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践中激励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03-07 11:27:31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践中激励问题的探讨

摘要: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活动是一项智力型的活动,而且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相对而言比较高,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在奉行严格管理职能的同时,也要强化激励机制的建设,以激发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全面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本文以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践中激励的缺陷为切入点,重点探讨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实施激励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践激励机制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practice is an intellectual activity, and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manag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relatively high, therefo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management in strict management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also want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centive mechanism, to stimulat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self-consciousness,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eaching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current teaching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practice of incentive defect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implementing incentive countermeasures and thinking in practice.

Keywords: management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incentive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践中存在的激励缺陷探讨

目前,高职教育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但由于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实践中,激励机制设计缺乏完善性,运用还不到位,高职院校师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未完全调动起来,造成高职教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得不到充分地保障。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践中存在的激励缺陷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心理需求分析的缺乏导致时效性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的相关管理者在进行激励机制设计、激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缺乏对激励对象开展深入的心理需求分析,在未完全了解激励对象的真实需求的前提下设计的激励机制的实效性被严重削弱。同时,在制定激励政策的实践中,未充分考虑到激励对象的个性特征以及学科、年龄、性别以及职称等个体差异,激励方式趋于单一化,激励效果不甚理想。此外,高职院校在设计激励机制实践中,未遵循时效性的原则,高职院校通常在学期期末对老师取得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与奖励,错过了最佳的激励时机,激励的有效性得不到彰显。

(二)精神激励与教师自我评价的缺乏

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实践的激励过程中,过分注重物质激励,忽视了对激励对象的精神激励。实质上,物质上的激励只能产生短期的激励效应,过了激励的有效期,激励的持续效应就不能够充分体现。随着社会经济与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精神追求,而且加强精神激励,使激励对象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能够产生一种长期持续的激励效应。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实施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强化精神激励,提高激励效果。此外,当前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激励机制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不公平因素,如忽视了教师的自我评价环节,忽视了对学生激励机制的建设等,激励对象的心理需求并未得到充分实现,激励效果不突出等现象。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践中实现有效激励的对策思考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率是高职院校的迫切任务。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管理水平的提高,是高职教育质量得以提升的重要保障。建立科学的保障机制,实施有效的激励,主要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立足于激励对象的心理需求,优化激励机制设计

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是面向全体师生的高层次的活动,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践的激励活动中,激励的对象也应包括广大师生。要全面发挥激励效应,提高高职院教学管理水平,首要的是深入到师生群体之中,开展广泛的心理需求调查与分析,了解师生实际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优化激励机制设计,以提高激励的实效性。经调查,当前高职院校师生在激励中的心理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以“自我实现”为主的心理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的物质条件得到改善,物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与保障。就期望理论而言,教师在工作中获得良好的绩效,主要目的在于对相应的物质报酬与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在马斯洛需求中,“自我实现”处于人们心里需求的最高层,对于多数教师而言,他们的物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就更加注重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希望在教学工作中,取得良好的绩效,以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并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的主要目的也在于实现自身的理想追求,同样是 自我价值的实现。基于此,高职院校在激励机制的优化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并重,突出精神激励。例如,高职院校在激励机制的优化设计中,可实施榜样激励与荣誉激励方式,在教学管理实践中,积极创设学科领跑者、优秀辅导员、优秀公开课、优秀三好生等荣誉称号,形成创优型激励机制,并在学校设立几名学生与教职员工典型,创设良好的激励环境,在满足师生的精神激励需求的同时,从而提升了教学管理水平。

2.公平的需求与学习的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社会主体意识的全面增强,人们的“公平意识”也逐步得到增强。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的激励活动中,师生的公平需求日益提升。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在高职院校的岗位任聘、职称评聘以及进修学习方面的公平需求特别突出,他们期望根据效率优先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建设公平竞争的平台与环境。同样,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也希望通过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获得平等的学习条件与环境,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

针对上述激励对象的心理需求,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进行激励机制的优化设计时,要从师生的日益突出的心理需求出发,积极设计与师生心理需求相符合的激励措施。例如,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活动中,主要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激励措施。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完善与健全教学效果评价考核制度,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内的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继续学习深造机制,教师自我评价机制等,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活动水平,取得更好的绩效。就学生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可积极建立发明创造、设计制作等个人特长激励机制、奖学金制度以及优秀学生激励机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的建立,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二)遵循一定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激励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际,遵循公平性、有效性、人本主义、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物质与精神激励并重等原则,制定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际,符合师生心理需求的高效的激励政策。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实践中,是在人本主义观点的基础上,采取了“柔性化”的管理方式,因此,其激励政策也必须遵循“人本主义”原则,从师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按需激励,并注重激励政策的公平性、实效性与时效性,充分发挥激励效应,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激励的实效性不高,激励机制不健全,与激励对象的实际心理需求不符等缺陷,限制了激励效应的全面发挥。基于此,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要立足于管理实际,坚持人本主义原则,从师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积极建立与制定公平的、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政策,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效率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肖润花,李珊珊.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如何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J].科技广场,2012,(4):249-252.

[2] 刘朝晖,蔡龙文.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3,(1):91-92.

[3] 肖丹.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秘书有效激励机制[J].现代企业教育,2010,(22):4-5.

[4] 涂瑛辉.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6):41-43.

[5] 王艳梅.高职院校二级教学管理模式运行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188-189.

[6] 韦秀芝,吴亚东,栾丽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绩效考评有效性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35):189-190.

上一篇:水暖工程的细解和质量管理分析 下一篇:浅谈建筑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