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文学

时间:2022-03-10 12:59:42

网络时代的文学

【何龙】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广州市批评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作协理事,杂文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课程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有《追踪文学新潮》等著作三部。

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在《文学死了吗》(原书名为《On Literature――Thinking in Action》)里说:“就西方的情况来看,文学必然伴随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呢?西方文学属于印刷书籍以及其它印刷形式(如报纸、杂志)的时代。西方实现了几乎人人识字的局面。文学与此有关。没有广泛的识字率,就没有文学。”

其实这不仅仅是“西方的情况”。没有文字就没有文学,这是举世皆然的公理,与方位无关。但在印刷术普及之前,在竹简上、雕版上刻写的文学,无论在容量还是在传播量上都受到极大的困限。是吞吐量巨大的印刷机给文字和文学以近乎无限的排兵布阵的版图,并借助越来越发达的交通工具,实现无远弗届的传播。没有印刷,就没有文字极限的破解,也没有小说的盛行。

在纯印刷时代,文学的传播还受限于出版机构和交通工具。作品被送抵读者手上之前,要通过出版机构的允诺之后才能付梓;作品能传递多远,也取决于运送工具的能力。这些印刷时代的文学障碍在网络普及时代已被轻易跨越。作为作品的载体,网络的门户几乎完全开放,作者不再经由编辑“门卫”的许可,就能登堂入室陈列自己的作品;作品的传播也不需要经过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等运输工具日夜兼程地传送;在能上网的地方,都能和接收。如果说印刷时代的出版机构像百货公司,文学产品要进入百货的陈列架,需要先经过各种管理机构和百货经营者的认可,那么网络载体就像没有工商税务城管等管辖的完全开放的地摊,谁都可以在那里划地摆摊。

网络媒体的划时代作用在于,它拆解了文学的权力垄断,让所有作品都能进入用户的可能视域,而且以不加剪裁的完整形式进入。现在唯一能够在后期操纵文学作品的人是网络编辑。他们的权力与印刷编辑不同,一是变前置审查为后置审查,二是有推荐权而无限制权,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也没有修改的权力。网络编辑可以通过在显要位置推荐作品,使之获得更多的关注,但有时不被推荐的作品也能经过“口口相传”而引人注目。

在口头传播时代,传播者通过声音对接受者进行面对面传播,这实际上是一种集体传播行为;当印刷技术发明后,集体传播变成了个人阅读。个人阅读需要保持清静,会尽可能排除外在的干扰。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作者以一种“潜对话”的方式进行“潜交流”,对作者的创作过程无法同步干预。这种独享式的阅读行为造就了个性的张扬。但对真正网络在线创作来说,读者不再静默,作者不再“独创”了。在分段写作分段呈现时,读者可以经过共时或延时干预影响作者的思路、布局和走向。点击率是个难以抗拒的奖赏,假如有很多或重要的读者认为作品中某个人物不能死,作者就可能要设法把他(她)救活;读者觉得A不能爱上B,那么作者也可能让他们分手……这意味着作者通过网络媒介从印刷编辑那里夺取权之后,却转手把权力交给读者,使过去与编辑的共谋创作变成现在与读者的共谋创作。当然,读者干预不再以强制的方式出现,一些大牌或执拗的作者也可以不受“啦啦队”的影响,但他们却无法屏蔽周边的响声。

网络时代带来了全民创作的时代,人们可以自由地敲打键盘自由地作品;显然,在茫茫无边的网络海洋中,随意也意味着被随意忽略。

上一篇:热词 第1期 下一篇:文化月历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