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行走:关注教师幸福诉求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2-23 12:35:01

共同行走:关注教师幸福诉求的思考与实践

【人物档案】

吕建国,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长三角教科研标兵,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宜兴市优秀校长。多年来,坚持从哲学视角探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着力构建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的核心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学校发展策略。近年来在《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等重要杂志发表了10多篇关于学校文化建设、智慧管理的专题文章,先后主持了3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向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存在寻求幸福,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与积淀起来的一种意识和感情,幸福是人永远无法回避的关系自身命运的永恒主题。”[1]“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2]的确,幸福在人,是生命的本体价值和本质表现,它既是个体生命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从存在形态看,人是独立的个体生命存在,同时也是复杂的社会生命存在。这意味着:人的幸福,一方面取决于他个人对幸福的正确理解和敏锐感知,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所给予的幸福资源,包括生存性幸福资源和发展性幸福资源。还意味着:人的幸福不纯是“桃源仙境”中的“独善其身”,更多的是“红尘凡间”的“入乡随俗”。推及学校,教师的幸福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职场的境遇,更多地需要从教育职场中获得。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让教师改变以职谋生的观念,给予教师且使之随时感受到职场幸福,应该是校长重要的职业使命之一。“共同行走”,就是本人多年来为此倡导的教育理念和行动方式。

一、共同行走:教师幸福的一个维度

我的“共同行走”观,基于几个方面的思考。

曾经看过、读过、听过不少关于学校“精致化”管理、“细节性”管理等经验介绍,其中有很多让我深受启迪的宝贵元素,但也有与现代人本理念相悖的因子,在某些经验中甚至能隐隐感到“机械化”管理的影子,制度繁多,无所不及,监控严密,无微不至,一切行为有规可循,一切奖惩有据可查。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教师的一举一动几乎都在管理“慧眼”的注视中,学校工作井井有条,卓有成效。然而,本人认为,这种管理模式下的学校,在很多时候只是一部高性能、高效率的“机器”,教师仅仅只是这部“机器”中的“组件”,他们在“机器”式的组织中“组件”般地各尽其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并且也极少出现瑕疵。但由于其工作动力不是源于内在的需求,而是源于所在组织强大的结构功能和制度威慑,工作中难以也无须发挥其能动性和创造性,没有也无从中感受到创新的愉悦或主人公般的快意,缺少幸福的感觉。显然,这样的管理严重亵渎了人的尊严,贬损了人的价值,即使组织再严密,运转再规范,工作成效再显著,也不足称道。

学校,是人的学校,无论是从管理层面看,还是从教育层面看,学校所有实践活动的主体都是人,所有实践活动的价值都指向人,所有实践活动的目的都是发展人,成就人。人,是学校存在的根基,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学校一切管理实践和一切教育活动的价值归宿所在,只有真正地将“人”置于学校发展的中心舞台和主体地位,按照人的本质、人的身心特点、人的内在禀赋及其成长与发展规律设计和实施管理,组织和展开各项工作与活动,在“立人”中“行事”,在“成人”中“兴事”,学校发展方能充满生命活力,每个生命主体方能在其价值彰显中感受到幸福。校长,在学校兼有双重角色,既是有着行政职务的社会身份存在,又是作为普通人的个体生命存在,因而,除了应从管理层面创设良好的教育条件和工作环境,激发教师潜能,帮助他们实现专业价值、进而感受专业幸福之外,还应从交往层面与教师建立平等、友好、相融、互动的关系,在与教师“共同行走”的旅途中,给予教师以人际和谐的幸福——这是教师职场幸福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笔者倡导“共同行走”行为理念的逻辑起点。

二、共同行走:教师幸福的一种构想

“共同行走”,是与教师结为旅程之“伴”。都说人生是一趟旅行,旅途中会有很多人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或眼前,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方式不同,各自与我们的距离以及关联程度也不同:有的仅在视野里出现片刻,有的则在生活中停留很久;有的仅与我们擦肩而过,有的却与我们朝夕相处;有的只是萍水之逢,有的却成莫逆之交……但,不管何种情形,我们是否都该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这些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正是有了这些人先后在人生的旅途中出现,我们才有了伴,才有了且行且思且歌的种种情趣。校长与教师,虽然只是一种“偶遇”,虽然彼此不一定有终身相伴之缘、朝夕相处之分,但通常也有数年的同事关系,从“人生是旅程”的角度看,彼此缘分已是不浅,所以值得珍惜。如果说在管理语境中,我需以领导身份出现于教师面前去部署工作、下达任务、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话,那么在交往语境中,我该义无反顾地以同伴的诚挚去感激教师、善待教师,与教师携手并肩,共同行走。

“共同行走”,是为教师营造职业之“家”。 有人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对其幸福感有重要影响,职业认同程度低的教师“用生命回应职业的需要”,“职业被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认同程度高的教师“用职业实现生命价值”,职业被当作生命的内在需求。[3]实际上,职业认同就是对教育职场的心理归属和情感依恋,这种归属感和依恋感犹如“家”的情结,学校对教师而言就成了人生的“第二家园”。当教师有了这种归属感和依恋感,就会觉得“身”有所托,“心”有所属,就会感到踏实和幸福,就会将其“身”“心”系于学校,就会真切地产生“校兴我荣、校衰我忧”的使命感。这实质上就是马斯洛“五层次需要”理论中对人最具现实意义的爱与归属需要的典型表现。因此,作为校长应以“首席”家人的担当,给教师营造一个温馨和美、充满真情而有意趣的职业生活家园,让教师每每走进学校,就有“身至心归”的愉悦感,进而得以将全部身心投入职业生活,为学校发展奉献才智且乐此不疲——笔者所谓的“共同行走”,便意味着建设职业之“家”,与教师同舟共济,走向幸福。

“共同行走”,就是我与教师同行在教育之旅,就是我与教师同乐在教育之家;“共同行走”,就是我与教师相扶而行走向远方,相濡以沫付出真情,更相得益彰收获幸福。

三、共同行走:教师幸福的一些实践

综前所述,不难看出:“共同行走”是一种理解教师的觉悟,是一种善待教师的情怀,是一种融入教师的气质,这种觉悟、情怀与气质的深处,就是对教师主体地位的确认,对教师主体价值的认同,对教师主体需求的尊重。校长作为学校管理团队的“首席”,若能首先具备这样的觉悟、情怀和气质,便能影响整个管理团队,感染每个教师,给教师的职业旅程带来快乐,让教师的职业家园充满温馨,进而浸润在浓浓的幸福气息之中。为着这份“共同行走”和“走向幸福”的神圣追寻,本人自觉摒弃权力至上的职务意识,改变权威慑人的领导习惯,追求人格服人的领导魅力,努力通过完善个人行为方式,来形成自己的管理智慧,以此赢得师生的悦纳,提升教师的幸福。

我倡导的“共同行走”,主要有如下行动方式。

1.以真实的“桌面”言说方式,实现“心”的“相通”

人际和谐的第一表征是“互识”,有了“互识”才能达成“共识”,有了“互识”与“共识”,职场幸福才有认识的基础;而“互识”与“共识”的形成,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交往主体的言语交流。

纵观校长与教师构成的交往语境,通常是校长作为言说主动者和主导者居多:宣传国家政策要言说,传达会议精神要言说,传递前沿信息要言说,发表教育观点要言说,下达工作任务要言说,处理偶发事件要言说,约请教师谈话要言说等等,我将这类与职责相关的言语行为称为“桌面”言说,它是校长职务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处理工作的主要方式。想与教师建立“互识”,校长的“桌面”言说必须尊重人格,恪守平等,推己及人,以理服人,必须力改居高临下之气,力戒说教训导之风,代之以平和、真诚的态度,质朴、形象的方式,表达本真的心思,传递本真的道理,让教师受到人生真谛的启迪,从而在心的相知中实现与教师的“共同行走”。

【相关链接】

老师们,感谢大家一年来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起身鞠躬)年关到来,转眼我们就要放寒假、过春节了。作为校长,我真诚希望老师们快乐度假幸福过年。借休业式的机会,我想跟大家说几句心里话。

先讲一个乡下听来的笑话:城里有户人家,生活过得很富足,家里吃的穿的用的堆得满屋满处,常常有半新的,或者刚买来不满意的,就扔垃圾桶里了。一天,过门不久的新媳妇不慎摔倒在橱柜边,家里雇的钟点工搞卫生时没看清,就把美人一并装入垃圾桶放到了楼下垃圾箱。垃圾搬运工打开垃圾箱一看,呆了,怎么还有个美人呢?不住地自语道:“如今城里人哪,也太浪费了,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说扔就扔了呢?”(台下满堂欢笑)老师们,听了这个笑话,不知大家有何感想?我想:很多时候,我们要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时,常常也会这样将无足轻重的芝麻抓住,却有意无意地把非常珍贵的西瓜给扔掉了。比如说绩效工资,明明都知道即使神仙也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可是为几十元百把元,就是有人解不开心结,硬抠死掐,跟同事争,跟领导闹,结果伤了和气,坏了感情,事后静下心想想,才猛然醒悟,觉得真不划算。这是不是把珍贵的东西给丢了呢?

以上谈话,基于前一年度曾有个别教师对绩效工资分配产生过激情绪的背景。这番谈话,旨在向教师坦承我由衷的善意,赢得教师对绩效工资分配问题的理解。谈话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第一,态度真诚:真诚感谢,真诚祝福,真诚谈心。第二,语言质朴:不高谈阔论,不责怪埋怨,不无限上纲。第三,方式幽默:不是理论分析,不是制度威慑,而是借助笑话,表达本人对义利权衡的理解,也寄托本人对人间真情、职场和谐的珍惜——本人称之为“引喻式”言说。此后,经几上几下修改论证,绩效工资分配方案顺利通过,无任何风波。

但凡工作中遇到教师认识不足、思想不顺或情绪不佳等问题,我都比较习惯采用这样的“引喻式”言说方式:节日寄语里,个别谈话时,班组会议上,我经常这样言说着,让教师从中感受到我平等的理念、平实的哲学、平和的心性。我想:作为校长,不是不可以借助职务威严警告个别不善之人,也不是不可以运用抨击语言震慑一些不良之事,但如习惯于滥用职务威严,习惯于居高临下,习惯于咄咄逼人,就不只是缺乏平等意识,也是缺乏领导能力,其结果势必让教师“貌恭而不心服”。相反,如能谅解教师偶尔的错误,包容教师难免的欠缺,于合适的时机,以幽默的方式、质朴的语言、真诚的态度,心平气和,推心置腹,定能得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乐意与我们“共同行走”,并感受到同行的幸福。

2.以亲密的“台后”相处方式,实现“情”的“相融”

教育职场中,校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也是在多重关系中存在的,并且是在这些关系中展开自己“本质”的。这些复杂的关系,归结起来不外两个方面:一是与职业身份关联的工作关系;二是与职业身份无关的交往关系。这里所说的“台后”交往,就是指与职业身份无关的交往活动。

传统的管理场域中,校长与教师往往只有工作关系,少有交往关系,其原因通常在于校长“自觉不自觉”地与教师适度保持距离,以便借助距离来提升自己的自然威信。为了保持这种距离,校长与教师在闲暇活动方面几乎没有“交集”,校长走不进教师的情感生活,也不便走进教师的情感生活,教师当然也走不进校长的心灵世界,也不想走进校长的心灵世界,两者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于是,教师在校长“身上”通常感受不到“亲和”的幸福。我的“共同行走”理念,就是要消除这种“距离”,弥合这道鸿沟,在工作关系之外,建立一种亲密、亲和的交往关系。

【相关链接】

2011年教师节前夕,一年一度的校董会结束了,会上,学校发展规划中需要获取的物质支持和经费资助都有了着落,作为校长,我为之高兴。但还有一事仍然牵挂在心,那就是想拉点赞助“武装”教职工业余球队。凭着跟理事长的个人感情,我就在会后私下跟他谈起这件事情。

理事长很有些不解:“你怎么有这想法?这可纯粹是‘八小时以外’的事啊!”

“正因为是‘八小时以外’,我才没敢在会上提出呀。”

“说不过去吧?你奖励德艺双馨的教师,我支持;你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我支持;你添置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我也支持。可你让我掏这样的钱,没理由吧?”

怎么没有理由呢?丰富教工文体生活,加深校长与教师的感情,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基啊!我一番“说辞”头头是道,理事长频频点头:“哈哈,想不到你这样重情重义,不支持是不行喽!”

于是,理事长当即拍板,赞助10万元,作为教职工文体活动的专用经费。

本人历来在意和关心教师的业余生活,向理事长私下拉赞助,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插曲”。在周理事长的支持下,学校教工篮球队的运动设施与服装添置回来了,教工业余羽毛球队也组建起来了。有了良好的活动条件,我积极组织并带头参与各种业余体育运动,使运动逐步制度化,常规化。除了教工球队的定期活动之外,我们还经常举行教工投篮、踢毽、“两人三腿”等多种形式的全员健身运动会,经常组织以班组为单位自编自演的佳节文娱联欢活动。周理事长在多次参与我们活动的过程中深受感染,主动加入我校教工羽毛球队,积极参与教工羽毛球队的活动,并从中受到启发,在他的公司中大力推广我们学校的团队文化。

我想,职场之中,教师除了教育工作,不能没有娱乐活动,除了规则框架内的教学生活,不能没有规则框架外的情感生活,娱乐活动能够缓解教育工作造成的疲劳,情感生活能够激活学术生活所需的动力。在我看来,校长不仅要以目睹教师紧张工作为满足,更应以丰富教师娱乐活动为快意,丰富教师的情感生活,改善教师的精神面貌,融洽与教师的关系,实现情感上的“共同行走”——这是校长必须具备的工作艺术,更是校长应该追求的做人境界。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所到的几所学校,都比较关注教师的娱乐生活,积极融入其中,在娱乐中交流思想,在娱乐中增进感情,在娱乐中加深理解,通过物理空间的“共融”,达至心理空间的“共融”,进而在职场中实现着全方位的“共同行走”。

3.以沉潜的“个人”修炼方式,实现“气”的“相投”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我相信曾国藩的话,坚信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读书怎样改变人的气质?给人怎样的气质?毕淑敏的话是很好的注脚:“阅读是一种孤独”,“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阅读是我们“独饮”的过程,是我们与书中遥远的灵魂“窃窃私语”的过程,我们在孤独中阅读,在阅读中丰润。

阅读,常常是孤独的,阅读可以养成可贵的“气”,这“气”就是悠远的书卷之气,沉潜的书生之气,这种在孤独的阅读中养成的“气”是可以传递的,可以感染的,可以影响身边的人的。学校,是读书的地方,孩子在这里要读书,教师在这里要读书,校长在这里更要读书——陪伴教师读书,引领教师读书,在读书中,个人能养成宁静独处的文化气质,学校则能形成书香浓郁的文化气息。为此,我把读书作为自身修炼“独处”气质的最好方式,更把与教师共同读书作为寻求共同旨趣的人流方式,从中感受特有的职业幸福。

【相关链接】

“知识不会通向智慧”——的确如此:我们亲眼目睹了不少学校不少教师为了应试而热衷灌输知识,结果窒息了孩子的灵气,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这就是“知识不能通向智慧”的有力佐证。由此可见,解放心灵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迪智慧。(教师A)

“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学习”——这句话与“闲暇出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悠闲,不是无所事事的空闲,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由,而是心境的坦然,情绪的轻松,精神处于舒展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精神舒展状态中,孩子才能放飞思想,焕发灵气。解放心灵的教育,就是要给孩子一个精神舒展的心理环境。(教师B)

“模仿使心灵腐化”——学习始于模仿,但最终要走向创造,如果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人类进化与进步的历史早就证明了这一点。然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却常常忘记这一点,总是习惯地将孩子的学习引入模仿的歧途:理解课文,希望孩子要跟老师想的一样;练习写作,希望孩子要符合范文或老师规定的结构布局和表达方式……诸如此类,确实是对学生心灵的腐化。解放心灵的教育,就是要谨防孩子陷于模仿的泥潭,将孩子带向创造的坦途。(教师C)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心灵的解放,是和谐秩序里的自由,是心无旁骛中的悠闲,是超越模仿后的创造,是驾驭知识时的智慧……理解教育对心灵的解放,要运用辩证思维,否则就会误解教育,曲解教育。(笔者)

……

上面是我在推荐教师共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一书之后,老师们与我通过QQ及博客进行交流的几则读书感悟。此次荐书共读,是由名师工作室常务负责人林宣龙老师首先提出的,他在QQ上向我提出建议后,我非常赞同,便购回此书发给教师,同时通过校园网读书建议,希望教师阅读此书写读书心得时,无须长篇大论,只要着重扣住书中某个观点、某句警句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就行。于是,教师读书之后,纷纷与我展开了“个人”交流,从交流内容看,虽然只是三言两语,但是大多能联系教育教学实际,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对这些读书感悟,我除了在个人QQ空间进行了回应,还在“名师工作室”QQ群中发表整体性的评析观点。

除了借助网络平台,我还经常利用同桌用餐、走访教师办公室、外出听课学习的闲谈等机会,与教师不拘形式地交流读书心得。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仍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人却有两种思想。”读书,是“个人”的独处,可以丰盈自己的精神生命;感悟,是“个人”的况味,可以裨益自己的精神成长;交流,也是“个人”之间的心灵会晤,却可以彼此映照精神世界,彼此凝聚精神力量,进而彼此分享精神幸福。正是基于这种共同的价值追寻,我潜心读书,且引导教师潜心读书,在读书体悟中,汲取文化滋养,丰富心灵世界,提升生命智慧,在交流切磋中,实现思维的撞击、观念的对接、心灵的相通和视界的融合,进而与教师意气相投,共同行走,共享知遇的幸福。

“共同行走”,是我的职业理念,诠释这个理念的话语形态可以多姿多彩,践行这个理念的行动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但终极旨归还在于能够与教师心灵相通,情感相融,意气相投,从而实现教师职业幸福的美好诉求。

作为校长,我经常这样想,也努力这样做。

参考文献:

[1]卢清、成云.教师职业幸福感综述.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2).

[2]易凌云.论关涉人生幸福的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3]孙钰华.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吕建国,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214200)

上一篇:教育中的“蝴蝶效应” 下一篇: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