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安全国际贸易论文

时间:2022-03-01 10:38:42

集体安全国际贸易论文

一、均势策略与集体安全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表现

1、均势策略的表现与不足在重商主义盛行的十八、十九世纪,一国在国际贸易中表现优秀的标准在于出口大于进口、货币流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各国不仅凭借拥有某种资源的绝对优势或者相对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贸易,更重要的是设立关税以防止国外商品的大量流入而对本国市场造成的冲击。关税的高低由本国能够承受的由此带来的报复性风险和阻止商品流入的成本来决定。其基本的思维类似于国际政治中的均势策略:凭借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优势的多寡或者是政治军事实力的强弱来调节其经济和贸易政策,以期在国际贸易体系中达到一个相对均衡状态。这类似于亚当•斯密对于自由市场的描述:通过国际贸易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各国贸易的进出口量应该完全根据自身占据的资源所决定。因此,一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也就由此而诞生。正如实行完全自由主义的负外部性会造成资源浪费,在各国相互试探彼此对关税高低容忍度的过程中,国际贸易市场曾发生过严重的关税倾轧;各国竞相提高关税以防止在贸易交往中受害,均势策略下的国际贸易体系陷入混乱。最为严重的当属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以提高关税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兴起。1930年美国实行《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根据这项法案,进口商品的平均税率上升至历史最高水平,并引发了大规模的以邻为壑的贸易战争。英、法、德等国先后提高关税,然而除英联邦国家因实施“帝国优惠制”使得英国夺回世界贸易总量第一的位置外,其他国家的进出口量均大幅度的下降。均势策略下的关税战使得国际贸易秩序混乱,不断动荡。另外,均势策略的不足还在于其忽略了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处于绝对或相对劣势的经济体的贸易需求。特别是对于前殖民地国家而言,其出口产品的单一性、对初级产品出口的高度依赖性使得其在产品贸易“剪刀差”存在的情况下,在国际贸易体系中越来越边缘化且无力以提高关税或是制定配额来控制或影响大宗商品的价格。

2、集体安全的尝试与困境正如联合国的成立是基于需要全球层面的集体行动来支撑政治稳定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经济组织是基于相信全球层面的集体行动能够维持经济稳定。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会议奠定了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这一格局涉及平衡经济发展、稳定金融市场以及促进国际贸易,并由此建立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贸易组织以对应其职责。世界银行原为世界复兴与发展银行,其目的在于终结贫困、共享繁荣;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偏重于通过稳定金融来达到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目的;原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世界贸易组织旨在通过降低关税以促进商品、贸易和服务在国家间的自由流动。从三者的目标不难看出,其成立的基础全都仰赖于以集体行动维护经济稳定这一理念。就国际贸易体系来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背离了均势体系下各国国际贸易地位由其自身实力来决定的先决条件,而是提倡各国无论经济贸易实力的大小,都需要对降低关税和促进世界贸易做出同等的努力。在均势策略下常见的秘密协定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明令禁止,而世贸组织也明确表示对于处在贸易“剪刀差”下的发展中国家予以相应的支持,这都反映出在集体安全的指导下,二战后的国际贸易体系在表面上更加注重国家间在贸易领域内的合作而非对抗的性质。另外,由于世贸组织签署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应,各国的贸易争端也是诉诸其相应的法律条款以求得世贸组织的仲裁,因此其对于国际法律的尊重和执行也符合集体安全的核心思想。遗憾的是,2001年举行的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使得在集体安全下执行的世界贸易组织陷入了僵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发展中国家希望发达国家取消对本国的农业补贴以开放农业市场,而发达国家则希望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开放工业制成品和服务贸易市场。与此同时,在均势策略下的关税倾轧已经让位于形式多样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而世界贸易组织对于知识产权、技术、环境、劳工标准等问题并没有达成实质性的协议,也更加谈不上对此的强制约束作用。这些不仅是多哈回合谈判中最主要的分歧,同时也是现代国际关系中理念上的集体安全与现实中的利益冲突的一次直观反映。经过不到一百年的发展,以集体安全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受到了传统均势的重大挑战。

二、从WTO到TPP与TTIP

在集体安全指导下的国际贸易体系以WTO为运行规则,但在事实上挑战了会员国的实际利益,必然也会导致其他国家甚至倡导国美国自身的反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占据世界第一,使得其他国家无法抗拒带有强烈美国理想主义色彩的经济体系。但是随着冷战格局的结束和美国经济政治地位的相对下降,各国根据自身利益权衡而进行的贸易行为需要冲破集体安全的限制,因此双边或区域贸易协议(统称为特惠贸易协议)的发展速度加大。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到2010年为止,几乎每个WTO成员国均参与了PTA谈判。美国也不例外。目前其参与的已经生效的双边自由贸易协议一共有二十个,多边自由贸易协议两个(见表1)。其中,2009年因美国加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2013年启动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受到了最为广泛的瞩目。TPP成员国是美国最大的商品和服务出口市场。2012年美国对亚太地区出口为942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出口总额的61%。其中,农场品出口额1060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5%;服务贸易出口额2260亿美元(2011年数据),占服务出口总额的38%。而对美国经济至关重要的中小型企业对于亚太地区出口额在2011年就达到了2470亿美元。TTIP连接的美国和欧洲的GDP占世界总额的近一半,每年美欧的商品和服务贸易额在10000亿美元左右,相互投资额近四万亿美元,并带来了1300万的就业机会。而TTIP的签署预计将会使欧洲经济总额增加1000万英镑,美国经济增加800万英镑,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总额估计在850万英镑。可以说,美国所领导的TPP和TTIP如果顺利达成,其贸易量将会占世界贸易总量的70%以上,其新的贸易规则、适用的范围和广度将会对原有的国际贸易体系造成重大的挑战。

1、TPP、TTIP的首要目的在于提升非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作用基于一般均衡模型(CGE)的福利分析显示(见表2),除了越南、秘鲁等国加入TPP等产生明显的福利效应外,TPP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提升作用较小。即使对于倡导者美国来说,加入TPP也仅能拉动0.03%~0.67%的GDP增长。不过,相较于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或者维持现有的东盟贸易格局,加入TPP美国所获得的利益将增大。因此,美国推行TPP确实有考虑现行的亚太贸易格局对其的不利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补充了在WTO现行的运行规另外,除了货物贸易等传统条款,TPP将贸易的技术障碍(第8条)、知识产权(第10条)、政府采购(第11条)明确写入条款当中,并签订了环境合作协定和劳动合作备忘录。这在传统的WTO框架下非常难以达成的贸易协定,在TPP中是至美国加入开始就积极倡导的。鉴于TPP的成员数相对较少、经济规模较小、美国主导谈判的色彩非常浓厚,在集体安全指导下没能达成的贸易规则在反映美国自身诉求的TPP中将会更加容易达成。这样既不违反集体安全指导的WTO规则,又能获得均势策略下对实际利益的追求,可谓两全其美。

2、TPP、TTIP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强经济政策弹性、对国际贸易变化起制衡作用在WTO为国际贸易运行机制的前提下,TPP、TTIP以及其他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会造成“意大利面碗现象”(SpaghettiBowlphenomenon),即由于存在相互重叠的自由贸易协议,同样的商品可能会面临不同的关税税率、原产地原则等,使得企业的交易成本上升,引发国际贸易体系的混乱。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但自由贸易协议的相互重叠会使得国家或地区在从事国际贸易时有更多的选择权。只要不违反世贸组织的原则性条款,多重的自由贸易协议将使得贸易在政策层面具有更大的弹性。从相关研究来看,虽然美国从TPP中所获福利不多,而TTIP亦刚开始进行谈判,但其对于国际贸易体系的制衡作用较明显。从谈判内容上看,其对于知识产权、技术保护等更高标准的贸易规则的制定是对多哈贸易谈判无法进展的一种反制,平衡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合作对发达国家在贸易谈判中形成的压力。从涉及国家范围来看,TPP、TTIP排除了美国对于农产品最大的贸易竞争对手非洲和世界最大的贸易进出口国中国。另外,虽然TPP现在除美国外有11个成员国,但已经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有7个。4个新增国家中除新西兰外全是亚洲国家,反映了美国在经济贸易体系中重心向亚太东移的战略。其中,2013年日本的加入最具有贸易制衡的政治意义。根据日本内阁府的测算,参加TPP并完全实行贸易自由化后,可以促进出口,使实际GDP增加2.4~3.2万亿日元,年增长率能提高0.48%~0.65%。但更多的研究表明,组成中日韩自贸区对于日本的经济效益大于日本加入TPP所能得到的。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使得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进展缓慢,而日本加入TPP则意味着继韩国后日本也相当于与美国签订了自贸协议,对中国贸易的制衡作用愈加明显,TPP的均势作用也由此体现。

三、总结

以美国集体安全为价值观的国际政治和经济体系贯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为解决均势策略下的相互争斗,实现政治和经济稳定的集体安全却带有天生的缺陷,即为了实现集体安全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各国放弃部分现实利益。然而,当现实利益的诱惑冲破集体安全的阀门,各国将会运用各种手段冲破现有的政治、经济体系,而如何平衡又将会取决于国家实力的强弱。

作者:钟冲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物流产业发展国际贸易论文 下一篇:生物多样性国际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