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品的声韵美略论

时间:2022-03-02 11:15:02

文章作品的声韵美略论

摘要:我国的文章作品虽然一直在质朴、藻饰与返朴之争中徘徊,但是讲究语言声韵的美丽,始终是许多文章作者所追求的,同时也是许多文章读者所期望的。人们普遍追求和期望的是一种“出水芙蓉,天然艳丽”的美学效应。“写气图貌”、“属采附声”既是达物的需要,也是迭意的需要,更是达情的需要。声韵美是文章作品的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章作品的音义兼美、情文并茂的结晶,是文章作品的和谐的声调、鲜明的节奏、悠扬的旋律等音律美和协调匀称的句式、自然协和的韵脚、参差错落的音节等韵律美以及深长的情韵、无穷的意韵、生动的气韵等神韵美的融合。

关键词:文章作品的声韵;文章作品的音律美;文章作品的韵律美;文章作品的神韵美

作者简介:杨道麟,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喀什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9)

文章作品的声韵美在世界语言之林中是特别优雅的,并别具一格的。声韵美是文章作品的整体风貌的呈现,涉及文章作品的内容和文章作品的形式两个方面。我国的文章作品虽然一直在质朴、藻饰与返朴之间争论徘徊,但是讲究语言声韵的美丽,始终是许多文章作者所追求的,同时也是许多文章读者所期望的。人们普遍追求和期望的是一种“出水芙蓉,天然艳丽”的美学效应。“写气图貌”、“属采附声”既是达物的需要,也是达意的需要,更是达情的需要。学界周知,我国的古今文论非常注重文章作品的声韵美。如刘勰的《文心雕龙》设“声律”章,蔺羡璧的《文章学》设“文声”章,都强调文章作品的声韵美是其本体固有的要素。声韵美是文章作品的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章作品的音义兼美、情文并茂的结晶,是文章作品的音律美、韵律美、神韵美的融合。以下试图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文章作品的音律美

文章作品的“音律美”是指文章语言的声调和谐、节奏鲜明、旋律悠扬的美。这种美是文章作品的“神明枢机”的呈现,能给读者以“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的美感。它主要表现在声调美、节奏美和旋律美等方面。下面依次予以展开:

1.声调美

声调美即指文章语言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今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按照高低、升降、长短的平仄调配所构成的一种美。声调美能给读者以美感是因为文章语言的高低、升降、长短所构成的声调(平仄)能使读者获得听觉上的美感。拿现代汉语来说,分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其中,阴平和阳平为平声字,上声和去声为仄声字。按照传统的习惯,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从高到低叫降)。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现代汉语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汉语的四声是:平声(这个声调到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来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来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人声短促急收藏。”这种叙述虽然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汉语四声的大概。这是辨别四声,区分平仄的基础。因此,在写作文章时,作者一定要遵循声调配合的一般原则,自觉地或自然地讲究平仄的相重(相同)和相拗(相反),讲究长短句式的错落和匀称,从而使文章作品形成无穷的变化之美。例如在《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顽固派的进攻》一文中这样写道:“在那里,是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反对急性和暴露。”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一句话连用四个四字短语,每个短语的后两字是重心,而这四个重心的落音,依次是“仄平仄平”,一抑一扬,形成波澜,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抑扬美;听起来清新悦耳,富有声调美。又如刘棣华在《月是故乡明》一文中这样写道:“皎月当空,清辉满地,或倚窗,或伏几,或辗转床褥,常常会涌起一股或浓或淡的乡思。”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把诗歌语言的平仄、对仗等原则运用到文章的写作中去,从而使文章的语言也有了诗歌的韵致。“皎月”是仄声,“当空”是平声,“清辉”是平声,“满地”是仄声,平仄相应,抑扬相协,形成了一种回环美;“或倚窗”是仄仄平,“或伏几”是仄平平,同中有异,变化多端,创造出一种音乐美。

2.节奏美

节奏美即指文章语言的长短、强弱和高低的有规律的运动所形成的一种美。节奏美能给读者以美感是因为文章语言的长短、强弱、高低等的有规律反复和轻重、缓急、快慢等的恰当变化,以及造成的层次、停顿等能使读者获得心理上的美感。因此,在写作文章时,作者不但要注意词和短语的关系的疏密,而且要照顾整节节拍数的匀称、规整,并使之在文章作品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例如丁玲在《似无情,却有情》一文中这样写道:“六十年来,我追求,我彷徨,我获得,我斗争。我曾四处流浪,也曾深夜苦读。我曾跋涉高山,游渡大海,遍踩荆棘,备受熬煎。我在幸福中成长,在苦液中浸泡,在烈火中锤炼。”这段文字从每句的音节看,有三音节、四音节和六音节等三种情况,但在表述同一层次的内容时,音节都是一致的,读起来节奏和谐。另外,这段文字共有四个语言层次。每一个语言层次由大致相同的音节组成,显得对仗工整,节奏感很强;而这四个音节相同的语句,从形式到内容,有急促,有舒缓,构成了间错的韵律和不同的气势,能让读者体会到文章作品中的饱满起伏的思想感情。又如刘棣华在《月是故乡明》一文中这样写道:“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乡心无限而人生有限,月缺有圆却人离难聚,怎不叫故乡亲子思绪百结呢?如今盈盈一水,咫尺天涯,离散的亲人要想寻点骨肉人伦之慰,也就只有‘千里共婵娟’了。”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对节奏的强弱交替、长短交替或高低交替等的安排是很有特色的。第一、二句的节奏相同,都是三、二、二、二、二式;第三句与第四句的节奏也相同,都是二、二、三、二式;第五句则发生了变化,是三、四、二、三式;等等。由于作者对文章语言的节奏安排得十分巧妙,同异相问,快慢结合,强弱交替,长短杂糅,高低错落,因而诵读起来,音韵铿锵,琅琅上口,既能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又能使文章作品增强特殊的表现力。难怪朱光潜在谈到自己阅读文章作品的美感体验时曾这样说:“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

上一篇: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综述 下一篇:“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评选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