,来论证国外看病之难,是以特例来概括整个外国的医疗状况。以香港、加拿大的挂号费比中国便宜举例,是严重的类比不当,在实行高福利医疗保障的国家和地区,在治病环节个人负担的费用很少,这也是近年来大陆产妇到香港生孩子数量剧增、港府颇为头疼的原因所在。而以喝茶和修车来比喻看病,更是事理不通――人人都会得病,但并非人人都有车,茶可以不喝,但有病却不得不看。一个是高级的消费享受,一个是基本的生存保障,两者的价值评判体系根本就不同,又怎能放在一起得出“价值观不对”的结论。

可见,运用批判性思维,有利于迅速发现一些观点中存在的谬误,写评论时能更加有的放矢、严谨有力。

对新闻评论而言,其内核是论点、论证和论据。而实际上,批判性思维专门总结了在论证和论据中容易发生的谬误,也就是谬误理论。

在论证方面,批判性思维要检查论证是否存在以下谬误:

(1)含混笼统的谬误。语词或概念的意义模糊暧昧。

(2)混淆概念。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

(3)分解的谬误。将集合体或整体的意义分配给所属的个体或部分。

(4)合成的谬误。将个体或部分的意义归于由它所组成的集合体或整体。

(5)“熏鲱”的谬误。通过引入一个不相干的问题来转移论题。

(6)稻草人的谬误。虚构或者歪曲对方的主张,例如这篇《总理笑对股市一嗓子》的报道:

“‘温总理,今年股市会让股民赚钱吗?’听到《上海证券报》记者卢晓平的提问,国务院总理停下脚步,微笑着转过身向记者亲切挥手。上述一幕发生在4日下午,温总理参加全国政协经济联组讨论离开会场时,本报记者忍不住向总理喊了一嗓子。此时无声胜有声。记者从温总理一笑一挥手之间,分明看到了今年股民获得丰收的希望,看到了股权分置改革顺利推进,看到了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高,看到了证券市场交易品种不断增多,看到了更多的信心和希望。”①

在论据层面,则要检查是否存在以下谬误:

(1)非黑即白。忽视第三种情况存在的非此即彼的选择。

(2)滑坡的谬误。基于一系列未确证的假设对事件做出的预测,比如从丢失一块马掌到导致失去一场战争。

(3)循环论证。以所主张的观点本身作为论证的理由,如“你说诳,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是不错的,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 ②

(4)诉诸无知。以未知作为所知的根据。

(5)人身攻击。以对人的抨击和指责等为根据驳斥他人的观点,如现在新闻评论中上来就给某人贴上“利益代言人”的标签。

(6)诉诸恐惧。通过激起人的恐惧来迫使人接受其主张,比如一些房地产评论中经常使用的国民经济“崩盘论”。

(7)诉诸怜悯。以值得同情为理由来证明某一主张的合理性。

(8)诉诸公众。以多少人认为如此为理由来判定某种观点的真假或价值。比如“20年的专业品质,2000万妈妈的营养选择。三鹿婴幼儿奶粉,更多三鹿,更多营养”。

(9)诉诸权威。滥用权威者的言论或身份。现在评论中动辄以就某专家的论断为自己观点背书的情况不在少数。

(10)诉诸传统。仅以一种看法与传统的关系为根据来判定它的真假或价值,例如某些对传统文化“一边倒”的评论。

(11)诉诸起源。只根据某种理论或观点的起源来判定它的真假或价值,例如在评论中在理论经典中一味地寻章摘句。

(12)误用数据。因忽视数据的相关性、相对性和可比性等而导致的数据误用。

一谈到“批判”,人们往往习惯性地从发现错误、查找弱点等否定性含义去理解。实际上,批判是一种洞察力、辨别力和判断力。因而,批判也应包括关注优点和肯定长处的含义。正如罗素所讲的“如果没有一个含有‘应当’的前提,就不可能推导出一个告诉自己应当做些什么的结论”。在新闻评论写作中,提出证据或理由支持一个观点或信念,就产生一个论证。而批判性思维区分可靠的和不可靠的理由,并权衡证据,判断什么是合理的,进而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够最一般地帮助新闻评论的写作者和阅读者,发展有助于他们理解论证和非论证的交流技能,以使他们成为能够辨别大众信息质量的理性生产者和消费者。例如,邵飘萍1912年1月28日在《汉民日报》发表的短评,就充满了批判性思维的逻辑力量:

“总统非皇帝。孙总统有辞去总统之权,无以总统让与他人之权。袁世凯可要求孙总统辞职,不能要求以总统于己。乃议和半月所议之要点,竟在总统之授受。其与共和真谛之相去抑何远耶!”

注释:

①卢晓平:《“总理笑对股市一嗓子”》,《上海证券报》,2006年3月6日

②鲁迅:《论辩的魂灵》,《华盖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参考文献:

①谷振诣 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②陈波:《逻辑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系教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中央电视台事业发展调研处客座研究员)

上一篇:关于传媒寻租制度层面的思考 下一篇:当前新闻文风问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