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语文范文

时间:2023-10-13 01:10:20

高年级语文

高年级语文篇1

(一)教师了解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述作文时,只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生硬地讲述作文的写作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了解不到位,对学生的掌握水平也不清楚,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能依靠作文成绩来反映。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教师应不断寻求新的作文教学方法,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教学的首要地位。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把学生的思维训练放在首要地位,能够让学生在写作时,提高理解水平,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针对化的教学。

(二)明确作文写作的目标

教师在进行高年级作文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教学的目标,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方向。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作文写作的指明灯。教师进行作文评价时不可能面面俱到,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会让学生产生疑惑。教师只有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差异、思维方式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够保证作文教学的顺利开展,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也有极大的好处。

二、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一)大量积累生活素材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教学中,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也比较高,学生的作文不仅要语言流畅,还要体现其丰富的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进行写作时,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作文素材,没有作文素材支撑的作文是枯燥的,没有说服力的。只有合理地使用素材,才能够让作文血肉充实。作文素材的积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引导着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能够观察到生活中常见的典型事例,并且能够随即记录下来,加强语言的表达能力。例如,在进行“我最钦佩的人”话题写作的时候,学生就要选择合适的人物形象,然后用充实的素材来补充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具有感染力。教师要培养学生描述人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描写人物,包括人物的典型特征、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处事风格等。只有将每个特点都体现在素材中,才能将人物刻画得更加丰满。

(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在进行作文时,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高年级学生受到数年的熏陶,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底,教师就要使用恰当的办法让学生能够随意地使用这些语言,达到感人的效果。首先,高年级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高用词的准确性,能够使用精美的词句和成语表达具体的感情。其次,学生要斟酌词语,下笔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例如在进行“我要迟到了”的话题描写的时候,学生分别采用两种写法:“一不小心就起晚了,我赶紧套上衣服,随便拿了几本书,也没吃饭就跑向了学校。”“天啊!竟然起晚了!我赶紧蹬开被子,跳下床,胡乱地套上几件衣服,里衣穿反了竟然都没时间正过来!几步跑到了餐桌上,胡乱地扒拉了两口,急急忙忙地奔向了校园。”通过这两段文字的对比,我们很明显看出第二种写法更加具有吸引力,能够体现学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使用多种思维教学方法

(一)多种角度看待问题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写作条件,对于社会事件也有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要继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从而选择最佳角度来立意。学生的思维水平直接关系到作文水平的深度,高年级学生应该提高作文的质量,展现自己的思维水平,进行有深度的创作。例如在进行“军训”描写的时候,学生要能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既要写出军训对于学生素质提高的优势,又要写出同学们在军训中各种虚脱的反应,从而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军训,提高身体的素质。这种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方法,往往能够体现学生良好的写作素质。

(二)贴近生活,真情流露

进行高年级作文写作时,学生能够使用合理的语言表达最真实的感情才是最重要的。作文的语言不在于多么华丽,而在于学生是否能够表达最真的感情;作文的素材不在于多么高大,在于能够体现作者的观点,让读者能够随着语言的描述,进入到丰富的感情世界中,体味作者的酸甜苦辣,享受到心灵上的洗礼。教师要引导着学生真挚地表达感情,营造良好的作文氛围。例如在进行“妈妈”描写时,学生写到了自己由于写作业不认真,被妈妈打了一顿。但是下雨的时候,妈妈来接自己,突然之间就明白了母爱的伟大。这种感情的对比写法能够体现作者的思维能力。在进行作文描写时,教师要善于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写作环境中细致地观察生活,丰富其思维能力,写出文质兼美的好作文。

高年级语文篇2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68-01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对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也是学生语言成长和文字认知的关键阶段,其中的作文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一方面,作文占据着较大的分数值,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成绩;另一方面,作文还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文字能力以及语言组织和书写能力,这些都对学生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教学既要保证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储备,又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作文书写构思理念,从而打好学生作文的基础,增强他们的作文能力,从而保证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升,促进语文的学习水平也得到提升。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教学的作用意义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作文的理解能力偏低,对于作文的掌控水平也不够完善,这就使得,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时,要充分的锻炼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升他们的作文掌控水平,从而为初中学习打好坚实的作文基础。首先,作文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学生必须要利用自己的头脑思维,将语言组织的通顺有条理,同时还要学会正确的运用,这样的过程,可以充分的促进学生的语言发育;其次,作文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有条不紊的学习态度,作文是考验学生耐性的学习,学生必须要心稳、手稳、思维稳,方可完成作文的书写,这个过程,可以磨练学生的耐心,养成学生遇事不慌的沉稳学习态度;最后,作文教学可以全面衡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通过作文的书面反馈,教师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真实能力,从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得到更为全面和均衡的发展。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化主义、缺乏内涵

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过于形式化主义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书写出来的作文缺乏内涵,过于表面化。有些教师过于看重写作要求和写作知识的教学,在作文课堂中,教师一味的讲解写作中的要素,告知学生不要犯种种样式的错误,而偏离了作文教学的主旨要求,使得学生形成空泛的写作习惯,经常产生跑题或者偏题的作文;还有的教师,过于看重成绩,迫使学生背诵一些短语或者词句,导致学生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下降,作文构思水平无法得到提升,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变成语句拼凑的典范,这样的教学手段严重阻碍了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更加影响了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甚至无法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和认知作文。

2、讲解与巩固过于偏重化

作文的讲解过程与巩固过程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更是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毛病进行纠错的关键阶段,如果这两个环节发生问题,那么学生的作文将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有的教师过于重视作文讲解过程,往往对于作文的分析和讲解过于重视,使得学生可以较好的理解作文题目的要求,但是,教师却忽略了巩固的作用性,即便是学生的作文主旨明确,语句通顺,还是会存在一些瑕疵或者错误,如果教师忽视了巩固的过程,是无法真正的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问题的,也无法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学生的作文能力看似较高,其实错误百出,这样讲解与巩固偏重化教学的方式是会阻碍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的。

三、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教学的主要策略

1、养成学生书面与情感并存的写作习惯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写作思维与情感应用方面的培养,即采用实效性的教学手段,教会学生写作的真正内涵。教师既要讲解作文的写作要点,让学生熟知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作文是学生情感的表达和反应,在写作时,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将自己对作文的理解和情感,加入到写作中,从而提升作文的整体水平;另外,教师也要平衡成绩与作文之间的比例,不能只认成绩,不重作文效果,学生可以背诵一些优美的语句,但是,教师更要教会学生自己创造这些符合作文需求的词句,从而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作文充满情感,不断利用所学的知识创造出更多的语句,提升学生的语言构造能力,从而带动他们的写作能力提升。

2、均衡分配讲解与巩固作文的比重

教师应该将讲解作文与巩固作文的环节平均分配,不能顾此失彼,必须要均衡教学,方可实现学生的作文水平均衡提升的目的。教师在讲解作文要求的时候,要突出重点,选取核心内容让学生熟记,避免学生犯一些错误,以确保学生的作文不会发生偏题或者跑题的现象。同时,对于作文课后的修改和巩固教学,教师也要引起重视,通过学生作文中反应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将问题进行归类,在课堂上,针对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对作文分数的影响,从而通过不断的练习,促使学生改正问题,达到作文水平的稳固提升。教师只有充分的意识到讲解与巩固过程的重要性,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写作思维发育,真正的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达到均衡化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不仅是形式上的教育体制,其更是具有内涵的教学疏导,通过高效的作文教学,使得学生在汉字的运用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还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语言的组织和应用能力,进而使得学生通过作文的练习,来增强学生自身的书写能力、构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面对未来的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可以更好的应对未来复杂作文的学习。由此可见,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教学非常重要,只有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在作文方面得到质的飞跃,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成绩获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天马.小学高年级活动作文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3.

高年级语文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指导 阅读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多管齐下,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

1.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情况家长调查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取得家长的帮助,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提倡亲子阅读,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布置班级读书角,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二是学生家中藏书。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提高读物利用率,减轻家长经济负担。“读书小屋”每周推荐一本好书,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3.教师以身垂范,与学生共读。特级教师支玉恒说:“教师不读书,对学生是灾难性的。”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引导。

二、帮助学生选择健康、适合的课外读物

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迷于军事知识;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们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选择健康、有价值的书。课外阅读益处很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论文格式,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尤其孩子,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心灵会日渐纯净,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三、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1.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摘录好词佳句、展示心得体会,学会积累,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会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以保证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

2.集中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便于教师指导。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并不是一件易事。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外书屋”,介绍了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漫画“好看的圣诞书”,它的幽默、温情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我顺势引导阅读漫画集《父与子》,它由一组组生动幽默的画面组成,幽默、温馨,流露出纯真的赤子之情和融融的天伦之乐,感人至深。我请孩子们谈体会,谈各人发笑的角度,从而理解“各人笑各人的所笑”正是漫画集所独具的魅力。并根据本单元课文均体现父母之爱的特点,重点推荐漫画“寻找出逃的儿子”等,分组学习,小组交流,填写读书卡。

四、有机整合,减轻课业负担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如学了《草船借箭》,引导阅读《三国演义》有关章节;学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后,推荐阅读《大地的儿子》;学了《少年闰土》,推出鲁迅小说《故乡》。3月5日,读《雷锋的故事》;父亲节,看朱自清的《背影》……学生手中的《同步阅读》教材,文章不但精彩,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应充分利用。

2.保证阅读时间。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与家长交流、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五、搭建展示平台,提高读书积极性

高年级语文篇4

1.1老师重视程度不够

一本好书对人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但现实中许多语文老师往往过分关注教材中课文的内容,对文章进行分段和中心思想的总结,然后提出一些文章中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这样的方式的确也在引导学生去阅读,但却显得枯燥乏味。同时,因为许多学生都会去买参考书,在参与阅读教学时,自主学习、思考的意识也不强烈。

1.2学生对于课堂阅读教学的兴趣不浓

大部分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不是很高,而有些学生的阅读兴趣则更多地来自课外,虽然有些老师也有意维持学生们的好奇心,但由于不少老师缺少一些阅读教学的策略,当然也就无从谈起激发学生们兴趣了。

1.3学生基本语文素养欠缺,老师指导成效不高

阅读文章的过程难免会遇到生僻字,或者历史背景、常识等等,这些都会对阅读的理解、中心思想的把握造成困扰,这就体现了预习的重要性。但由于许多学生预习的意识不强,而老师这方面的指导也容易不到位,即使要求了学生预习,但由于检查不及时,也很难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2我国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2.1让学生带着兴趣阅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热爱和兴趣更是带领小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指示灯。所以在阅读教学上,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至关重要。老师可以针对这一特性,运用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更活泼的教学方式、传道授业。例如,对于人物角色比较鲜明的文章,可以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还可以让不同学生挑战同一角色朗读,看看谁更能领会角色的感情。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有努力做到最好的竞争意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激励机制在课堂教学的有效利用也会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在学生们心中的意义有时甚至超过了家长,老师的鼓励会让学生对阅读更有信心也更有热情,并不断在被激励的方面努力。

2.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教学里,让学生掌握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此老师应该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利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老师可以通过情感的牵动促进学生阅读。例如在讲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前,老师可以先问问学生们“为何而读书”,从而引出文中少年时期的是如何回答的,营造出情感上的氛围。同年龄段的少年抱负和胸怀,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唤起了感情上的共鸣,这种情感认识有利于阅读的理解,并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学生愿意主动阅读,除了兴趣还需要相应的阅读能力。我国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语文素养有限,在阅读时候碰到不懂、不明的地方在所难免,这就需要主动预习。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帮助学生顺畅地阅读、更好地体会文中情感,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3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好的习惯能让学生受益终身,不但对现阶段的阅读教学有重要作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3.1善用工具书的习惯

在阅读的基础阶段,学生受到年龄、学识的限制,在阅读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如果没有及时解惑,很可能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后续阅读造成影响。因此,用好工具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老师也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

2.3.2读写思并重的习惯

阅读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学生可以在不懂的地方或者认为很重要的地方进行标记,思考并写下所想的,也可以对文章中的好句子进行摘抄收集。这样在阅读过程中既锻炼了写作,也积累了素材,能很好地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2.3.3专心默读的习惯

作为我国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默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老师可以为学生创造默读的环境和机会,培养其专心默读的习惯。

2.3.4有目的性阅读的习惯

做事有目的性,能帮助我们更有条理性地处理事情。阅读也是一样,当我们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将更能提高阅读的效率。例如,以理解积累为目的,可以精读;以欣赏为目的,则可以朗读。

3结束语

阅读教学在我国小学阶段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师应注重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关注不同个体的学生,因材施教,以此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高年级语文篇5

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导入新课呢?我们说,没有统一的万能模式。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所使用的导入语类型是千差万别、精彩纷呈的,无法也无须一一列出。这里只从本人实际的高年级课堂教学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类型略做浅议,以见语文课导入语设计之灵活。

一、设计悬念,激疑导入

这是在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导入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则需疑”。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采用这种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能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但设疑要有讲究,提出的问题要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教学重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要有效。

一个有效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就直切正题,是一种直接导趣,诱发学生好学的方法。教师直奔主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例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

1.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课题。

2.师:什么叫“厄运”?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理解“厄运”的含义。

3.师:对于“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个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4.学生质疑。

5.师:让我们带着问题来读书,相信你一定会有满满的收获。

学生很快对课题进行了质疑,集中了三个主要的问题:谁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他遭受了哪些厄运?他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很快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这三个问题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的学习重点。

二、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温故知新法,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学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面对新奇的信息,学习者一般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选择,只有与旧知识建立起联系的新信息,才能引起学习的兴趣。正如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在新授时,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间架起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1.师: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

2.师:你还会背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呢?(生背)。

3.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

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既引导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知新之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电化渲染,激情导入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优势,为学生创设有声有色的图景,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引入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后导入新课。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就语文教学而言,没有情感的课堂,如同没有清流的溪涧,没有清香的荷塘。”设计情感性导入语的关键在于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把握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脉搏,挖掘文本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点,设计出与作者感情一致的导入语,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进入情境,想象画面。在实际导入课文时,教师还需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调及面部表情甚至服装搭配等感染因素,要把文章中的感情充分地展现出来,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打开学生的心门。教师一定要避免矫揉造作、故作姿态,一定要从真情实感出发,努力做到语情兼美,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感,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获得激动人心的个性体验,让他们的情感如涓涓细流自由流淌,让一切变得可闻、可视、可感、可触。

如在学习《长江之歌》时,我在课前就让学生广泛查阅关于长江的图文资料,力求缩小他们与文本之间的时空差距。在课堂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再现长江源远流长、气势磅礴的形象,自己满怀激情地进行诵读,带着学生一起走近长江,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与学生共同创设一种“人与文相融”“情与智共生”的诗意意境。

当然,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方法还有很多,如借助谜语导入、即兴讲演导入、介绍作者导入,课题导入,描述性导入,游戏导入,板书引路、诗歌怡情等等。俗话说:“小曲好唱口难开”,只要新课伊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就是成功的导入,也就可以称之为是课堂教学的“凤头”了。

高年级语文篇6

【关键词】小学 高年级 语文 过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24-01

目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升初后,对初中教学的内容无法完全跟上,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以后的进步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强化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过渡教学力度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中小学教学内容无法有效衔接。很多学生完成小升初后,学习热情不再像小学时一样高涨,不仅语文课的学习受到影响,对其它科目的学习热情也在锐减。因此,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中进行过渡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平稳渡过小升初的衔接阶段,以往小学与初中间的互不联系的状态应予以改善;预防学生的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一、摒弃阶段教学的理念,加强过渡教学理念

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小学教学无法衔接、交流不畅的现状令教育工作者感到头痛。小学、中学泾渭分明,所以,教学中的阶段性特点也显现得淋漓尽致。到小学六年级的阶段,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尽早赶上教学进度,以空出一部分精力来抓复习,将必须把握的知识要点讲透、讲清楚,尽可能帮助小学生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小升初的过程中尽量发挥所学――结果正是迎合了应试教育的要求,忽略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大部分学生超常发挥,以喜人的成绩升上中学。小学阶段夯实基础,是必须的。然而,还需要重视初中和小学的衔接。

假如观察初一的语文试卷,能够发觉,不管是题目的数量抑或困难程度,与小学阶段的语文试卷都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初中语文试卷的内容显得与小学阶段的语文试卷格格不入。这也可以解释在小学阶段成绩优异的学生,到初中却无法跟上语文教学进度的现象。笔者认为,老师在试卷的设计上,不要力求完美,要循序渐进,突出试题的立体感。

二、避免两极分化和成绩退步

目前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不难、理论点不多,老师通常注重学生对其的死记和表面的了解,思维难度很小,老师讲解的内容不多并且速度较缓,对学生必须了解和把握的知识循环往复地讲解和训练,作业的检查也做的滴水不漏,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能一次学完,测试题目不多、困难程度不大、时间充足,并且考试要点都在日常的语文课教学中作了批注,学生仅需要仔细答题,就能获得优异的成绩。

而初一语文课本的知识内涵、课文数量等跨度太大,知识点增加;知识点除开需要强记以外,更为偏重解析和解读,思维难度不小。因为课时不多,老师讲授速度提升,容量不小,大部分知识都是一笔带过;而老师在作业的检查方面并没有小学语文老师那样细致,测试的题目多、难度不小,学生的答题时间往往不够,这还不算上课文知识的拓展。

从课本内容、学习模式、学习需求等层面来说,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过渡教学显然并不合格。学生无法消化初一课程中的繁杂的知识点,无法在上课的时候集中精神。因此,面对上述问题,两极分化以及成绩退步就显得“顺理成章”了。笔者认为要注意下面内容:

1.注重对字、词语、句子的诵读以及积少成多、熟悉工具书的使用等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恰当设计一部分有思想、全面的、能够将课内外学习相联的语文题,让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注意这方面的训练。而且,还应引导其学习语文的目的:伴随小升初,所学到的知识将更多,题目会变得不容易解答。

当这部分学生升上初中后遇到难度较大的语文题或思维较为活跃的类型题的时候,就不会两眼一抓瞎,为初中的学习奠定基础。

2.老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必要时利用老师的权威去传授知识,让学生不仅了解表面的知识,更深入了解隐藏的知识。比如:句子方面的训练,小学大部分时间都利用举例说明的形式,让学生生搬硬套。假如这时候将“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的使用传授给学生,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对句子的学习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诸如这类的过渡教学方法还有很多,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过渡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乃至未来的语文学习中找准自身所处的位置,小升初的阶段是终身学习这一列车的第一个“联接螺母”,如果这个阶段出现问题,就不用谈未来的语文学习了。因此,小学高年级的“过渡”教学极为关键。

参考文献:

[1]黄锦霞.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与初中的衔接[J].新课程(小学版),2013,(3):81.

[2]林震民.为孩子打开充满魔力的“窗”――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想象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12):170-170.

高年级语文篇7

关键词:识字教学;小学低年级;课程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92-01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随着识字教学的改革,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韵语识字等各种识字的方法应运而生,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识字的效率,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实问题促使我们寻找一条更高效的识字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其中一年级上学期至少要认识400个汉字,100个汉字要会写。新课程的识字教学强调“多认少写”,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注重识字兴趣的培养,开发广阔的识字空间,在识字教学方面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但是,新课程的识字量增大,识字的速度加快,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识字教学效率成了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同时提高他们的识字效率呢?

一、通过阅读写话搭建识字平台

“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同时,低年级识字要求“多认少写”“识写分开”,要尽可能多地进行阅读,使阅读和识字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汉字,使阅读和识字有机结合,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使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低年级的学生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身边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渴望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在故事中发现新鲜的内容。因此,在阅读中识字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人教版第一册语文教材在识字的编排上很有特色,颇具匠心。如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包括诗歌、韵文、谜语、谚语、反义词、对对子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在家里》真实地反映了生活,《一去二三里》表现出来的韵律极为优美,极为顺口,《口耳目》还是图文并茂,富有启发性等等,这些内容让学生觉得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学生新奇,从而渴望阅读,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在识字的过程中阅读,识字、阅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学生虽然对文意不甚了解,但经过反复诵读,使生字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并有了依托,所以,这种方法是值得提倡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低年级学生要“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写话中巩固识字,并把学到的词语运用到写话中去。我们鼓励从学生学习写字后,就开始练习写话。从写词开始到写句,从写一句话到写一段话,要写得正确,写得完整,写得通顺,不会写的字不要硬写,可以用拼音代替,也可以请教他人或者查字典解决。我们可以采用的方式有:看图写话、摘抄、根据所学词语写一句话等。在写话的过程中,巩固了学过的生字。不会写的字,通过请教他人或查字典,又学到了新字。识字、写话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尤其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识字氛围

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情境识字”,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特点,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符合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爱学习,好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开展识字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识字效率。低年级小学生在生理上,在心理上,相对于成人而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更多的是具体形象思维,维护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并且不稳定,也不持久,范围也比较小。因为低年级学生有了这样的特点,所以,他们对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更感兴趣,也会更加关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生动有趣的识字情景,就能让学生的兴趣大增,情绪高涨,从而不断提高语文识字效率。同时,人教版第一册语文教材在编排,选择的时候也做到了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学生熟悉的,比如说《操场上》就是反应学校生活的,《在家里》就是反应家庭生活的……这些学生熟知的情景都为学生识字提供了良好的识字情景。课堂教学中,就需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精心设计学生喜欢的,学生乐于参与的识字教学情境,调动学生识字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不断提高识字效率。比如,《自选商场》教学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创设一个自选商场,在“商场”里摆放好相应的“商品”,然后让学生用写有生字的卡片去购买相应的商品,这样,学生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就不断强化了对生字的记忆,也让学生在购买“商品”中快乐地识字。另外,在对学习过的汉字进行巩固复习时,也可以有意识地创造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这样就会识记得更加牢固,识字效率也会更高。

情景的再现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情景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另外教师应协调好学生在情景和学习生字过程中时间的分配,避免顾此失彼,降低识字效率。

三、结束语

对于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对于语文教学的改革就是对语文教学的创新,语文教学中好经验好做法就需要发扬,需要很好地继承,这样才能让好的经验和办法得以延续下去。遇到语文教学中的弊端,改革它们需要勇气,同样,如果要继承好经验好传统,也是需要勇气的。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识字教学实际,在教学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开创一条多元化的识字教学路线,只有这样,小学语文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才能取得实效,才能真正提高识字的效率。

参考文献:

高年级语文篇8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

小学生在进入小学高年级之后,语文的读写能力明显出现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生在写作、分析阅读、口语表达等方面能力薄弱,这样致使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展开,同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无法有效地改善这种情况,老师应该要利用有效的、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断调整语文读写教学内容,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本文就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的主要措施。

一、改善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的措施

(一)积累写作素材

在语文读写训练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老师应该要鼓励和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这样能够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写作素材的积累过程中,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首先老师应该要让学生认真阅读语文课内的文章,在上课期间学生应该要认真听讲每一门阅读课,老师要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设置情境,采用具体的案例进行阅读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老师设置的情境中调动自身的情感经历,不断积累课内的语文知识,进而积累写作素材。其次,老师可以采用设问法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老师提出问题之后,指引和提醒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信息共享,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内文本内容中积极进行分析和意见交流,同时老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思维创新,进而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课内的文本知识。最后老师应该要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这样学生能够在日常的交流中拓宽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除了课内阅读之外,老师也应该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专题的阅读训练,并能够有效地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使学生能够有效结合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断提高老师的语文教学质量。老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尤其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进行文学名著、科普读物、诗歌散文等各类书籍的阅读,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外阅读,提高思想感悟,并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语感,积极地进行阅读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读书心得。在此期间,老师要为学生举行各种阅读活动和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并能够使学生按照个人的特点和兴趣进行阅读,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素材和专题有目的地展开社会调查,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种信息通道收集更多的知识和资料,然后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之间进行最终的现场评比,进而写出各自的专题文章,进行成果展示,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老师组织语文读写教学活动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老师要能够有效地组织语文读写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全面的语文教学活动,有效地巩固自身的阅读成果,并能够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在进行语文读写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开展手抄报、漫画、征文等比赛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比赛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比赛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读写的乐趣,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不断加强阅读和知识积累,进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三)老师认真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实践的写作指导,首先应该要为学生创建写作的情境,使学生在老师营造的情境中接受写作任务,通过老师对任务的指导和审阅,使学生能够进行素材收集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再适时给予指导,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写作构思的交流。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结合学生日常的阅读积累,使学生能够在读写活动中积极进行交流,指导学生如何开始作文写作,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在作文中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同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作文写作情况进行实际的指导,并能够认真给予辅导,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写作弱点和优势,之后根据学生的文章,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分析,进而学生之间能够彼此之间了解各自的写作手法和思路,拓宽学生的写作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二、总结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读写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并在长期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此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对学生负责,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的阅读活动和比赛,使学生能够在相互的竞争中积累阅读经验,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并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惠萍.浅析语境理论对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启示[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

[2]毛文生.对当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读写教学的几点探究[J].教师,2011(33).

上一篇:美术鉴赏教学范文 下一篇:大学语文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