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例欣赏”中成长

时间:2022-06-30 02:38:12

在“课例欣赏”中成长

我们每个教师都听过其他老师的课,有本校老师的课,有外出参加培训、学习、交流和教研等活动时别人的献课,有参与各级竞教活动时他人的赛课,也有网上视频或多媒体课件中的示范课,还有各类期刊、书籍中介绍的优质课。这已经成为我们教师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笔者以为,听课是一种享受,一种欣赏,尤其是那些示范课、优质课,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学技能、教学思想的美的享受和欣赏。课例欣赏不应该仅仅是赞美、感慨、模仿、听过了事等这类浅表层次的欣赏,而应该是学习、反思、生成、批判和研究式的欣赏,更应该是自我体验、实践、提高和创新式的欣赏。这样,我们才能在“课例欣赏”中成长,以此促进专业发展。

一、在“课例欣赏”中学习

大多示范课和优质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比较优秀的课例,对于这样的课例我们更多的是欣赏、学习,学会在欣赏中学习。应该说,这些优秀的课例都各有其精彩之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如生动的课堂组织、独到的情境创设、优美的课件制作、准确的教学语言、灵活的教学方法、适时的学法指导、成功的问题探究、可喜的动态生成、恰当的教学契机、和谐的板书呈现、活跃的课堂氛围,等等。在这些教学艺术中,体现着教师无穷的智慧,体现着教与学的快乐和幸福。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欣赏他人,品味课例。

对于青年教师,特别是走入课堂不久的初任教师,在“课例欣赏”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初任教师总有一个教育教学的“适应期”,而本校教师的课例更贴近自己的教学。我们在师范院校学得更多的是学科知识,以及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往往还不能够指导实践,与现实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另一方面来自于自身。那么,通过“课例欣赏”这种真实课堂让自己主动去学习和感悟身边人的教学,无疑是有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的。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课例欣赏”中学习,不是在“课例欣赏”中盲目模仿。由于自身的教学功力、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与别人的有所差异,有些做法并不适合自己,我们切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照搬、盲目模仿。教学功力需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日积月累,也需要在“课例欣赏”中通过学习和感悟加以积累。

二、在“课例欣赏”中反思

我们经常都在谈教学反思,它不仅是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是作为优秀教师的一种重要品质,在“课例欣赏”中的反思是触景生情的反思,也是一种教学反思。在对别人课例的欣赏过程中,我们会本能地对自己曾教过的同样的课例进行反思。自己的课后反思与在“课例欣赏”中的反思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仅就自己的上课情况的认识和感悟,视野不够开阔,认识和感悟也不够深刻;后者是通过比对和分析别人的上课情况的再认识和再感悟,视野比较开阔,认识和感悟也比较深刻。因此,我们须进行课例背后的思索与解读,可以受其启发,开阔眼界,进一步对自己的教学加以剖析,引起更深层次的反思。

在“课例欣赏”中反思,还应该有一层反思含义,就是假设性反思。我们所欣赏到的课例,多数都是我们自己未曾有过的课例,还存在反思吗?回答是肯定的,这就需要假设性反思。所谓假设性反思,就是假设我们来上这样的课,准备怎样进行?别人又是怎样进行的?由此而进行自我反思。假设性反思是一种超前的、主动的、积极的反思,这样的反思一定能够带来更多的收获。事实上,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能够进入高层次、高境界的学习方法就是假设性学习,让学生假设:如果是我来思考和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将会怎样来思考和解决?别的同学是怎样思考和解决的?老师又是怎样思考和解决的?在聆听和观摩别人的解决方法时,这一步完成之后下一步又将如何运作?学生的这种超前的、主动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难道不应该是我们教师首先要具备的在“课例欣赏”中的假设性反思吗?所谓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发展的力度还要取决于反思的力度。

三、在“课例欣赏”中批判

任何一个课例,哪怕是教育名师、特级教师的课例,都有其不足之处,都有值得改进、提高和创造之处,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这些不足之处(当然包括错误之处)就是值得批判之处。首先,是对自己课例的批判,通过欣赏他人的课例,在学习和反思的基础上,找到对自己的批判之处,有批判才有改进,才有提高,才有发展,才能更快地成长,批判得愈到位,就愈能发展自己,我们就是在这种不断认识、不断批判和不断改进的过程中逐渐地成长起来的。其次,是对他人课例的批判,通过欣赏他人的课例,在学习和反思的同时,去发现他人的不足之处。这样的批判不仅能够超越自我,而且能够超越他人。

批判,需要具有一种精神和一种能力。一种精神,就是敢于挑战自我尤其是挑战权威的精神。要有足够的自信心和自强心,不能把别人的缺点也当做优点加以学习,发现了别人的可批判之处就要敢于批判,不能人云亦云、苟言附和,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课例欣赏”可以看做是在交换思想而不是交换苹果,交换思想后是两种思想,同时拥有别人和自己的思想。有思想才能有批判。一种能力就是发现自己尤其是发现他人的可批判之处并且能够进行批判的能力,这就要求自己必须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功底和较强的教书育人方面的专业技能。有能力才有批判。

四、在“课例欣赏”中生成

教学生成,是指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追求一种有效的动态生成,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将这种动态生成转化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可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课例欣赏”中也有生成,是指在欣赏课例的时候我们自己所产生的想象、灵感或顿悟,或许是因为“旁观者”清,或许是触景生情,激发了储存在大脑深处的信息资源而产生的奇思妙想,也许是学科知识方面的,也许是有关教学方面的,形成了对课例的一种再创造。

对于“课例欣赏”中的有效生成,是我们在“课例欣赏”中的一种追求,毕竟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欣赏,并非易事,但也并非难以做到,关键是要用“心”来欣赏,要有一种生成意识。其实,有批判就会有生成,批判的关键是要能够发现可批判之处,而对可批判之处的修正与改进则往往是一种生成,对课例的反思、再认识和再创造也应该是一种生成。当然,如果有“课例欣赏”之后的教师之间、专家与教师之间的评议的机会,并且提出种种有价值的见解和商榷之处,自然也是一种生成。“生成”一定是存在的,有生成才更有成长,更有发展,关键还是要看我们是否有精神、有能力来挖掘和促进这种生成。同时,为了实现这种生成,我们就须在精神和能力方面不断地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在“课例欣赏”中研究

所有的课例都有可供研究的地方,都有研究的必要。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学科性,研究学生,研究技能,研究理论,研究教育,等等。这些研究并不针对授教者,而是以该课例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载体、一种资源、一种契机,形成一种观点、一种认识、一种主张、一个课题。我们应该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活动,把自己的教学活动当做科学研究活动来进行,才能认识教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从而有效地驾驭课程标准和教材;才能由单凭经验向依靠理论过渡,变“教书匠”式的“经验型”教师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自己”,这样才能认识、学习和应用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率与质量。因此我们要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研究”的学术氛围,让研究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在“课例欣赏”中进行研究,是我们教师的高境界、高层次的体现。

研究必须立足于现实,立足于课堂,立足于学生,必须要有研究的意识和研究的精神,在研究行动中形成研究的方法和能力,才会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是带着研究的眼光看待身边发生的现象,是带着研究的大脑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师范学校)

上一篇:代安荣:绩效工资下教育如何体现公平 下一篇:程赛珠:坦然面对绩效工资的款款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