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积极学习物理

时间:2022-02-22 04:14:56

让学生积极学习物理

摘要:本文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物理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教育、物理教学、积极性

初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敲开科学之门,对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均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学习积极性是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就物理教学而言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毫无疑问,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正比。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经过较深入地研究,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学习积极性的活水之源和不竭动力。如果学生对物理感到枯燥、乏味,丝毫提不起兴趣,那就必然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的积极性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笔者常常利用一些类似魔术效果的小实验来一次次“震撼”学生,效果很好。例如,在讲授气压知识前,将装满水的杯子口上覆盖一张纸,然后让学生猜测如果将杯子倒过来后纸将是怎样的“命运”,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纸会掉下来”,在学生们不屑一顾的目光注视下,笔者将水杯慢慢倒过来,这时学生们被眼前的现象惊得目瞪口呆,水虽然浸透了那张纸但却丝毫没有要掉下来的迹象。学生们一下炸开了锅,都认为笔者会变魔术,学生被吊足了胃口,自然对即将讲授的知识充满好奇、兴致盎然。

2活跃课堂气氛,渲染积极氛围

沉闷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大“杀手”,尤其是对活泼、好动的初中生而言,这种气氛下容易使学生感到紧张、烦躁不安;反之,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学习热情高涨。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固定套路,往往是教师自我陶醉,学生昏昏欲睡。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转换教学主体,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由教师这一单主体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笔者的经验做法是减小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比重,增加开放式教学的分量。笔者时常会在课堂上安排一到两名学生客串教师,这样既能营造出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交流更加自然、顺畅,让紧张的学习变得愉快、高效,而且还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备课的辛苦。如图:笔者在升华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有意识安排一次学生的演示,并提示让学生在试验前向升华管外部上端适量倒一点酒精。学生通过实物投影看到管内碘蒸气在升华管上部的凝华现象更加明显,笔者及时的提议对出现这一物理现象展开讨论,使学生对物态变化总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加深认识。上述实验说明:升华管外顶部有酒精,酒精蒸发要吸热,使管上部温度更低,管内碘蒸气更容易放热并凝华。适当穿插课堂讨论、开展合作学习等形式,丰富了教学手段,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的个人魅力也不容小视。“亲其师,则信其道。”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时通过几句幽默的话语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通过笑声来缓解连续听讲带来的疲劳从而保持比较长久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如在讨论导体的电阻与电压电流无关(不考虑温度影响)这一问题时,笔者应用类比的手法,指出“稻田的产量与测质量的秤无关,但利用秤可测出产量的多少。导体的电阻与电压、电流无关,可利用导体的电压、电流可算出电阻。”此难点被轻易化解。

3运用多媒体等技术,调动学习热情

传统的教学是“语言+黑板+教材”,由于物理教学原理性较强而且往往涉及到许多抽象的概念,仅仅通过黑板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实验也只能是验证某项结论,对于原理性内容的理解帮助并不是很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原理性的内容多数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来讲解,通过声、光、电、色等多重元素传递信息,将难以理解的原理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演示给学生,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内燃机的构造和原理等时,常规教学中的挂图、模型等表态道具,由于缺乏准确的感官效果,反复讲解多次费时费力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一知半解,通过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动画,学生很快就系统、有效地理解掌握了这些原理。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但能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直观,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从而提高课程的吸引力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将课件上网或直接拷贝给学生,这样即使有个别学生上课没有理解某项内容,也可以课后自己观看课件来揣摩。

4学以致用,维系长久的积极性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甚至完全脱节,抽象、深奥有余而应用性不足。本应和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物理课,却常常演变为解题技巧的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几乎不需要根据自身的理解和生活常识对研究对象和物理情境进行抽象和理想化处理,只需按部就班地套用“小球、光滑水平面、轻绳、轻杆”等这些早已形成的“惯性思维”中的高度理想化的模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长期的“题海战术”下很容易消磨殆尽。笔者在这方面的经验做法主要是设法使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并融会贯通,通过探究性学习等方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炼加工,形成物理知识,“书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这样才能对理性的物理知识感性化,才能自如的将其应用于学生的生活当中。还是以压强知识为例,笔者曾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来引导学生,“为什么打针用的针头很容易扎进皮肤里,而用粉笔则很困难?”、“刀钝了以后为什么要磨?”,然后让学生们通过讨论发表看法,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是因为受力面积不同”,并模糊的表达出“同样的作用力下受力面积小则单位面积上的压力越大”。学生们自己提出了“单位面积上的压力”,这时候我不失时机的引入“压强”的概念,自然、顺畅,而且学生们印象深刻。

上一篇:物理学习需要遵循心理规律 下一篇:物理课堂上注重塑造学生的想象力