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作文的有效教学

时间:2022-02-26 02:00:39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作文的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越来越被教育者重视。那么如何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来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呢?

一、激发习作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始于“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之积极地投入到写作的活动中。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创设一定的情境,就像给学生再现了生活,活化了人物形象,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境可想。比如在作文之前,经常有意设计并组织一些活动,如小游戏、小表演等,并相机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发挥想象。这样就能很容易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乐说。

(2)从仿到写,范文引趣。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习作也喜欢模仿,特别是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都喜欢去找范文来仿写,我们应该给予鼓励与指导。另外,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一条规律,从阅读别人的文章中学会写作,是习作的一个过程,所以写作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典范例文,让学生在读中学会写。

(3)多媒体激趣。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等于一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可调动学生的眼、耳、脑等多种感官,提高其观察、思维等能力,调动学生的激情,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时就运用了多媒体网络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观察,有效地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降低要求,开阔思路,让学生自由表达

“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的习作部分有了较大的修改,同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从具体要求看,“新课标”与“旧大纲”相比,要求降低了很多。作文的要求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更适应了,学生写起了就更容易,就会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根据“新课标”我们要改进作文的命题。传统的命题作文,很多不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不考虑学生的情感世界,很难创设与题意有关的情境,使学生面对题目无从下手,逐渐对作文失去信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不愿上作文课,害怕写作文。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的命题内容应是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感兴趣的,使学生见了就想写,见了题就有东西可写。教师也可以提早把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一段时间根据题目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

作文的命题,尽量不要限制太死,要给学生留有想象或选择的余地。也可以用半命题,如“难忘的……”“我爱……”。还可以创设情境,出示作文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写,题目可自拟。

三、走进生活,积累素材,让学生有物可写

“新课标”中指出:要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够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要求的目的就是要强化“作文是一种用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是适应实际需要的交际工具”。所以,学生习作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好的作文来源于生活,而不是臆想出来的,因此,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经常创设一些生活的情境、场景,让学生去做活动的主人,去体验生活中的一个个镜头,去饰演生活中的一个个人物,感受人物的个性,就能够使学生表现的欲望高涨,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也就有话可说,有物可写了。

四、少改多就,注重讲评,让学生在讲评中再创作

过去批改作文,讲究的是“精批细改”,我们老师一般都认为批得越精、改得越细,对学生的习作帮助越大。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精批细改”,收到的效果并非很大。教师在批改的过程中,花了大量的精力,可是大部分学生拿到批改过的作文本,只是看看等第与批语,其他的修改和润饰,学生根本就不在意。甚至还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教师的批语措词不当,或修改得过多,改变了学生的写作原意,使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受到了伤害,反而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要尽量少改多夸,“尊重学生的原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讲究实效”。孩子是需要鼓励的,在一篇作文中,哪怕只有一句话或一个词写得好,老师能把它点出来,对孩子来说,都可能是莫大的鼓励,激发其写作的自信心。

对于作文的讲评,为了保证评价的合理高效,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和习作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方法进行评价。

作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目的都是为了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当然,作文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有成效的,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点点滴滴地引导。总之,只要教师做作文教学中的有心人,不断地探索,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作文教学的效果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陈圩中心小学)

上一篇:利用语篇进行词汇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下一篇:语文教学技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