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程与现代公民素质

时间:2022-03-11 03:50:37

历史新课程与现代公民素质

摘要:公民意识在个人、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有着决定性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新教材的使用与推广,我们发现,历史新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公民素质培养的要求与素材,主要有:平等意识、开放意识、民族意识、个性的解放与自由、可持续发展等。本文从“问题引出”强调说明现代公民素质培养的紧迫性;从“梁启超关于国民意识作用”论证公民素质的必要性;从“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的公民素质与实施”来梳理其中蕴涵的具体素材以及运用“表解”的方式实施公民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公民素质;“表解”;国民意识;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19-02

一、问题引出

电视征友词:“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

笔者曾在某课堂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听到的一段师生对话:

师:“英国的内阁和中国明朝的内阁有何区别?”

生:“英国的内阁是法定机构,由首相任命各部大臣。中国的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由皇帝任命。”

师:“当英国首相遭遇到议会不信任时该怎么办?”

生:“辞职或者解散议会并由新议会决定去留.”

师:“回答的很好,假如让你在二者中作一选择,你会选择什么?”

生:“皇帝”(声音很高、拖得很长且有很多附和者)

电视征友词因当事人歪曲的财富价值观引发社会广泛热议,反映出当代国人对公民素质的迫切要求。若仅因这句话就定讲话人素质如何低下,恐有失偏颇。可后面的这段师生对话呢?它反映了民主意识的缺乏和对权力的向往,这才是我们真正担忧的。作为教师,培养学生公民素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位老师如果多点严谨,少点随意,把最后一问改成“两者的区别分别反映的本质是什么?这种本质对两个国家历史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引导分析得出:“专制与民主的本质区别。英国通过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推动了其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中国的专制则造成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通过这样设问与分析不仅使得问题得到升华,更为重要的使学生认识到专制的弊端与民主的进步,从而培养其民主意识。

二、梁启超关于国民意识的作用

关于国民意识,梁启超说:“盖制度不植基于国民意识之上,譬如掇邻圃之繁花,施吾家之老干,其不能荣宜育也。”[1]又说:“积极要求者,以国民意识积极的作用创造一种新组织也,例如法国之《人权宣言》为十九世纪民权国家成立之总发动机。消极承诺者,以国民意识消极的作用,维持一种旧组织者也,例如日本今天尚戴万世一系之天皇,中国人民默许藩镇割据。”[2]这里梁启超以法国、日本、中国为例说明国民意识的作用。法国经过启蒙运动,反对专制,追求民主,为大革命做了充分的宣传和动员;大革命过程中制定的《人权宣言》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成为整个十九世纪人类一面光辉旗帜。日本虽经过明治维新过程中的“文明开化”,中国虽经过“君主立宪”、“民主与科学”的历程,但中、日两国国民意识中均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其结果是日本确立天皇制,中国则是军阀割据。

正是由于公民素质在个人、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已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关于公民素质培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有着明确的总体要求。如:通过《必修一》学习,“要懂得从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3]通过《必修二》学习,“增强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能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形成开放意识,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4]通过《必修三》学习,“要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5]

三、表解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的公民素质与实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涉及的现代公民素质主要包括:平等意识,开放意识,民族意识(包括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民族振兴),个性的解放与自由,可持续发展(包括乐学善学、与时俱进、创新精神、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那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该如何在无形胜有形而非说教的过程中培养公民素质呢?笔者认为,通过“表解”的形式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梳理与整合,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构建;以“问题设计”为突破口,加强同类事件的纵向归纳和横向比较。在知识构建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得公民素质得以形成与提高。

参考文献

[1][2]王元化,王焰.近人学术述林――梁启超学术论著・先秦政治思想史[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4][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构建分层小课堂 促进学生大发展 下一篇: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