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研究

时间:2022-03-11 08:35:53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是高职素质教育中提出的新问题。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人格培养。是对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的提升和深化,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和提高社会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的人格要求的理解,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格培养的意义、目标向度、实践路径做了探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6-0036-04

所谓职业人格是指人作为职业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所应具备的基本品格和心理特征。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中生存和发展,因而人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个体在社会的角色规定性或职业规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人格就是从职业的角度所表现的个体人格。

职业人格不仅是社会分工所派生出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且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高职学生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毕业后也将成为我国高素质人才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人格培养。是高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鲜明特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内涵和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是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内涵的提升和深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现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的片面发展的“工具型”人。健康的职业人格教育是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特色,属于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健康人格因而也是健康职业人格教育的基础,是健康人格教育的必然条件。职业人格培养的根本目的在于构筑职业人自身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成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是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发展、提升和深化。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是我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毕业生将成为我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的主力军。由于这类人才队伍处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链条的第一线,他们的技能水平、职业道德素质必然对企业提供给社会的各种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生存发展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具有健康职业人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通过他们诚实的劳动和创造,甚至对根除目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产品”、“有毒产品”,创建品牌产品,提升产品在国际的信誉度和竞争力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力发展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根据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职业教育就业是将自然人通过专业化的培养转变成为符合社会特定需要的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受教育者健康的职业人格起着引领作用。因此,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职业人格是造就千百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素质的需要。人格是支撑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如果缺少了健康人格支撑,何以演绎精彩的人生,又怎能谱写国家和民族的辉煌?高职毕业生无疑也是我国高素质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的职业人格对于提升我国整体人口素质、民族精神风貌、劳动者职业素质等都将会产生积极影响,因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人格也是提高我国民族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的目标向度

职业人格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的特征,是人与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匹配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历史一定阶段对“职业人”在人的品质和规格上的要求。基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对现代“职业人”的人格要求的理解,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的目标向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 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所谓职业观。就是人们对这一特定的社会活动的认识、态度、看法和观点,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反映。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讲,正确的职业观应包括“劳动光荣”“劳动创造幸福”的观念、个人发展服从国家和人民需要的观念、勇于奉献的观念等等。正确的职业观是健康职业人格的基准点。

2 良好的职业性格

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方面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性格是一定的职业对职业人在性格上的要求。高度的责任心、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坚毅自信、严于律己等特点,是现代经济社会要求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性格特征。而每一种特定的职业又要求职业人具有适应本职业特点的职业性格。如服务行业要求职业者具有耐心、礼貌、热情大方等性格特征,如果缺少了这些性格就很难胜任这项工作。所以,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对职业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3 积极的创新精神意识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动力来源于人自身。“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处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强调的是个性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没有特色。因此,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健康职业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实践能力可以分为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职业能力指本行业必备的专业技能,是上岗后能胜任工作的保证。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如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健康的职业人格,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全面观察所接触到的各种社会现象,并能够与时俱进,积极适应新环境的心态和能力。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的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必须遵循人格形成的心理规律,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特点。

1 构建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理念、行为方式、精神品格、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是无言的老师,它对于学生的思想形成、精神塑造、情操陶冶、目标指向等方面起着强烈的感染、凝聚、导向和激励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学校营造教育环境、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教育功能的一项重要措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有别于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色在于其职业性。”翻也就是说,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呈现“职业形态”或“职业文化形态”。具体来说,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就是既要注重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所应具有的文化品格和价值追求。又要更加注重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追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的职业教育文化特色,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和“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为指向,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为价值追求,以突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心态、职业成长等职业文化为特征的校园文化形态,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创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环境。

2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人文教育能力

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首要因素。教师的教育活动始终具有示范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影响着学生。而且以他的品行修养、道德情操、作风仪表、治学精神和工作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素都无法代替的。因此,提高教师队伍整体职业道德素质,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表率示范和教书育人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健康职业人格的关键。“教育中的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同时。在高职教师队伍中,教师的素质还应体现在职业文化素养和结合专业进行职业人文教育的能力上。这是高职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只有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的职业文化素质和职业人文教育的能力,才能使专业教育与职业文化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将诸如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等职业文化元素贯穿于专业教育活动之中,才能使学生的职业人格培养具有坚实的教育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目标。

3 优化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教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发展的主阵地。一是要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中,克服工具性教育意识,强化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的意识,将职业文化(其主要特征是企业文化)渗透到教学、实践各个环节,在“教、学、做”过程中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规范等职业人格品质,将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文化教育融为一体。二是要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方法,引入探究式、研究性等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求实作风。同时,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职业文化教育纳入其中,激励和促使教师在专业技能教学活动中融入职业文化教育,这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根本保障。

4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生涯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和延伸……个人被某些特定职业所吸引,因为这些职业能满足其需求和兴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觉分析、认识自我与社会环境、与时代的关系,激发内在目标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达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自主发展,即“赢在起点”。可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实施过程也就是职业人格内化和养成的过程。

首先,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这是对自身有意识地积极探索,有助于客观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培养健全职业人格的前提;其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对各类环境进行分析,使其认清社会形势,客观分析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在贡献社会的同时实现个人的理想与价值,这是高职院校学生健康职业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再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在综合分析自身及外部各种条件的基础上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并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体发挥了积极主动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调动,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健康职业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最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使其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正确应对,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应对各种环境及压力,这也是健康职业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健全职业人格的培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前者可以为后者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实践也证明。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促进高职学生健康职业人格培养切实可行的重要路径。

5 建立常态化的心理健康辅导机制

健康的职业人格是以健全的人格素质为前提的,健全的人格素质又是以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在高职学生思想信仰、道德修养、心灵维护、文化智慧几个人格素质向度中,心灵维护处于中心环节。故古人有云:“人格之道,当治于心。”因此,心理健康辅导也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形成健康的职业人格的行之有效的重要的路径。

高职学生正处在心理变化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由于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压力,高职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地位低下,以及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负面现象影响,加之他们又生活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和思想矛盾,于是在高职学生中凸显出来了一些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偏执、浮躁冲动、信念模糊、心理失衡、价值迷失、人际失调、焦虑抑郁等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或解决的不及时,就有可能造成学生人格上的裂变和扭曲,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影响到学生全面成才的实现。”针对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心理素质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重点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健康人格。要研究制定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评价与督导指标体系和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评定量表,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队伍,建立院、系、班三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机制,坚持常态化的开展心理教育、辅导和咨询工作,使高职学生在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下和人文关怀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为培养健康的职业人格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问题是高职院校进行特色化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有着重要教育意义的问题。但职业人格培养是一个将人的素质提升与外界社会环境对人们职业品质要求有机统一的过程,也是由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因此,搞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培养,还需要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深化。

上一篇:善于观察,还要善于思考 下一篇:美国外语教育战略演变与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