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状况

时间:2022-02-26 06:41:04

浅谈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状况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238-01

摘要: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且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通分析当今社会、学校、家庭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状况,探究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关键词:就业难;大学生

一、引言

近年来,全国高校不断扩招,加之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就业形式日益严峻,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这使得大学应届毕业生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各种就业压力。大学生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其所承受压力及其心理状况是社会不得不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对就业难的探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渐露端倪,近几年愈演愈烈,逐渐成为比较突显的社会问题之一,。从2003年至200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增加量超过50万,而每年毕业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在70%左右,未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2006年开始,未就业人数已经超过100万。在北京《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报告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虽然有一定增长,但对于日益壮大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普遍存在且较为关注的问题,不难发现很多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在中国这个问题更为严重一点,不得不引起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为了尽量使更多人受高等教育,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是创造不了与之相匹配的就业机会的,当然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

1.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社会客观环境

我国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特征的影响不容小视。例如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与农村就业的收入差距大,个人发展的空间与机会不相匹配,体制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等)就业与体制外(民企、私企、个体户)就业,员工的待遇差别很大。总的来说,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就业状况。一边是毕业生想去的北京、上海等地区和政府、外企等单位不要应届毕业生或毕业生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另一边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贫困山区长期招收不到大学毕业生。二是国家关于就业的相关制度、法律不是很完善。三是就业竞争激烈,市场达超饱和。正因为这样的二元结构,使得大学生毕业后大量涌向城市,在某些发展较快的地区、某些热门行业形成过度竞争,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无论中层还是基层均提高学历等标准,许多条件要求也十分苛刻。文凭已经不再是走向理想职业的唯一“绿卡”,除了要求高学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也成为必须考虑因素,导致一些应届毕业生不能够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而且不少招聘单位的广告明确地写明“只限男性”或“男士优先”,性别上存在歧视。对于这些不匹配问题,高校的专业及课程体系缺少创新,没有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企业需求进行相关调整,只是沿用以往模式或是盲目模仿国内外名校理念。

2.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身综合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招聘需要,但自我就业期望值过高。一方面,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中西部落后地区等等,另一方面,一味追求高工资、过分看中福利制度等,宁可拥挤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也不肯放下架子做最基层的工作。二是缺乏创新、创业意识。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教育背景,我国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意识。在面对当今日益变化的市场,高校毕业生逐渐成为廉价的替代者与竞争者,所以大学生零工资或与农民工等工资的现象也并非无稽之谈。

四、讨论

自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高效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发展由精英教育跨越式地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日益壮大的大学生群使竞争逐渐加剧和激烈。与此同时,社会经济体制、经济环境、高校、大学生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更重要的是部分大学生还处于迷茫、彷徨和搜索之中,这些问题表现在就业上,常常在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混乱不清,对就业不能准确评价,导致不能很快失业。

面对就业难这一问题,社会要改革高校培养模式,改革就业指导模式,使大学生的技能不断向市场需求靠拢,强化社会保障制度,让大学生内心充满就业安全感,尽量降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等客观因素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影响。就目前就业形势而言,大学生要了解当前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仔细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理想选择第一份工作,必要时可以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不仅要正视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而且要使就业压力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田澜,向领.大学生学业压力研究综述.江苏高教.2010

[2]刘红波,赵进,欧阳九根.大学生就业压力因素分析及心理疏导探索.健康干线

[3]郭江波,袁娜.大学生问题难成因及对策. 公文易文秘资源网.2008

[4]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

[5]李红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探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上一篇:陌生化与小学语文教学 下一篇:上市公司利润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