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数学自制教具的使用和创新

时间:2022-02-27 02:33:50

【前言】高年级数学自制教具的使用和创新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竹制教具的使用和创新 笔者家乡盛产竹子,自制竹制教具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自制竹制教具还可以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1.竹制教具取材于农村,有易得、环保的特点,如果保管得好,它的寿命也可很长。例如:长方体竹筐图...

高年级数学自制教具的使用和创新

教具是教学时用来讲解说明某事某物的实物、模型、图表、卡片、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等。教具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专业厂家根据国家教学仪器配备标准生产供应,称为标准配备教具,各类学校按相应的配备标准分类别配备;二是师生根据教材开发的教具,称为自制教具。1997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就表明:自制教具既有服务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的作用,又具生动鲜明的思想教育内容,不仅是教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项有益的教学科研活动。①同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建议: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开发成为教学资源。教师应当努力开发制作简便实用的教具和学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数学实验室”供学生使用,以拓宽同学们的学习领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发展其个性品质与创新精神,促进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②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如果能使用自制教具,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探究数学知识和原理。笔者在农村从教近30年,多年来坚持在教学中自制教具,对自制教具的一些方式、方法及应用颇有体会。

一、纸盒制作教具的使用和创新

制作纸盒当教具,充分体现几何直观教学,弥补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几何直观主要是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时,为了让学生建立1立方分米的表象,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动手用废旧的纸片,如茶叶包装盒等制做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和一个有一个底面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高为1.5分米的长方体,这样取材容易,操作性强,又可物尽其用,结合教材,学生本身就可很好地探究出:长方体中,如果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面积相等,它的表面积就可以运用s=2a2+4ah,比s=2(ab+ah+bh)简单,易算。然后指出,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长方体。再引导学生:有没有更特殊的情况?学生就可以想到,六条棱都相等的长方体,它就是正方体,因此,正方体也是属于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的六个面的面积都相等,它的表面积公式是:s=6a2。在这些正方体、长方体纸盒中,挑出做工标准,手工艺好的,把它们陈列于教室的一角,既可以鼓励学生,又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运用于教学之中,例如:在《观察物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把这些正方体拿来自己摆一摆,看一看,为学生提供实物,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正面看到的如:图1。上面看的,右边看的……)。也可以把两个长方体合并,观察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的变化。

在引申练习中,它们也可以帮学生的大忙。例如:有一个棱长是3分米的正方体,在它的各个面中心都挖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洞,把洞打通,求这个形体的剩下的体积有多少立方分米?学业较优的学生可能想象得到如何解答,但有一部分学生就很难理解。因此,利用这些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让学生把27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摆成棱长是3分米的正方体,接着,再在它的各个面中心都挖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洞,把洞打通,拿出7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学生通过探究,观察,理解,化繁为易,使大多数的同学都能解决问题,让学生对学好数学增强了信心。

二、竹制教具的使用和创新

笔者家乡盛产竹子,自制竹制教具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自制竹制教具还可以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1.竹制教具取材于农村,有易得、环保的特点,如果保管得好,它的寿命也可很长。例如:长方体竹筐图2,是笔者祖父留下的,它用竹编织,里一层,外一层的竹编成的“围”做表面,框架用竹片做成,典型的长方体框架。连接处用土制小铁条镶紧,可见,当时还没有生产机制铁钉,它距今有近百年的历史。

2.竹制教具在课堂教学中,也很实用。例如:我们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时,把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运用一个竹制圆圈,一把直尺,一条绳子,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就非常浓,如图3。而且,竹圈里有自然的记号,学生测量时就可以借鉴、利用,一周从哪开始,到哪结束。从小可培养学生的借鉴、利用意识。经过测量,这个竹圈在桌面滚动一周刚好是100厘米或101厘米,接着再引导学生用绳子测量圆的直径,让学生懂得圆内的所有连线中直径最长。测量出直径约等于31厘米或32厘米,经过几次测量之后,再让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初步了解圆的周长总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就是圆周率,那课本里为什么都取值π=3.14呢?再结合古代数学家刘薇、祖冲之探究出的圆周率的值,同学们很快就可以理解。学生通过自己探究,也感受到周长为1米的圆,直径大约有多长。学生从小就能像科学家那样,探究数学规律,心中无比高兴。如果我们让学生用这个竹圈向前滚动10圈,20圈,30圈……这个竹圈不就前进10米、20米、30米……吗?课余时间里再让学生驾轮滚动如图4。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享受数学游戏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学习既轻松,又能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原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汽车时代”,“驾车”的乐趣。通过实践,学生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当然学生也可尝到圆轮子滚动引起惯性的作用,引导他们关注、思考安全问题,体验成功的乐趣。

通过操作,学生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圆锥编制教具的使用与创新

圆锥的编制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让所有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笔者所任教的是一所山区小学,有许多学生父母农闲时经常编制竹筐、斗笠等日常用品。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第2部分时,紧密联系农村学生生活实际,并进行拓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活中的圆锥很多,如漏斗,铅锤,帽子等等,课本里虽有认识圆锥,并求圆锥的体积。课后也有用纸来糊圆锥的模型,但对有的学生来说,还缺乏挑战性。如果能师生一齐动手编一编,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操作步骤如下:

图5 图6 图7

A、如图5先画一个圆,用竹条交叉编好半圆。

B、如图6在圆心处交织编成圆锥状。

C、如图7继续编完。

D、如图8成圆锥。

E、如图9可当竹制帽子(斗笠)使用。

编制圆锥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操作,笔者本人就有亲身体验,从读小学四年级就学会编制。编制图案,竹条交织可用如“空一条”,“空二条”,“空三条”“十”字交叉或交叉成“平行四边形”等进行。材料也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材,如:纸条、塑料包装带等。有条件的同学也可以用竹篾条,有的同学可单独取材,有的同学可和自己父母配合,使学生和自己父母形成有效互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编制圆锥,让学生探究:圆锥的侧面沿半径剪开是什么形状?(扇形)。像上述的编制方法,你能知道图8这个圆锥的侧面沿半径展开后圆心角的度数约是几度?(约270°)。

圆锥编制过程可让学生明白,知识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指导生活实践。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求,利用各种材料自己制作教具,以弥补配备教具的不足。同时,教师可以还结合生活实际,制作创新各种教具。自制教具是教师的基本功体现,教师制作教具的能力和执著的精神也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制教具尝试应用于数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像、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当然,自制教具要因地制宜。教师应当努力开发制作简便实用的教具和学具,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注释:

①林维超.小学科学教具的使用与开发,2012年福建省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班讲座,2012年3月17日。

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部分,四、课堂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环境与工具。

上一篇:由“弹钢琴”想到的…… 下一篇:基于当代大学生社会成人强化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