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青花》说课设计

时间:2022-02-26 10:31:50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青花》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青花》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一家父子俩的生动故事,赞美了青花瓷艺人的执著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那就是从古至今都有像文中父子俩那样的瓷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精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本单元“抓住文章特点,并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的内容,加深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认识”的训练重点,联系学情,我从四方面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1.识字学词,积累词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透过人物的刻画来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青花瓷艺人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从中领悟作者对他们热烈的赞颂之情。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我”是怎样寻找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这句话。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我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合作、探究、反馈等方法来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圈点批注来披文入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说教学过程

我安排两个课时来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让学生欣赏歌曲《青花瓷》,同时欣赏一些青花瓷的图片,引出课题。再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青花瓷的资料。

我之所以这样导入,是因为青花瓷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和图片,交流青花瓷的资料,拉近了学生和青花瓷的距离。这样,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了解青花的兴趣。

这节课我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层次,让学生对中国的青花瓷艺有初步的了解,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父亲要“我”寻找残缺青花,“我”苦苦寻觅,终于得到祖传配方。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了一条线四个点的教学模式:一条线是围绕“苦苦寻觅”这条线展开教学,四个点是赏“苦苦寻觅”的词语,找“苦苦寻觅”的原因,品“苦苦寻觅”的过程,思“苦苦寻觅”的结果。

(一)赏词语,复习导入。

一上课,我先让学生把课后积累的优美词语读出来,然后课件显示词语。(如饥似渴 锲而不舍 纷至沓来 灵光一闪 茅塞顿开 迫不及待)我让学生边读词语边想意思,并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这样的导入既引导学生调动积累优美词语的积极性,又能抓住重点词语在理解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引导学生复习旧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又为下面的学习活动理出教学框架。

(二)找起因,引起下文。

我提出问题:“‘我’为什么要‘苦苦寻觅’青花的祖传配方呢?”设计这个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又可以很好地引起下文。

(三)品过程,悟出真情。

我直接提问:“我”苦苦寻觅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有了第一课时学生对文章层次的把握,学生不难说出:修复、复制、超越。(同步板书)“苦苦寻觅”这一部分,我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精心设计了一个学习要求,贯穿着“修复青花”、“复制和超越青花”这两个环节。

1.修复青花

这一环节我用课件出示了一个学习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5―16自然段。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画出“我”是怎样修复、复制和超越青花的?父亲的神态有怎样的变化?(2)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3)写上批注,体会作者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归纳总结出阅读方法:读文找句,抓词披文,批注悟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在古窑的废墟上,在千年的烟火里,我锲而不舍地翻寻着历史的遗迹。”和“我小心地粘合着青花,并满怀期望地交给了父亲。然而,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这两句话。第一句话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引导学生抓住“锲而不舍”和“历史的遗迹”来理解意思,写上批注,体会作者的情感。再让学生从两个“在”中体会深刻含义,最后指导感情朗读。第二句话引导学生体会出父亲不满意。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给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归纳总结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我先引导学生体会一两句重点句,再放手让学生自己汇报,我相机出示重点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指导感情朗读。

2.复制和超越青花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学我复制和超越青花的内容。

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是参与者,而且应是组织和引导者,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适度地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当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应相机引导,及时点拨。

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三句话:(1)复制的青花,没有丝毫瑕疵的青花,却仍然遭到了父亲的冷眼。(2)终于,我茅塞顿开。在这片绚烂的青花中,我找到了自己的青花!(3)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在残缺的瓷瓶上贴上自己制作的青花瓷片,完全吻合!第一句话我先让学生理解“瑕疵”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说说修复和复制的区别,通过对比,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第二句话我引导学生从“茅塞顿开”和一个感叹号中体会情感。第三句话我引导学生抓住“迫不及待”和“完全吻合”来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复制和超越青花”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让学生自学,主动探究。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抓住三个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指导学生朗读。这样的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突出了重点。

(四)思结果,升华主题。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扮演小记者进行采访的活动:“‘我’苦苦寻觅的结果怎么样?”通过互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这句话的含义。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样的设计,既达到了总结全文,升华了主题的目的,又突破了难点。

四、说板书

板书是课文主要内容的高度凝炼,构建出一条清晰明朗的主线,如同将散落的珍珠串在一起,在学习中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犹如共乘一舟,抵达批文入情、挥幽揽胜的境界,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五、说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加深了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认识,认识了中国的青花瓷艺,理解了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上一篇:如何指导小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下一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