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官角色的塑造

时间:2022-03-08 04:34:20

论法官角色的塑造

【摘要】法官的角色是法律赋予的身份,本文从法官的自我认知、外部认同及法官的内部强化三个方面来阐述法官角色的塑造。

【关键词】法官角色;认同;塑造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090-02

在社会学中,社会上任何一个群体都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作为从事司法工作的法官自然也不例外。法官角色是一种具有司法特殊功能的社会角色,是人们对具有这种司法功能的人的行为期望。①因此,为了更好地履行司法职能,法官应当塑造好自身的社会角色。

一、法官角色的自我认知

社会上对法官活动的价值判断可以是不同的、变化的,但是法官正确的自我认知不能改变,只能加深。也就是说建立以司法为中心的法官角色首先需要的是法官自身对角色的认同。一般情况下,法院的功能定位直接决定了法官的角色定位。目前,法院依托审判职能衍生出的一系列司法之外的社会职能,是向现代法院转型时期的必然产物,但并不表明现代法院专一的丧失。由此,司法中心型法官角色具有深厚的社会学理论基础,在任何时候法官都要秉持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二、法官角色的外部认同

(一)建立开放性沟通对话机制

只有适当程度地体现司法的开放性,加大司法公开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法院和法官的工作,才能逐步缩小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反差。一是要体现平等性。将司法公开措施贯穿于诉讼过程的始终,充分尊重当事人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二是要体现主动性。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广泛监督,以诚实的态度和积极的作为来寻求和争取支持。三是要体现全面性。在对外沟通过程中既要报喜,也要报忧,以促使社会各界对法官的角色期待走上合理化轨道。四是要体现互动性。要在建立互动式沟通渠道上做出积极有益的探索,努力解决技术支持不到位、缺少代表法院整体意志的权威表达、反馈意见不够及时等问题,增强群众了解法官真实角色状态的积极性。

(二)建立有限型汇报协调机制

一是在汇报协调标准上,凡涉及法律适用问题的案件只需通过依靠法院内部机制,如向院庭长汇报、经审判委员会讨论等即可解决,只有涉及到法律与政策问题相冲突、案件处理结果可能影响区域稳定及经济发展时才有必要向党委部门汇报。二是在汇报协调形式上,应由高级法院统一开展对外协调工作,相关涉案法院予以辅助配合,一方面可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行政干扰,提高案件协调效果;另一方面,也便于高级法院全面掌握基层法院工作状况,做出科学决策。三是在汇报协调时间上,一般应将汇报协调时间限制在一个月之内,尽量避免出现一再延审的现象。

(三)建立职业化舆论引导机制

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可以增进民众对法官的了解,而且有助于法官找准自身角色定位。虽然法院系统具有自己的宣传队伍,但多年来工作落脚点始终在案件宣传上,对弘扬主旋律的要求贯彻未能到位。今后在舆论引导方面,一是要矫正先进典型的培养方向。要侧重对法官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的深度挖掘,对于那些虽然可亲可敬但却与高度发展的职业化要求不符的法官应予表彰,却不宜作为先进典型来培养和宣传,以澄清社会公众对法官角色与其他“官员”角色在认识上的混淆。二是要主动占领舆论宣传阵地。要在与主流媒体搞好合作的的同时,积极培育法院自己的宣传阵地,高度重视与有效应用网络媒体这一“第四种权力”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三是要加强对负面舆情的跟踪、分析和应对。有条件的法院应建立相应的舆情跟踪研判制度,对负面舆论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和消除。

三、法官角色的内部强化

法官区别于其他社会角色在法律上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法官法》的专门规范,虽然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是中国法治建设史上的一次超越,但《法官法》在落实过程中却被《公务员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所弱化。对于一名普通法官来讲,更关心的是自己的行政职级而不是法官等级,因为前者直接与法官个人收入相挂钩,而后者不过是一种虚化的待遇而已。按照司法角色优先的要求,必须要逐步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招录标准问题

在入口关上,要防止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德为才先”。随着法治进行的推进,干部进法院的用人方式应逐步淡出历史舞台,必须严格执行《法官法》规定的法官任用标准,以此来保障法官的角色素质。另一种是“才为德先”。防止因学院教育与法院实践之间的脱节,导致“院校派”法官在价值观念、社会经验和工作方法上与法官的角色期待存在迥异差距,在办案中塑造的法官形象难以让党和群众认同。

(二)业绩考核问题

要改变外行人评价内行人的考核标准,建立一种遵循司法客观规律的法官业绩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设定时,始终坚持审判质量和效率为核心,只要是严格依据法定的程序和实体要求,在审限之内办结,且没有证据证明法官具有、故意拖延办案等情形的,就应评定为称职,具体案件数量可由院庭长根据案件难易程度在内部分案时自行调节,以此来避免和减少为完成结案率、调解率等硬指标以及迎合部分当事人的需要而出现的影响案件质量和效率的现象。至于普法宣传、司法建议、法律救助等延伸职能的行使,应作为周边绩效予以考核,其在法官业绩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不应超过20%。对于所有考核称职的法官,应给予略高于公务员的物质性奖励,以加强法官的职业保障,从而使法官明确作为职业法律人所应坚持的工作重心,并不断实现自我提升。

(三)能力培养问题

尽管当前法院系统已经初步实现了法官准入时的“两考一培训”,而且对法官每年培训情况提出了明确的计划和要求,但在法官职业思维培养、职业技能提高方面仍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一方面,要大力培养一支了解法院工作实际、明确司法价值观念、具备高超学术水平的法官专兼职教师队伍,改变完全由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教师,而使法官思维受到其个人一家之言影响的现状;另一方面,各级法院自己要结合本院人员和工作特点,积极探索符合法院和法官发展要求的培训方式,努力实现教育培训从知识型向能力型、从普及性向专业性、从临时性向规范性的转变。

注释:

①程良映.转型时期法官角色的调整微探[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上一篇:数字化管理在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中的适用性分析 下一篇:浅析小麦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