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拥有“倾听”这把金钥匙

时间:2022-03-03 02:37:04

让学生拥有“倾听”这把金钥匙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惊喜地发现,我们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然而,当我们聚焦课堂时,常常看到这样的境头:

镜头一:当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一边争先恐后高举小手,一边急切呼唤“我来!”“我会!”。当老师请一学生发言,该生洋洋自得,其余学生无心聆听,或为自己未有发言机会而连声惋惜、抱怨,或未等同学回答完问题,就迫不及待地轻声与同学交流。该生发言结束,其余学生要求发言的高潮再起。

镜头二:在课堂上,常常有这种学生: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显得无动于衷;做练习时,老师一遍又一遍的强调要求,他却根本没听进去,依然我行我素,结果错误百出。

镜头三:学生从多角度回答问题后,再请学生发言,学生不能归纳综述。有的学生还一再举手要求发言,回答结果却是简单重复某个学生的回答,或是一些明显的错误。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虽多,但有一点令人深思:孩子们上课“听”了吗?倾听老师、同学乃至自己的心声了吗?孩子们在学习中又“爱听”、“会听”吗?怎样让学生正确表现自己,学会倾听呢?

一、明确目标,引导倾听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总会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强调:听别人说是一种修养,让别人听是一种艺术,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从小要学会倾听,就是目不转睛地听,专心致志地听。这不但是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也是从小培养学生尊重人。听的时候要听清发言的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它事,不插嘴;听完别人的话,自己要稍作思考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马上说。这样,学生对听的要求就明确了,接着便是持之以恒地训练了。

二、营造氛围,乐于倾听

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老师的讲话和同伴的发言,就要训练学生的耳朵,课堂上可以经常让学生复述老师的讲话和同伴的发言,经常让学生进行听算练习等,或让学生听写作业的要求等。新教材、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提倡那种呆板的教学形式,因为这样听课学生会感到疲劳,学习情绪会受到压抑,学习时就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课堂形式,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自主讨论等平等、民主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乐意倾听、学会倾听,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

三、恰当评价,鼓励倾听

在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老师的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在那些正在“练”或“说”的孩子身上,而常常冷落了更大一部分正在“听”的学生。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应及时恰当的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听的情况,并对听的认真的孩子及时表扬,对听得不认真的孩子及时提醒。“你听的最认真了,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啊!这么小的区别都被你听到了。我还经常这样说:“你的耳朵真灵!”“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孩子,老师也同样喜欢专心倾听的孩子。”“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

小学生模仿意识强,往往表扬的是一个,受益的是一大片。这些评价就像兴奋剂,把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四、教给方法,善于倾听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上课虽然在听,但听的注意力大多只是集中在:谁在说,怎么说的,或者是想抓住别人讲错误的地方进行狠狠地反驳,而往往忽略了别人说的内容;同时又争先恐后地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就更不会进一步研究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因此,我在提出要求的时候总会提醒学生:每个人的发言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尽量不要重复别人讲过的内容,所以听别人说话时就不能只听不想,而要边听边开动脑筋思考。当遇到大家持有不同的观点或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不要随便断然否定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意见时也要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比较温和的方式参与交流。

在这个阶段我就会提问其他的学生:“你同意刚才发言的同学的看法吗?为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等等。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及辩论,引导学生思考别人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相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这样学生就能及时进行对比、找出有区别之处,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培养,使学生既学会了倾听,又保持了理解的心态。

古人语:“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学生慢慢感受到倾听的魅力,感受到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时,我们的课堂上就不仅有活跃、热烈的讨论、争论的场面,也会有静静的倾听和思考的情形。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倾听是一种等待,让我们的学生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责编 / 郑永田

上一篇:我被“课改”撞了一下腰 下一篇:纲要信号图:整体把握课文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