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古诗词教学

时间:2022-02-23 03:18:42

浅谈中学古诗词教学

摘要: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瑰宝,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的民族之魂。但现在的古诗词教学还在走模式化的道路,即以讲解为主,强调字词与解释,强制性背诵。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热情,达不到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审美目的。古典诗词大多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意境深远,是诗人心物交感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情感美,独特的意境美,读起来给人以美妙的艺术享受,而且古诗词语言含蓄精炼,音律和谐悠圆,充分体现了汉语的艺术魅力,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要走出古诗词教学的困境,必须把握上述古诗词的特征及其鉴赏规律。要想改变这种局面,使教与学成为一种和谐的过程。从教以来,我一直致力于古诗文教学方式改革,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具体操作如下: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情感;品味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101-01

语文教学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古诗词的语言精炼,辞采华美,意蕴深远,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清新,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的凝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喜悦,也有“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这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诗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人遐思不已,读起来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风光之中。诗词中还有许多言简意赅富有哲理的名言警策性的诗句,如“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千磨万击还坚挺,任尔东西南北风”,“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等写出了深刻的哲理,经常诵读这些古诗词,不断积累,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说话写文章适当运用这些名句,使语言新颖生动富有感染力,增添了文彩。学习古诗词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有效手段。

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对古诗词没有多大的热情,他们不是古诗词学习的“好之者”和“乐之者”。追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热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大多数老师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思想,齐背诵。”在这种模式下,不少老师都把教学的时间花在翻译层面上,逐字逐句串讲,似乎古典诗词鉴赏课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注释上,讲完就要求学生背诵,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很难体会到古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同时老师也缺少了上课的热情,没有用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学生不能体味到古诗词的魅力,课后的背诵也只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觉得既难懂又乏味,对古诗词提不起兴趣,甚至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

要走出古诗教学的困境,让学生真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走进文学的殿堂去感受语文的魅力,我尝试了以下方法。

一声情并茂诵古诗

古诗文应该“诵”而不能停留在“读”。诵,是用高低抑扬的腔调来朗读的意思。白居易曾经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盲目地反对背诵,反对多读多背,将这传统的有效的作法一概斥之为“死记硬背”,诬之为“束缚人的笨办法”。或者认为朗读背诵是中学生的学法,中学生不需要这种“笨办法”了。加上语文考试没有口试,以致如今校园里读书声已渐绝于耳。高中生更是不愿开口读,早读课也只是看看书而已,有的同学用早读做练习,有的用来复习,所谓“早读”,已名存实亡。上课也是老师“一言堂”,不重视让学生朗读课文。不重视朗读与背诵,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培养,回答问题结结巴巴、口齿不清;与人交流吞吞吐吐,辞不达意。说不好,写作水平也受影响,以致许多学生写文章用词不当,文理不通。语文教学的“少慢差废”状况之所以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原因之一就是教学中“重分析,轻吟诵”,就像韩军老师所说语文教学不能模仿理科的“举一反三”,而应“举三反一”。

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古诗词最强调的一个是形象,一个是情感。引导学生的情感介入,是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基础。所以教师应该尽量创造条件,拉进时空距离,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用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与诗人取得共鸣,走进作品中去想象去认识作者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想像的世界之中,得到美的享受。正如古人所说的:“宛若身当其处,而几忘其事之乌有;能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如我们在赏析张继《枫桥夜泊》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时,先通过教师的分析,构建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引导学生“入乎其内”,置身诗境。出现在画面上秋夜景物,有远处的霜天、残月、栖鸦、古寺、钟生;有近处的江畔枫树、渔舟灯火、桥下客船。这些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都被诗人形象地勾画出来。特有的夜色气氛,已使客船上的旅人愁思难眠,而乌鸦的不时啼叫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加深了深夜的孤寂气氛,给人一种贯穿全诗的忧愁。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读诗要抓住“诗眼”理解诗歌内容。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的传递主旨的字句,读透诗眼,能容易的把握诗的中心和领会诗人的情感。在语言中品味古诗的表现力。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而这种妙处体味获得的过程就是对古诗词中语言的品读。 如《观沧海》中紧扣一个“观”字,写的沉雄健爽,气象壮阔,意境开阔。透露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诗中情与景紧密结合,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襟和想统一祖国的豪迈气魄。全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诗歌内涵。如《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字是空旷之意,正面描写了鹿柴附近,傍晚时分深山里寂静深幽、杳无人迹的景象,展现了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了安静幽深的境界。一个“空”字,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隐居者安闲的心境。读诗还要把握住“警句”,警句是一首诗中的名言佳句,他们或创造了浓郁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感情,或勾画了动人的形象,或点染了绚丽的色彩。

综上所述,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古诗的语言美。从而,发现美,创造美。引导学生陶冶性情,提升人文修养。

上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下一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