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从阅读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谈

时间:2022-03-11 02:08:33

学生从阅读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谈

摘 要:语文课程是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教学中,人们多在思考和实践着学生从阅读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途径和策略。本文简要分析了如何让学生从阅读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关键词:语言文字 古今中外 文化吸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73-01

在语文教学中,人们似乎都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机械地强化着学生的相关基本功的训练,以此能够比较理想地让学生应试获取高分。但我们也应当从尊重语文学科课程特点出发,从人才培养的要求去思考,避免简单而又粗糙的机械训练,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进而比较理想地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1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需让学生去广泛地读

苏教版语文教材属于国标省编语文。其教材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利于学生通过教材之语言的阅读感悟,吸收古今中外之博大精深的文化。如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就以四篇能够让学生看到历史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的建筑物作品组合成一个单元。这里有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钟山南麓巍巍的中山陵,有气势宏伟、金碧辉煌的法国凡尔赛宫,有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黄鹤楼和于园。这些建筑都比较理想地体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乃至对美的追求。让学生去学习这样的文本可以能够产生这样的领悟甚至就是某些意义上的顿悟:建筑是艺术,建筑也是科学,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和凝固的音乐。是否就这些比较典型的建筑就完全可以让学生去吸收到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其回答应当是否定的。无论从学生的学习需求还是其他角度,这些也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于我们的一个个学生。所以,从相关意义上讲,完全意义上让学生能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还需让学生去进行比较广泛的读。我们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生活在比较理想的学习环境,他们学习资源的如此丰富,阅读的渠道如此意义上的开阔。我们必须努力让学生能够读得更多,为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读,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阅读相关建筑艺术的作品,读得多了,学生对建筑的艺术加深了印象,对建筑科学加深着理解,学生便能够铭记着建筑物。

2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需让学生去深刻地悟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都是通过一定的形象和事理表现出来的。入选于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篇篇目目,可以说就是姹紫嫣红的园圃,也可以说就是美甲胜天的富矿。就拿文本所展现的人物风采看,不仅仅有像太阳一样光彩夺目的明星,也有着许许多多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极其微小的星星,是他们在为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贡献着自己的一切。但在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对于初中学生往往都有着这样的怪癖,一般对相关英雄人物都是那样的敬佩不已,而对一些默默无闻于普通岗位的小小星星不带有任何意义上的点赞。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我们一般的阅读教学课堂,所必须秉持的理念是让学生在比较深刻地感悟的基础上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对学生深刻意义上的感悟,平时,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去感悟那些伟大的壮举,而且也多注意让学生从小中感悟出大来,从平凡中感悟出伟大来,从古之人物感悟出当今的创新意义来。譬如,我们和学生一起学习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童年的朋友》,在我们一般学生的眼里,外祖母就是我们的长辈,怎么就成了高尔基的朋友,而且还是一定程度上的童年的朋友了的呢?学生通过阅读,通过神游于作品的字里行间,便比较有意义地发现,高尔基不仅仅就称外祖母是朋友,而且说外祖母是他最知心的朋友,说外祖母是最珍贵的朋友,说外祖母是终身的朋友。学生还通过比较缜密意义上的思考出作者说外祖母是自己之朋友的缘由――对世界充满着“无私的爱”。一个个学生还在高尔基对外祖母的尊称上感到我们身边的一些平凡人也足以说是相当伟大的人,自己的父母亲、老师乃至一切为社会默默奉献的人,都可以是一个个伟大的形象。

3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需让学生去理想地创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重视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应当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和必需的追求。从如此之意义上讲,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需让学生去理想地创新和创造。我们的语文教学之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的创新阅读感悟看作为必须履行的崇高职责。可以这样去说,一篇文章,学生完全可以去一目十行,也完全可以去慢嚼细咽。但效果当时完全的不一样。也完全可以这样去说,浅表意义上的文字意义上的感悟,对于教学也可以说得过去,如果让学生进入文本的内层乃至深层去探究,既探究出文本之文学意义,又探究出文本之文化意义,那对学生的感悟之创新意义是我们所不言而喻的。譬如,学习《木兰诗》,一般说来,只要学生能够感悟出花木兰的壮举,就已经完成了一些教学任务,但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创新感悟,则比较理想地出现着别样的风采。学生感到,花木兰不仅仅具有雄壮之美,在她身上体现着许许多多的柔情之美。是她在阿爷无大儿的前提下,毅然代父从军;又是她在“壮士十年归”毅然决定“不用尚书郎”,而“愿驰千里足”回到家人的身旁。花木兰的雄壮和柔情美,乃是当今我们所必须弘扬着的传统之一。我们学习花木兰的不仅仅是具备的雄壮之美,还应当去学习她的柔情之美。

总而言之,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阅读感悟,十分迫切需要我们去做比较实实在在的工作,需要我们做出比较最新的研究和实践。我们也当奋力而前行,以此推动课程改革向着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6.

[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2007.

上一篇:强化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分析 下一篇:鲍德里亚理论视角下解读《白噪音》中的消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