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高年级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合理性与发展利用

时间:2022-08-13 06:56:35

小学生高年级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合理性与发展利用

在每个班级中,广泛存在着各种群体,其中既有正式群体,也有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班级内(或班级内外)部分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校方规定的并以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为主要功能的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给班级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但是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也往往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具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看到它的积极作用,并对其不利方面加以改造,使之为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非正式群体成因分析

(一)学生都处于相似或相近的身心发展阶段

一般而言,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是互相协调的,然而小学阶段是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生理迅速发育,身体外形、内脏机能在两三年内基本能达到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水平从幼稚向成熟过渡,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容易引起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由于小学生高年级的思想方法、人格发展、思维水平仍在由幼稚向成熟过渡,尚且缺乏稳定的人格特征和成人的深刻体验,因此,表现出反抗与依赖并存、勇敢与胆怯并存、开放与封闭并存等诸多不平衡性。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使他们的人际交往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二)学生有诸多相似的个性特点

一方面,相似的兴趣爱好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其在诸多方面产生共鸣,能够认同彼此的思想观念,主体意识与主体价值得以体现;另一方面,相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学习状况、地域条件等也促进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通常,班级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容易形成一个群体,成绩较差的和成绩好的学生一般不会过多交往,明显的差距容易使其产生自卑感。生活条件、家庭条件差距不大的学生由于在对方身上可以找到共同点也容易形成一个群体。

二、对非正式群体认识的误区以及传统教育策略的缺陷

(一)对非正式群体认识的误区

许多学者、教授对“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或否定,认为:“班级群体应该是正式群体、坚强群体、参照群体,但是班级内部也存在着非正式小群体、小团伙。”其中,“但是”“团伙”二词显示出“非正式群体”是作为班集体的对立面出现的。在他们看来,“非正式群体”是班级结构的负面因素。

也有学者承认“非正式群体”是班集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要求班主任要“不失时机地控制和削弱非正式群体的影响,提升班级凝聚力”。“非正式群体”仍然被负面化。

(二)传统教育策略的缺陷

一些学者根据“非正式群体”在班集体中所起作用,将其大致分为“积极――亲班集体型”、“中间――偏离班集体型”和“消极――反班集体型”三种。

一个良好的群体并非绝对是由良好的个人组成,有些单个看来很优秀的学生聚合在一起竟然会成为班级的“麻烦”。这是因为群体一旦形成,它将要求自己的成员按照群体的规则行动,尽管学生群体制约力有限,但是它仍然对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群体需要有些成员在群体活动中改变自己原有的行为方式,一旦离开群体,有些人的行为常常会有大的变化。因此,如果只是笼统地针对群体行为展开教育活动,就有可能忽视其中个体的多样性,从而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三、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合理性

非正式群体有其盲目和消极的一面,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比如偏离教育发展方向,削弱正面的教育影响,破坏班级凝聚力,易使学生失去责任感等等。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也应看到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积极影响,看到它存在的合理与必要性。

1.非正式群体是学校教育的合理补充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也具有合理性,当前很多研究是从学生心理需要的角度分析,认为是小学生情感交往的需要、心理安全的需要、心理相融的需要等,学校教育原本就是应该满足这些需要的。

非正式群体满足了学生成长中的某些需要,而这一需要可能在学校教育中由于本身缺乏相关教育资源被忽视了,因此,这一类非正式群体成为学校教育的合理补充。

2.与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方向一致

学生非正式群体不仅满足了学生当前成长的需要,而且具有更明显的自发性,较明显地促进着学生的成长,这是与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方向一致。现实中,大量存在着以文化学习、科技制作、个体兴趣发展等为核心的学生非正式群体,都具有这一特征。

我国学生非正式群体多是规范性的,即其基本性质和取向是符合教育目标的,或并不违背教育目标,如学生自发结合的兴趣小组、体育活动小组、生活中的友伴群体等。

四、引导非正式群体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班级发展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本身不存在好坏之分,只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生组成的群体易产生负面教育影响。在班级非正式群体已

经存在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承认这个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认识到非正式群体是缓解小学生高年级心理发展的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的一种方式,对学生身心发展有利,不能一味把非正式群体看做是正式群体的对立面,无视其积极作用。

非正式群体成员间一般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若对其一味打压反而会适得其反,如果教师能承认该群体,并想办法调动起群体的积极性,会使其成为教学工作的一直辅助力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消除对待不同成绩水平的方正之士群体的态度与行为上的差异可以使群体朝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二)重视对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教育

在各类小学生班级非正式群体中,一般都有一个核心人物,其成员对其往往言听计从。

核心人物对非正式群体的发展有举足重轻的影响力,有时甚至可以扭转整个群体的发展方向。因此,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善于调动这种核心人物的积极性,重视其思想动态,要细致而耐心地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循循善诱。

(三)创新“非正式群体”教育策略

1.确定底线,减少强行干预

班主任的主要角色并非班级的控制管理者,而是班级行为底线的确认与评判者,如果底线被较好地遵守,学生群体的组成、变动、消除就基本上可以预见和把握。即使情况要求班主任必须介入,也要小心,如若处理不当,可能会使他们以后产生更加难以处理的行为。

2.选准时机,降低外部威胁

如果教师一定要干预“非正式群体”的活动,那么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一般来说,一个群体在变动时,其内部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教师应当选择群体变动的时机介入和干预,有时还要尽力促成变动,不要一味“攻坚”。选择群体变动时介入,群体内部的“应激”机制就很难发挥作用,因此有利于教师工作的开展。同时,教师应该尽量消除群体成员“预”的感觉,尊重他们、加入他们,这也有利于开展工作。

3.协调关系,树立教师形象

对于班主任来说,俯首帖耳、思想一致的学生当然比由大量“非正式群体”构成的集体要“好管理”。但真正良好的班集体往往并不如此。教师应该以一个班级“非正式群体”关系协调者的角色出现,力图使“非正式群体”之间关系的合力向好的方向发展,而非简单地想要瓦解和消灭非正式群体。

(四)班主任老师密切联系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对班级小学生高年级非正式群体,特别是破坏型群体的教育管理,除了要充分发挥班集体和学校的影响作用外,还应深入细致地做好家访工作,取得家长的有力配合,同时也要密切联系社会各教育机关,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商讨教育管理的措施和办法,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创造优良的教育管理条件和环境,促使学生非正式群体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阳县仁风镇教育党总支,山东 济阳 251414)

上一篇:外贸函电课程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公安院校警察防卫控制课程教学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