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安荣:绩效工资下教育如何体现公平

时间:2022-03-03 09:50:03

代安荣:绩效工资下教育如何体现公平

2009年,我们县有一所初中校垮了。学校倒闭后,教育局让教师填写志愿,选择范围是除县城和县城四周几所学校之外的任何一所学校。结果,教师们几乎都没有填什么升学率高和以前奖金发得多的学校,而是填写了一所距离县城最近、也即将要办垮的学校,其他很多缺编学校,尤其是离县城较远的学校,根本没有教师填写。结果很具有戏剧性:这所学校共有80多个教师,却只有500左右学生,很多教师几乎没有课上,语、数、外教师都是只上一个班的课。

教师们为什么会选择那个学校?理由很简单,就是离城近,赶客车只需8分钟就到县城。再有,就是这个学校本身也是摇摇欲坠,根本没多少学生,学校也没什么考核;因为升学率本来就是全县最低,好学生都走完了,没有任何压力,教师也乐得清闲。更重要的是,现在实行绩效工资,只要是教龄和学历一样,工资都是一样。再者,实行绩效工资后学校不发奖金,干得多与干得少一个样,学校丧失了调节教师积极性的杠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们肯定要选择这样的学校。

这个案例涉及一个问题,那就是,绩效工资下为政者如何执政和如何体现教育公平。上级领导不管学校是否缺编,就一律同意教师进入,不进行统筹安排,让缺编的学校进不到教师、不缺编的学校教师却人浮于事。这显然没有合理配置资源,并且让一些学校的教师得到这样一个暗示――干得好不好无所谓。我想,上级领导机关即使对这样的学校领导不作任何处罚,也应该想方设法让教师流动更加合理,让教师进入到需要的学校,而不是闲置教育资源。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对教师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领导力不负责任,更是对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

绩效工资后,教育如何体现公平?不论什么学校,都不准单位自己发奖金,于是就会涉及一个问题:谁愿意多教学生?以前那些办学质量好的学校反而成了“劣等”学校,因为学校不发钱,干活却是超工作量,和其他工作量小的教师相比,就显出极大的不公平。以我们学校为例,以前在本县乡镇中学升学率一直居第一,学生多,教师工作量大。尤其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学校垮掉之后,原来的学生大都到了我们学校;几十个教师只有一个教师到我们学校,据说还是校长的学生,才愿意到这个学校来。工作量极大,学校却不多发钱,于是,教师们开始质疑,学校办得好和办得不好有什么区别?一样的工资,工作量却相差很远。

绩效工资没有错,错的是绩效工资后配套的改革设施没有跟上。本次绩效工资改革,有一个配套的改革措施还没有实施,那就是让地方政府取消重点中学,并且避免人为制造县城中学的优越性,让所有学生都严格遵循就近入学的原则,即本镇学生只能在本镇就读、县城的学只能在县城就读,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公平性,让每一个镇和地区的优秀生源都不流失。否则,就会造成上面案例中出现的结局,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教师不作为。

在实施绩效工资的情况下,不仅要改革学生就近入学读书的原则,还要实行城乡中小学教师互换任职的举措。众所周知,乡镇学校的教师都想到县城教书,理由很简单:条件优越,工资高,待遇好。但绩效工资下却出现了另一个戏剧性局面,县领导允许县城重点学校发奖金,却不允许其他学校发奖金,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因此,需要实行教师的城乡互换任职。

以日本、韩国为例,韩国从1970年开始撤销名门学校,日本规定义务教育对于贫富地区的儿童一视同仁,拨款一样,教师、校长定期流动。为了促进校际均衡发展,日本还在公立小学之间实行教师定期调换制度,平均每个教师约7年更换一次任职学校。这种调换一般是在同一县或市内进行。教师作为公务员,其工资待遇不因调换学校而改变,这就给教师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城乡中小学教师互换任职,在全国搞得比较早的是安徽铜陵。近几年来,“铜陵无择校”已经为社会公认,也得到教育界认可。在铜陵,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这里的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它有三大经验:一是教育经费流向相对弱势的学校,而不是向重点学校倾斜;二是校长、师资在各校之间轮换,优秀的教师优先安排到弱势学校;三是重点高中的招生名额平均分配给下面的初中,消除各初中的“产出差异”。

绩效工资,仅仅体现工资是不行的,还得真正体现绩效,否则,不仅不能促进教育的发展,反而会助长教师的惰性,从而成为教育走向低谷的助推器。

上一篇:范玲玲:见证了绩效工资实施方案通过之难 下一篇:在“课例欣赏”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