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德”于初中地理教学中

时间:2022-07-18 11:52:37

育“德”于初中地理教学中

摘要: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完善学生的品德。因此,地理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并把智育、德育有机合理地相结合,使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得到合理、充分、有效的发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地理教学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38-01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青年绅士应当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而在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所以在学校课堂教育中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初中的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关键的时刻,也是其德育养成的一个关键时刻。所以对于我们初中地理学科而言,更要重视德育的重要性。

1 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1.1初中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学科体系中,地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媒介之一,也是塑造其良好德行通道之一。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方面的教育,它体现和规定着教育教学的方向,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对于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教育。

1.2初中基础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地理教材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主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能力。而德育教育是中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初中地理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之一,在学校基础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地理教学中德育的内容

2.1爱国主义教育

地理课中的德育核心是爱国主义。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信念、原则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爱国主义是体现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政治标准和道德规范。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例如在在讲授“多民族的大家庭”时,则重点强调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都是炎黄子孙,谁也不能离开谁。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以及建设社会祖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2国情教育

当前的学生大都是在安逸的环境下成长,他们缺乏奋斗的精神很容易满足于父辈创造的良好的物质条件,所以在地理教育中就应该加强对学生理想、追求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国情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其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念。例如在地理教学中讲授“众多的人口”一节时,强调我国13亿人口的现状,使他们知道我国人口的特点是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环境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道路拥挤、住房短缺、就学、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现象纷纷出现。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使其从小立志成才,发奋图强,树立远大的理想。

2.3人地关系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不唯书,不唯本,做到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新课标规定要学习身边的地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把握学科特点。把地理知识联系到平常的社会、家庭、学习生活中。把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讲授“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中国的自然资源”时主要要强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等想象日益突出。所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我们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增强学生的资源、环境意识使学生明白在爱护地球、合理利用资源、控制人口增长是所有人应尽的责任。人地关系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3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3.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前提

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新课标中已经体现了满足社会大众对地理知识的需要,满足中国国情和当前形式对地理知识的需要,满足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地理知识的需要,满足中国实现现代化对地理知识的需要。因此,在基础地理教育体系中,把实现上述“四个需要”作为地理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老师,应该把人周围的事讲生动、讲美妙,从而使每一个走向社会的公民牢牢把握地球物质资源的稀缺性,环境负荷的有限性,地理景观的多样性,地理变迁的有序性以及热爱地球、保护家园的终身性。在地理基础教育体系中,紧紧围绕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人类发展的资源这条主线,使地理课以“人类”为核心,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

3.2以地理教材为媒介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实现实现地理知识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要找准这种结合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层次、地位来安排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随机渗透,因材施教,但渗透的时机、方式、方法都应在最佳的渗透氛围中进行,使学生产生最佳的认识。如在学习“海陆的变迁时”可以通过魏格纳的经历来穿插德育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到要获得成功就必须要注意思考、勇于实践、坚忍不拔、不怕困难。但也不宜过份强调就失了地理课的问道,要点到为止。教师的教本领和艺术就在于,如何根据文路(教材)、顺应学路(学生)、设计教路(教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3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德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地理教育。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地艰苦工。必须讲究方法,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教育。只是单纯的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要结合学校实际,可以组织国情小论文演讲、专题讲座、国情新闻和评论、影视观看、出黑板报等活动,有些活动也可以与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联合进行,以求综合效益。

古人云:“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则是立德。”所以课堂教学中,不单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它还需要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德育与智育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使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得到合理、充分、有效的发挥。造就适应时展、具有广博的天文地理知识、开阔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远大的理想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学生。

上一篇:浅谈《将进酒》中朗读指导法的运用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分层提问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