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知音体”变成“质疑体”

时间:2022-09-21 06:27:48

自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有关郎昆与刘岩结婚的消息,一直被众多媒体炒得沸沸扬扬。郎昆的一位好友透露,郎昆与刘岩从未结婚。而曾经刊登他们已婚消息的《知音》杂志也因报道失实向郎昆公开道歉。(见5月8日《华西都市报》)

近几年来,《知音》因报道内容引起质疑的新闻屡屡见诸媒体。我粗略搜索了一下,就找到不少:

“英雄护士”朱一丹要求《知音》公开道歉;旅美画家指控《知音》虚构“父女情”侵犯名誉权;崔健怒斥《知音》乱写,编造“雪藏女儿15年”;不满“纵情声色”文字描述,死刑犯状告《知音》侵权;500万得主被写成赌徒,状告《知音》获赔3万;《知音》杂志报道配错照片,副市长一审获赔8万元;特型演员作证助前妻告赢《知音》讨回名誉权……

上面的一些报道我没有细看,其真实性也没有能力去一一核实。但还是吓了一大跳:一本杂志,短短数年时间里何以引起这么多的质疑、招来如此多的官司?长此以往,曾经声名显赫的“知音体”是否有沦为“质疑体”的危险?

平心而论,作为市场化的杂志,《知音》办得还是非常成功的,巨大的销量便是明证。但杂志过度煽情、一味猎奇的风格,也久为人们诟病。前两年,网络上就掀起过恶搞“知音体”标题的风潮。《泰坦尼克号》被改写成了《冰冷的大西洋!带走我的爱人!一个富婆与穷画家的旷世畸恋》,《唐伯虎点秋香》被改写成了《我那爱人打工妹哟,博士后为你隐姓埋名化身农民工》……网友们用这种方式狠狠地调侃了“知音体”一把。

市场化的杂志也需要严格把关,也要讲公信力。适度的煽情无可厚非,但读者需要的是真情,而非虚情假意,更非虚构事实。为了制造煽情乃至“惊悚”的效果以达到吸引眼球、招徕读者的目的,甚至不惜发挥“想像”、添油加醋,不仅影响了杂志本身的声誉,更是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希望《知音》杂志能够从这些年的“风风雨雨”中吸取教训,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重视社会效益,千万不要把“知音体”变成了“质疑体”。同时,也希望《知音》这些年的“发展历程”,能够给其他那些已经或即将走向市场化的报刊提供借鉴。

上一篇:用资本杠杆撬起传媒文化产业大球 下一篇:《铭记》:对抗宏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