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院校面向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探讨

时间:2022-02-23 08:43:28

政法院校面向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探讨

摘要:该文针对政法院校本科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了目前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面向专业的大学本科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政法院校;大学本科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3-5289-04

1 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育也已深入到文科专业和院校中。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在文科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全国各文科高校中几乎全部都开设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许多重点高校还开设了与专业应用相关的计算机高层课程。

多数的文科高校已经意识到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计算机教育的差异,开始着手抓文科专业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为了更有利于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贴近专业需求的分类指导,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学质量、规范各类高校计算机教学,国家教育部也相继成立了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并针对文科计算机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特点,专门设立了与计算机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行的文科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这足以说明文科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现有的计算机课程体系,然后通过对新入校的本科生进行的摸底考试和问卷调查的分析,指出了目前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我们根据政法院校的特色,提出了政法院校面向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

2 中国政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在2008-2009年进行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中,中国政法大学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大致划分为两个层次[2]。这也是现在正在使用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第一个层次为通识必修课,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全校各专业第一学年必修,第一学期开课,2学分,每周授课2学时,上机2学时)内容包括[1]:

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及使用(Windows XP);文字信息处理(Office 2003系列——Word);电子表格处理(Office 2003系列——Excel);演讲稿制作和演示(Office 2003系列—PowerPoint);Internet基础知识;多媒体基础知识;信息检索与常用工具软件。

第二个层次为选择必修课(全校各专业第一学年单门选择必修,第二学期开课,2学分,每周授课2学时,上机2学时),具体分为四个方向的课程: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数据库管理与应用(Access);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

另外,开设了多门选修课供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前修课程为 “计算机应用基础”,全校通选,2-3学分:

Photoshop CS图像处理技术;电脑编辑与多媒体设计;Internet与Web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政务。

3 入学新生摸底考试和调查问卷

3.1 调查设计

1) 调查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系统Windows基础;在中学期间是否学过计算机课程、学过哪些内容、想开哪些课程)。

2) 调查方式:由考务科在新生中随机抽取了四个行政班(法学院2个、经济学1个、工商管理1个,共计168人),参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含计算机基础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闭卷笔试。然后在上述群体和新生政管学院政治学1班和外语学院 (共计222人)中发放一份调查问卷。

3.2 调查结果统计

3.3 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分析,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中学接触过计算机,大约有79%左右。其中有25%的同学认为自己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必修课的大部分内容。但是根据考试成绩分析,结果却不容乐观,只有5%左右的同学可以达到及格水平,大多数同学处于中、下水平。根据卷面得分情况,我们进一步分析,学生在中学所学习的计算机知识缺乏系统性,大多数学生只是在某一、两个方面的操作或者仅仅是能够掌握某几个应用软件,而对于计算机的基本常识基本工作原理等知之甚少。所学内容涉及面虽然很广,但都没有深度。

通过考察新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意见,可以很明显看出他们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态度仅停留在兴趣的水平,并没有将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能够成为其所学专业的辅助工具来看待。主要表现在对于一些计算机网络应用以及多媒体、网页制作等课程兴趣浓厚,而对于面向专业的计算机必备知识和课程知者寥寥。所以,不难看出,一年级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的。我们认为,作为大学课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应该不但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所以计算机基础理论部分亟待加强。在计算机授课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学生在以前所学到的支离破碎的知识贯穿在一个体系化的框架内。在课程设置中,需要设计合理的面向专业的新计算机课程体系,尽量引导学生将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4 面向各院、系、专业的新课程体系框架

4.1 新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政法院校新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培养复合应用人才为目标,强调在非计算机专业中进行计算机教育的基本原则,注重对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的培养。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我校学生的主专业分布,我们认为,我校的计算机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辅助课程,应体现出保持本色与坚持特色相结合的基本课程设置理念,保持本色,即发挥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色,注重知识更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工科课程的固有特色,从而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坚持特色,即认识到我校学生并非以计算机专业为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尤其在计算机高层次课程的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到与学生主专业相结合,体现政法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特色。

我们开展计算机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及设置新的计算机教学课程体系的依据是: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各届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总体水平;

教育部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制定的基本要求[3];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CFC2008[4]

目前国内各文科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上层课程的设置情况;

以人文、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的我校本科生特点和计算机知识的需求;

我校1998-2001年第一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基础;

我校2008-2009年第二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基础;

我校近年的课程设置规划及可操作性。

我们从面向专业应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根据我校各学科专业的特点和大致需求,参考了其他相关高校的学科分类和课程体系,将我校的专业按学科大致进行了分类,提出了面向各院、系、专业的新课程体系框架。

4.2 三层框架结构

4.2.1 第一层:各专业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第一个层次为通识必修课,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全校各专业第一学年必修,第一学期开课,2学分,每周授课2学时,上机2学时)。包括以下内容:

1)基础知识含:计算机工作原理、多媒体信息处理基础、信息检索、软件工具、程序设计基础等。

2)高级办公事务处理含:Office高级应用,数据库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基础。

4.2.2 第二层:各专业必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第二个层次为选择必修课,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全校各专业第一学年单门选择必修,第二学期开课,2学分,每周授课2学时,上机2学时)。课程设置不变,包括四个方向:

数据库管理与应用(Access);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

4.2.3 第三层:面向专业的计算机限选课程

限选课程要求学生取得的最低学分数,可由各院系根据专业的培养计划要求来设定。

1) 法学类(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

限选课程:电子法务概论、数据库高级应用、法律信息系统。

⑴电子法务概论。36课时,2学分。

⑵数据库高级应用。54课时,3学分,建议实验室授课,边讲边练。前修课程为“数据库管理与应用(Access)”。

⑶法律信息系统。36课时,2学分。

2) 刑事侦查类(刑事司法学院(侦查学))

限选课程: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刑侦技术、电子证据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

⑴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36课时,2学分。

⑵电子刑侦技术 36课时,2学分。

⑶电子证据学。 36课时,2学分。

⑷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36课时,2学分。

3) 政治学类(国际政治、政治学、行政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

限选课程:电子政务应用、数据库高级应用、社会科学调查技术和方法。

⑴电子政务应用。36课时,2学分。

⑵数据库高级应用。54课时,3学分,建议实验室授课,边讲边练。前修课程为“数据库管理与应用(Access)”。

⑶社会科学调查技术和方法。36课时,2学分。

4) 文学、哲学(哲学、新闻、汉语言文学、外语学院)

限选课程: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三维建模与动画设计、计算机网络应用及网页制作。

⑴多媒体技术及应用。54课时,3学分。

⑵三维建模与动画设计。54课时,3学分。建议实验室授课,边讲边练。

⑶网络技术应用与网页设计。为计算机网络基础后续课程。36课时,2学分,建议实验室授课,边讲边练。

5) 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

限选课程:数据库高级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

⑴数据库高级应用。54课时,3学分,建议实验室授课,边讲边练。前修课程为“数据库管理与应用(Access)”。

⑵管理信息系统。36课时,2学分。

⑶电子商务。36课时,2学分。

6) 商学、经济学类(经济学、国际商务)

限选课程:数据库高级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应用、经济分析软件、会计电算化。

⑴数据库高级应用。54课时,3学分,建议实验室授课,边讲边练。前修课程为“数据库管理与应用(Access)”。

⑵管理信息系统。36课时,2学分。

⑶电子商务。36课时,2学分。

⑷经济分析软件。36课时,2学分。

⑸会计电算化。36课时,2学分。

5 结束语

新课程体系的三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关系:第一层为入门层,要让学生认识计算机在信息社会和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层为拓宽层,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扩充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这两层是当前计算机教学的基础和核心;第三层为深化层,要求能结合某一方面的专业需要,掌握计算机在本专业中的应用能力,此层则是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对入学前未系统学过计算机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学生来说,这种三层次框架是合适的,具有兼顾基础和应用、灵活易变、学用结合等优点。

为了更好地贯彻计算机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并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校资源的利用率,我们建议在分级教学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入学新生进行计算机摸底测试,以配合方案的实施。摸底测试未通过者参加第一层课程学习,通过者免修第一层课程,奖励部分学分,直接进入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学习。最终要求每个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至少应修满6-8学分的计算机课程。

参考文献:

[1] 黄都培,李国新.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328.

[2] 王立梅,.政法院校计算机通识课教学体系研究_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6(3):192-201.

[3]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M].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34.

[4]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23.

上一篇:《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应强化的四... 下一篇:基于网络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