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供需矛盾的探讨

时间:2022-03-03 03:36:28

会计信息供需矛盾的探讨

[摘 要]会计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即“公共商品”,因此也适用经济学的供求定理。根据这一定理,当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不相等时,就会产生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会计理论本身固有的局限性是会计信息供需矛盾产生的内在因素,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是会计信息供需矛盾产生的外在原因。解决会计信息供需矛盾的对策:一是充实与改进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二是完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三是改善会计环境。

[关键词]会计信息;供需矛盾;会计理论

会计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即“公共商品”,也适用于经济学中的供求定理。根据这一定理,当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不相等时,就会产生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目前,会计信息市场中存在着许多矛盾,这些都与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因素有关。

一、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的影响因素

(一)会计假设的缺陷。作为会计理论基础的会计假设,充满了模糊性。会计假设是人们根据其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的认识,而就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做出的假定性命题,旨在减少会计信息系统的不确定性。然而,经济环境是变化发展的,不变的会计假设难以恰当地规范出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

1 会计期间假设是人为将原本连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期间,分别提供会计报表,反映其具体经营情况,这样划分的结果必然会与事实有差距。

2 货币计量假设是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并假定币值不变。可是,即使在不发生通货膨胀时,币值也不是毫不变化的,只能说是稳定的,更不要说发生通货膨胀了。以此为前提而产生的会计信息与现实的经济情况就会有差异。而且有些影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并不都能用货币来计量,比如企业经营战略、商誉等。这样就会使会计信息无法达到需求者需要的水平,产生供需矛盾。

3 会计主体假设要求会计所报告的利润,必须是来自不同会计主体间的,可确认的交易。即:主体内部的任何活动,本身不产生利润,企业所报告的利润,必须有相应的会计主体与之对应,这导致现有的会计主体无法自创商誉。因为自创商誉主要来自企业长期有成效的经营和管理,它主要产生于内部的管理活动,且不与某一项经济活动有关。只有企业进行兼并、改组等行为时,商誉才能加以确认。

(二)会计原则的缺陷。

1 可靠性。运用历史成本原则虽能满足可靠性的一个方面———可验证性,但其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现行市价及未来价格,难以满足使用者对未来信息的需求;会计中存在大量的应计、递延、待摊等事项,难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会计程序中存在各种估计、判断成分,主观性相当强,难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客观性;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方法选择时会受到特定利益集团的影响,难保信息质量的中立性;此外,CPA制订的会计制度的不完善,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 相关性。由于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质量尽量基于已经发生的业务,但是,完全建立在历史事件基础上的信息,其相关程度比较低,这就形成了可靠性和相关性不可兼得的矛盾。比如:企业账面上的应收账款,只有真正收回再予以报告,其可靠性最强,但相关性大受损失。所以这两者具有一定冲突,满足一方就有可能牺牲另一方,不同的需求者可能对这两者的要求也不同,这就产生供需矛盾。

3 可比性。不同行业之间的政策、规模、技术方面的差异,妨碍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会计政策和准则随着环境变化所做的调整改革,妨碍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性;国际会计环境的差异及由此形成的会计准则的差异,妨碍了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这样,产生的会计信息就难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此外,权责发生制原则等其他基本会计原则也存在着主观判断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等问题。

(三)会计计量的不足。目前最基本和常用的是历史成本计价法。尽管它最初来自各经济业务的市场价格,符合可靠性和可验证性,但这种价格一进入到会计系统中,就与市场价格相脱节。即使在一个物价稳定的市场环境中,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原来入账的市场交易价格也逐步与它所反映的资产价值不相符。可见,选用历史成本的会计计量属性,在反映企业经济真实性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但选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由于公允价值取得有赖于完善的经济市场,还得靠会计人员的估计和选择,这又会导致人为的利润操纵,也会加深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

(四)会计确认的不足。在无形资产的确认中,企业自创商誉虽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但自创商誉在形成过程中的支出却难以计量,因而不能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予以确认。然而自创商誉是企业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资产或经济资源,不能作为独立的资产单独予以确认与计量,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而且外购商誉的存在,其本身也证明了会计确认中的局限性。事实上,外购商誉与自创商誉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可以说,正是由于传统会计对自创商誉的不确认,才导致在企业合并时出现了较大数额的外购商誉。

(五)会计中存在大量的主观因素。在会计中存在着大量的主观因素,这些非客观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信息的供给。如会计政策选择,为企业进行利润操作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会计上大量的应计、递延、待摊等方法,都包含了一定的主观因素,需要根据经验做出判断和估计。这些都使会计报表的信息常常具有近似的性质,或与原始数据有出入,不可能完全反映出当时的经济活动情况,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完全客观、正确的要求显然不能得到满足。

(六)财务报告本身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范围、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报告揭示的信息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各种决策的需要,其局限性日益显露出来。

1 “货币表述”的局限性。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主要用“货币表述”,忽略了企业诸多不能用货币计量但对今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实。许多非财务信息如管理当局的信誉和能力、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对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也有重要的影响。

2 合并报表的局限性。(1)不能正确反映企业集团所面临的财务风险;(2)不能真实反映企业集团的偿债能力;(3)企业集团的跨行业经营使合并会计报表的有用性减弱。可见,合并报表也产生了会计信息供需矛盾。

3 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与单一财务报告的矛盾。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国家、企业管理当局、企业职工和其他信息使用者。不同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不相同,而企业公开的财务报告是统一格式,这样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形成了单一供给对应多种需求的局面。

另外,在市场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任何关于企业的商业秘密、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信息,企业都不愿披露。而且企业对外披露会计信息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会计报表对货币信息加以披露的同时,在非货币信息的披露上,稍有忽略就会降低会计报表信息供求的对称性,导致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发生矛盾。

二、会计信息系统外部的影响因素

除了会计信息系统自身的原因外,引起会计信息供需矛盾的还有会计信息系统以外的原因,这主要是会计环境的变化。

(一)电子商务的出现。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原有组织活动转移至网上进行,促使垂直和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转变为横向和网络式组织结构。随着店铺等向网上虚拟商店转移,企业的实物资产大大收缩。一些中间商或从事知识产品销售的企业,已达到完全的虚拟化,即只有软资产、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同时企业也可以是临时组成,没有固定形态和明确空间范围的结合体。它可以随活动的需要,由若干相互独立的公司整合重组而成;也可随交易的完成而终止。这些都导致了新的会计信息供需矛盾。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与传统金融工具不同的衍生金融工具,而衍生金融工具与现行的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及其在会计报表上的列示方面都存在着一些矛盾。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会带来会计信息所需要的新的会计信息,而由于这一新生事物与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存在着矛盾,而难以对其进行确认、计量及报告,这就带来了新的会计信息供需矛盾。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20世纪末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股份制及知识产业的兴起,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无论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都大大提高了,信息使用者已不满足于对企业过去的财务信息的了解,他们还要求了解企业未来的、非财务的信息。比如,由于知识和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使用者会更加关心企业所占有的知识、技术和无形资产的种类、先进程度、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程度,而且他们对知识和技术的未来收益比对其历史成本更关心。可是,传统会计报告对这些信息的报告相对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新的会计信息供需矛盾又产生了。

三、解决会计信息供需矛盾的方法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充实与改进。虽然会计学的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在进行估计和判断过程中,我们可以尽量克服太多的主观影响,在采集数据时尽量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使所得到的数据比较精确。目前在一些经济和会计都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决策有用派”逐渐占据上风,如当前美国会计界就倾向于优先考虑相关性。在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我们应审时度势,更加重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在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之内修正历史成本原则,使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科学合理地运用稳健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确定具体的会计确认标准、改进财务报告等,使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得到充实和改进。

(二)完善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

1 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

2 法定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是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所以要从制度安排和规则制度上尽量减少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

3 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内容需要不断改善,尤其是对于一些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如对一些重要表外信息、无形资产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

4 避免会计政策选择下的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应该从两个环节着手:一个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环节;另一个是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政策选择环节。

5 修订和完善《会计法》,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改善整个会计环境。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制定应尽量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要考虑到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些新情况,还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在保证传统的会计核算资料完整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的物价变动特点及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的程度,选择一些受价格影响较大的项目,依据重要成本理论的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并把调整的情况在现行会计报表中附加说明。另外,要依靠科技因素,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会计服务。如运用数学模型对会计对象进行定量分析,使会计信息更加精确;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以提高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参 考 文 献]

[1]徐 晔,何 红 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预防对策[J] 财务与会计,2000,(2)

[2]廖 丹,周 宇,李宏宇 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及其修正意见[J] 上海会计,2001,(12)

[3]范 抒 衍生金融工具对现行会计理论的突破性影响[J] 财务与会计,2000,(3)

[4]苏 华 电子商务向会计提出挑战[J] 上海会计,2001,(3)

上一篇:考验中国税制:跨国公司转移定价每年挪走300亿 下一篇:知识产权中的限制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