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产权改革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时间:2022-02-28 12:32:55

供销社产权改革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随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供销社企业改制已进入全面实质性操作阶段。现实告诉我们,越是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越要注意与改制相关的许多法律问题,切不可因为片面追求改制成果,而忽略深藏着的许多企业及社会矛盾,否则,这将给我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乃至整个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就现阶段供销社产权制度改革来说,至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法律问题。

产权制度改革与产权所有者的法律关系

众所周知,供销社是农民群众集体所有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包括同级供销社所属企业,其产权所有者是广大农民,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也是不可改变的原则。但从现实情况看,不可否定的事实一样在被否定,不可改变的原则一样在被改变。一些供销社在改制中可以说,一直没有理睬农民,不但没有理睬由农民社员股金形成的集体资产积累,而且甚至连农民社员为建立供销社而掏腰包的原始股金都没有退还,更不要说由农民社员当家作主决定改革。供销社改革的核心是产权问题,而产权问题的核心在于是否承认农民群众对供销社资产的所有权问题。尽管这一问题在客观上呈否定状态,但普遍的否定不等于真理的消失,何况这是一个与我国《民法通则》直接相关的极其严重的法律关系问题。既然如此,问题的提出及防止自然是客观、公正和必要的。

联合社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法律关系

目前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唯经营者权力控制,一切由经营者(确切说是企业法人代表)掌握,一切由经营者说了算,经营者可以任意的方式先是将企业资产转移或变空,在空对空中抽调联合社以往对企业的最初投资所形成的所有权,然后,又以其特有的知情权和控制权将变空了的企业通过改制的手段“一夜之间”变了某些个人独有或控股的民营企业;另一种是对长期以来因亏空而无法运转的企业,由联合社注入“救命”资金后一切由联合社控制,联合社认为怎样就怎样,联合社要怎样就怎样,甚至以权力者的个人身份直接参与和控制企业。前一种倾向是以经营者的实际控制权非法剥夺联合社对理事会下属资产的所有者权益,后一种倾向则是以联合社的资产所有权取代了企业应有的独立经营权。无论就《民法通则》、供销社《章程》,还是国家现行企业改制政策,这两种倾向都是与法律原则相违背的,至少与“两权分离”和“法人治理”原则不相符合。

企业产权利益与职工利益的法律关系

在改制运行中,由于职工主体的客观存在,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职工利益,但是,由于多年来广大职工的个体承包、下岗、离职、客观的职工群体又成为客观的群体分散,所以人们又往往不注重职工利益,加上长期以来一些企业的法人代表在企业的“一言堂”,即使重视职工利益也大多留于口头。因此,一些地主在产权制度改革中企业产权利益与职工利益矛盾较出突出,或者只给予老金津贴,对于大批未到年龄的职工,则只在“职工身份置换”中视产权改革后的资产剩余状况“酌情补偿”。至于怎么进行改革等一系列理应由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决定的重大原则问题,则一般不按规定程序办事,或者仅仅走个过场,使职工无话可说。这一问题反映的实质不仅是对职工合法权益的侵犯,而且更主要的是对职工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和政治权利的最终剥夺。这显然同“十五”计划中提出的“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相悖。

惩治企业腐败与产权制度改革成效的法律关系

客观存在的企业腐败已经走到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尽头,尽管这种腐败还在十分贪婪地吞噬着这“最后的晚餐”,但它们的行为和本质总算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看得透彻。尤其少数地方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严重存在的掩盖和继续放纵腐败的行为,人们在无力回天的叹息中,不得不将义愤埋藏在心底,由此必将产生对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这方面,不能不是一个事关国家稳定大局的极其严肃的法律问题。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在某种意义上应当是对企业资产的全面清算,而且这种清算应当包括清算腐败,同时十分谨慎地防止腐败行为的最后掠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应该说,在改革成效方面,其意义比什么都重要。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政府行为的法律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供销社的人事制度从根本上脱离了社员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的原则,实行了一届又一届的从上到下的任命制,所以无论在供销社的改革和经营管理上,都表现了较为突出的政府意志和政府行为,而且一直表现于供销社的产权制度改革。例如,按照改制相关政策规定,供销社的改制可以有多种股份形式的重组、合伙制租赁承包、整体出售、依法破产等多种形式,但在政府的包办下,一般都是将供销社视同国有小型企业,明令要求转制企业买断职工身份,社办企业基本转为私人企业,基层社也只保留一块空牌子。尤其在招商引资口号下,有些地方由于政府意志的安排,无论企业好坏,有无发展前途,凡有外商看中,均以外商满意的价格整体出售。这种做法,不仅表现了供销社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自错位,而且表现了对供销社权益的最后侵害和出卖,表现了比过去时有发生的对供销社财产无偿划拨和侵占更为严重的违法性。

参考资料:

1.主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500题解答》,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3月版

2.周万均、石秀和主编,《中国供销社合作经济概论》,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丁为民著,《西方合作社的制度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4.高凌云,企业管理中非法制观念问题及对策,载《现代企业》2002年第7期

上一篇:公司治理模式与股利政策探讨 下一篇:新经济与人力资本产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