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提高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

时间:2022-03-05 06:16:27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提高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

摘 要:高校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大学生思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核心职业能力;以方法创新为突破口,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和时代战略眼光,创建特色教育模式;以构建“选择养成”认知模式筑牢大学生人文底蕴,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

关键词:核心职业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02-02

近年来,中央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任务,要求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党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重大任务要求各类大学在思想政治育人上,立足国情,贴近时代,培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爱民亲民等人文精神的人才。推动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模式。

一、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大学生思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核心职业能力

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是育人和德育的主要载体,实施这一载体的实践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各种观点和材料,而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体系,培育学生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相应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内在特质,教育内容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要关注相应社会领域的实质及其规律,思维结论要有实践上的可证实性。然而,我们对相应社会现象知识体系的积累,对相应社会规律的把握并不是育人和德育工作的目的。高校育人和德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何在?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则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表达。在高校育人、德育工作上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在科学规律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引下,思考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即在教育育人中,教育内容、组织、目的都要时刻围绕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回应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方向性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及其关键性因素。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行为能力于一体的核心职业能力则提出,高校的育人方向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突出培养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转型进程的加速,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转型中,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创造了“中国奇迹”。社会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方略扎实贯彻,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制。与社会转型相伴随的是社会成本的扩张,市场化改革使社会成员的支出项目不断增加,一些家庭长期处于透支性消费状态中,社会成员的生活风险正与日俱增,生活压力增大,生活日益充满不确定性与危机感。高校教师如何在遵循教材体系逻辑结构基础上,又能跳出教材,时刻用马克思主义最生动的实践精神,最伟大的理想,最人性化的社会底层利益政治表达来分析和思考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高校育人和德育上具体要求,也是高校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向和目标。

只有通过对社会转型的突出问题及其发展规律进行思考和总结,才能培养学生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爱民为民政治立场、良好政治品德、服务和责任意识为主导的政治态度、共产主义理想的政治信仰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素质。这一政治素质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也是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根本。

二、以方法创新为突破口,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和时代战略眼光,创建特色教育模式

我国的社会转型不仅是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更根本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政治治理路径的转换,文化理念的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市场化转型中,我国已开始从利益博弈阶段逐步过渡到价值傅弈阶段,经济增长由外向型逐步过渡到内生型,以制造业为主逐步过渡到第三产业为主。以民主为本、以民权为体、以民生为用的公民社会体系开始形成。在文化变迁上,改革开放初期,控制社会文化导向的是政府文化和精英文化。各种观念的交织促进了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公众的自我判断力、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人格意识明显增强,文化的个性特征日趋明显。社会转型的深度与厚度使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消彼长,国内外因素相互交织,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影响,“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交融。思考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不仅需要高校教育内容贴近时代特征,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始终与时代保持同步。否则,只顾记忆和考查材料知识点,而不能与时俱进,会导致意识上的形式化、机械化,实践上的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僵化陈旧的观念,会导致思考上的表面化、教条化,行动上的独断主义。

在教材体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如何让知识和对象都随时代的发展而同步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思考我国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创新意识需要面对的课题。怎么才能做到知识与对象都能随时代同步发展,要将知识问题转化为方法问题。高校在育人上,必须破除经验思维和理论教条的限制,不断在时展中增长智慧,创新方法,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带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科学的不断时代化,让学生的思想不断创新并与时代同步。

创新教育手段与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代感,关键是树立现代传播理念,借鉴大众传媒等新的文化传播形式,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教育模式,加快构建“活动体验”实践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回归社会生括,体验时展,在发展中激发潜能、智慧和创造力。增加实践讨论环节,鼓励学生投入和参与,破除权威,开放学生的想象力,实施主动教育和自觉教育,让马克思主义观念潜移默化,让政治教育变成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以构建“选择养成”认知模式筑牢大学生人文底蕴,这是高校思想政治育人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育人最终要落实到教育对象上。设计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讨论思考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最终的实现途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智慧、党的政策方针、发展理念、职业道德意识内化成学生的思想、信念和意识。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文本语言上,无论是从思维时代局限性上,还是书面解读形式上,思想政治课教材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都存在着跨度和距离。如果教师只是充当教材体系的解释工具,脱离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在师生互动中垄断话语权,再活泼的实践教育形式,再丰富的学生参与环节,也无法消除马克思主义与学生心理间的思维距离。

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真正实现途径是唤醒人性、回归人性。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时尚开放意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他们个性张扬、思维独立,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崇尚“自我”,厌烦“说教”,更加关注自身发展的个性展示,要求自己的人格得到尊重,希望自己的知识、人格和能力协调发展、全面发展。他们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希望有平等、通畅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渠道。他们热心社会活动,有较强的公民意识。在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中,大学生的这些个性特征,只有得到尊重,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的。个性化的尺度是人性尺度,教育的价值是唤醒自我。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自我体认、自我顿悟、自我用心,即只有悟到的才是自己的。

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通过成长教育,消除马克思主义与学生间的距离,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变成学生的自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上提出的具体要求。具体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维特点,把独断宣讲变成个性展示,把传授知识变成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观察、发现并尝试解决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在自我成长中,体会马克思主义的智慧和品格;在自我欣赏中,培育学生的独立人格、人文精神、职业操守。其中,人格和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一切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行动都是能力的展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要通过“人文关怀”,体现“爱的情感”,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实现用马克思主义的爱民情怀、人性光辉,达到筑牢学生人文底蕴这一目的。人文关怀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首要理念。高校通过核心职业能力建设,建构以人性教育为特征的职业能力“选择养戒”认知模式,从重视结论变成自主养成。通过自我展示和自我反省,注重个性教育,把排他性解释变成能力展示和习惯养成;通过人文关怀和人格塑造,让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相统一,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内化为自我信念、政治道德品格和行动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秀瑶.人格之光照耀学生心灵[J].科技创新导报,2007,(5).

[2] 王宇明.关于提高“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育效果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8).

[3] 李文海.把“纲要”课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J].高校理论战线,2007,(3).

[4] 王文举,等.教育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5] 国向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与创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推动农民工市民化 下一篇: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实践”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