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将进酒》中朗读指导法的运用

时间:2022-02-22 03:11:47

浅谈《将进酒》中朗读指导法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75-01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还强调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可见朗读的重要性。作为高中生,已经拥有了独立的个性,独特的审美角度,更应该在学习语文的时候适当加入朗读训练,以提高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在高二学习《唐诗宋词选读》的时候,笔者把较多的时间花在让学生诵读上,通过多读使学生获得更多感悟。

李白是唐代诗歌史的两座高峰之一。在苏教版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上,专门开辟了一个单元选录他的诗歌。可见李白诗歌的重要性。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要求诗歌教学要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所以,朗诵是学习诗歌十分必要的方法。而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能更好的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及语文素养。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李白作品的魅力,笔者选择用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展开课堂。以《将进酒》这首诗歌为例,我的课堂分为这样几部分。

1 “我”的感受

人类的学习一般都要经过形象――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所以首先笔者请了一位同学起来做示范朗读,让他以自己预习之后对诗歌的理解作出朗诵。于是他的朗读呈现以下的特征:从“君不见……”到“……杯莫停”读出了豪放高昂的气势,后半部分则趋于悲伤,低沉。接着笔者又问依据,学生回答道:“开头人生得意须尽欢处体现豪放的情怀,后来越来越悲伤,所以需要低沉。最后的与尔同消万古愁则看出作者愁绪十分浓重。”笔者表扬了他,虽然他的分析不很准确,但他已经学会了从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感情变化来把握朗诵的情感。

2 诗人的内心

诗歌是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所以我们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挖掘诗人的内心。李白的《将进酒》,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开头四句写悲。诗歌开始就写黄河奔腾到海的景象,显示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但是细细体会其基调却是悲的。由黄河的奔流不息对比联想时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作为教师在这里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作者的悲歌之意。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尽管诗人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但是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一大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又踌躇满志,相信自己将来必能有一番成就,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呼唤着“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发自肺腑的,也是高尚的,并非借酒消愁,因为他说出了“欢”的正当理由。但一“须尽欢”的“须”字,“且为乐”的“且”字,却又体现出了作者并非真的快乐,而是隐藏着挥散不去的愁绪。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这种复杂的情感。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等到诗人开始向朋友劝酒,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饮酒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渲泄出来。他鄙弃权贵,,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厌恶小人的丑恶嘴脸,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他有远大的理想和治国的才能,却不为统治者所用,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也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为此教师引领学生品析诗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出诗人内心的愤激之情。

从“主人何为言少钱”到结束是诗人感情最强烈的喷发,“与尔同消万古愁”用夸张的手法表达狂放之情。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一定要读出豪迈之情,结句要留有余味。

3 “我”的感悟

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之后,需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做拓展或研讨,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往往会生成新的感悟。这时候的思维是最开阔的,他们不再局限于文字的理解,而是置身于诗人的生活背景,去揣摩他当时的心境,笔者曾经就某篇文章在学习后布置了相关的随笔,就有学生将其写成一篇与作者的对话。在这对话的内容中,学生的疑惑,感动,敬佩都能显现出来。《将进酒》这首诗的学习也同样如此,学生对于李白其人会有许多理解和深思。在朗读中就带有了这样的情愫,此时再让他们巩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内容,我们可以用印刷的方法传承文字,但伟大的情思需要更深的了解。我们的讲述只是引导,学生应该有自己的理解。这样才成为思想的传承。

上一篇:也谈《观刈麦》中“妇姑荷箪食”的读音 下一篇:育“德”于初中地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